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五篇

孙小飞

《死亡诗社》被很多人定位为“自由思想”的浪漫诗篇,但是基廷如此的开场并不是在让大家洞悉自由思考的奥秘,而是首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生,什么是青春,如果对待青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向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日最终抽时光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样也找不到出口。

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终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向在说他自我的想法——哈佛、医生,他最终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能够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最终放下了最终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

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能够看出尼尔的无奈。最终的自杀行为也就能够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可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本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我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必须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我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欢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简便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光来实现自我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教师最终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仅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教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能够保住,学校的稳定能够保住,学校的制度能够保住。

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终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终基丁教师最终要走了,托德最终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教师明白真相,他们不想背叛教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最终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教师最终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明白,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我思考了。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上学的学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师。John Keating老师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让学生们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 ”而不是老师,甚至让学生们把课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 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这个学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单调且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评为非正统的教育方式。

他引导着孩子们重建了“死亡诗社”,他让他们用自己一瞬间的灵感来创作诗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他让一群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开朗。

Todd原来是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同学,后来因为John Keating老师的鼓励,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John Keating还鼓励了一个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戏,演了一场很棒的戏,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做一个只听父母话而不敢做自己爱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终自杀了,因为他的父亲想让他上哈弗然后当一个医生,而Neil自己却想做一名演员,却征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开除作威胁来逼其他几个Neil的同学签字,并开除了John Keating老师。

我认为John Keating老师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没有教好学生们怎样处理事情、压力,而Neil就没有经受住来自他爸爸的打击,开枪自杀了。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的John Keating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聪明……我感谢这部电影!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4)

<死亡诗社>是威尔顿学校的一个组织,而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师,也以往参加过"死亡诗社"这个组织。

基廷给同学们讲说了诗社的秘密,在尼尔同学的倡导下,"死亡诗社"得以重建,查理,纳克斯,米克,卡麦隆等同学热烈的响应下,怯懦的托德也加入了进来,从此,"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在当年基廷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活力。

威尔顿学校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麻烦和不幸在这悄然变化中也随之而来,尼尔参加的<仲夏夜之梦>演出遭到父亲极力的阻拦,纳克斯暗恋上名花有主克丽丝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长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开心的结局。

在影片当中,我最反感的尼尔的父亲在关涉尼尔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很多家长就是把自我的兴趣爱好强加给自我的孩子,都不问孩子是否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孩子对某一方面有感兴趣,家长不要去扼杀孩子的兴趣,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基廷教师最好的一点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也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我。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部影片中,我很喜欢这两句话:及时行乐;认不是受契约束缚的奴。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5)

最初以为<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诗·诗人的电影,看完后才发觉与诗无关。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维命题。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为了追求他们的独立思想,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个自杀,一个被开除,其余的放下自我坚守的阵地。

<死亡诗社>反映了两个截然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传统,荣誉,纪律,优越”被作为校训长期钳制着学生的思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学生私下的反叛“承诺,恐怖,颓废,排泄”,一个体现了自由的梦想世界,那么,作为这两个世界联系点的基丁教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翱翔的勇气和向往翱翔。

但对传统与纪律的颠覆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宣扬的主旨,影片以尼尔自杀,基廷被革职,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而告终.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答应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基丁最终被开除的命运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对于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人,应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我却只能永远背负着恶名,默默舔犊着自我的伤口。他被传统打败,却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日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学校在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需不需要重新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些题目都能够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基丁教师,由于他的教育聪明;由于他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由于他的敢于反传统勇于创新。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

一名教师并非意味着必须伟大。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授的。然而伟大的教师必须是优秀的教师。教学是个人行为,是与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义务和职责相一致的现实行为。

我们经常把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挂在嘴边,但真正像基丁教师那样全身心地甚至是全灵魂地投进又有几个?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职责感,有没有静下心来往发现他们的完美和可爱?世事的繁琐似乎已经让我们忘了体验完美,开释完美。孩子体会不到我们的热情,自我体会不到其中的成就和快慰。

生命是什么?也许我们每个人以往在心底问过自我的题目。有人说:生命是绚丽的诗,生命是跳动的音符,生命是跌宕起伏的戏剧,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生命的美在于对自由的向往与自身价值的体现。

固然我们都在过着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完美的生活,固然在传统的精致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正逐渐麻痹,逐渐被生活的压力腐蚀,我们也要避免让自我成为不是自我,永远不要让自我变成一个冷漠的骗子,一个自欺欺人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