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2000字

孙小飞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2000字

  作为生活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度里,几千公里以外的耶路撒冷对我而言更多的事频繁出现在时事新闻中的一个名词,一个城市或者是一次流血事件,很难想象这座城市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子的触动,知道自己在闲暇得的时间里翻阅了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为一本探寻城市历史的书籍,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值得多家赞扬的地方,但是作者把写作的视角聚焦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时候,这本书就不仅仅只当做一本历史书去阅读了,更多的是应该作为一本描述着宗教、政治和战争的社会学读物去理解。

  很难想象一座城市会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和悲伤,哪怕是从世界历史的范围去寻找,也很难再去找到有着类似经历的城市,哪怕是自诩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没有一座城市能够与耶路撒冷的经历相媲美。耶路撒冷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经历无尽的悲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也正是这些经历,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神秘和神圣的气息,让了解她的人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她。

  很难想象当摩西带领着数万从埃及逃出来的亚拉伯罕的子民们来到上帝应许之地时的感受,也很难了解到如果摩西预知到他的子民在以后的上千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他是否会后悔当时的选择。耶路撒冷苦难的历史同时也是犹太人苦难的历史。大卫王所建立的神圣的国家伴随着他的死亡变得动荡和软弱,历史上巴比伦人、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曾经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主人,而原先的主人犹太人则被迫背井离乡,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犹太国家以色列的建立。关于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所遭遇的地狱般的经历,现在已经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这里就不在过多的渲染了。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作者通过对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的描写,向我们展示出了耶路撒冷三千年以来的变迁。

  这本书从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去审视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涉及的方面也很多,这里最让笔者关注的就是近代以来巴以冲突的产生的根源。从书中可以看出作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虽然所有人都主张对这座神圣之城的所有权,以及在末世来临之际由此得到救赎的权利,但是基本上能够相互包容的生活下去,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甚至不及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之间的矛盾激烈。这片土地上对待犹太人最残忍的应该是信仰的欧洲人,毕竟在他们看来,是犹太人杀死了耶稣基督,事实上只有罗马总督才有这样的权力,可是人类总是善于遗忘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不得不承认近代以来的很多民族和国家的冲突其实源自于欧洲列强的贪婪和傲慢,虽然这些国家诞生了近代的文明之光。作为欧亚非三洲的交界的中东地区,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欧洲列强相互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地区,所以现在我们会经常看到为什么欧盟国家、俄罗斯还有美国会对叙利亚危机是如此的上心。因为在中东地区的势力交锋已经持续了上百年之久。因为文明人的无知和傲慢,导致的结果就是近代以来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和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其实其中扮演了最难堪的角色就是英国人,这个帝国传统上除了自己,谁都可以背叛,尤其是在帝国利益面前。从国家利益的层面而言,这种行为无可指摘,可是对于长久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两个民族而言是灾难性的。为了得到犹太人的支持,英国人可以做出《贝尔福宣言》,同时也为了得到法国人的支持背叛对阿拉伯人建国的承诺,直到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的时候,把烂摊子扔给了别人(1947年英国人结束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并把巴勒斯坦地区的问题交由刚成立的联合国解决)。

  冲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47年联合国做出181号决议。这个决议的做出成为了巴勒斯坦地区直到现在冲突不断的根源,也是造就巴勒斯坦难民的原因。诚然犹太人数千年来承受了无尽的痛苦,可是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上千年,为什么要让他们承受别人的痛苦?以色列是在战火中诞生的国家,其诞生伊始就面临着来自东南北三面敌人的包围,阿拉伯世界不承认其国家的存在,通过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虽然成为了中东地区强国,但是却让巴以民族、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变得越来越深远。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极端恐怖主义不断的发展和渗透,成为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可是在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内里,还萦绕着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之间的影子。巴勒斯坦地区通往和平的道路变得愈加险峻。

  近来,以色列宣布退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美国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过的首都,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欧洲的国家不信任犹太人,泛伊斯兰国家认为以色列是敌人,而只有美国为了对抗欧洲和俄罗斯,支持以色列。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2000字

  这几日开始精读《耶路撒冷三千年》,陆续读完了前言、序幕、后记与译者后记,对该书有了大致完整的了解。应该说,这本书首先是其较为雄壮的规模与质感吸引了我,再是阅读的本能与征服感袭来,然后便是个人对西方宗教与文化的本能兴趣。一开始,我便觉得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应该是KENDLE版,不懂的名词及名字可直接点击通过WIFI直观查询 ,于是,便下载了几乎能够找到的各种电子版,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电子阅读,仍旧怀念最初与纸质书相遇的那种久违的惊艳感,便于当当入了纸质书。其实,从任何角度而言,喜欢一本书,任何理由都显得无力而苍白,那只是一种缘份。

  一开始,我始终处于乱翻一气的状态,看中的是此书我最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点。直到无意翻到参考后记前的的附录中的家族与历史索引图,方才意识到此书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从头至尾认真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线条与脉络理清楚,进而把个人脑海里零碎的西方宗教知识点串连起来。我主观的认为,如果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看完看透,西方文化与宗教的主干与精神内核基本能够把握。甚至我认为,只要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书友,一般很难绕开这本书。

  本书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又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更是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从孩提时代起,他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的关系,“耶路撒冷便是我的家训”。他感到他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心中一直存在天国的和尘世两个耶路撒冷,因而,他对这城市有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同。

  通过散读,虽然他获奖无数,但我并不关心这个,而最喜欢他是个会讲故事的高手,每一段都是准确的故事,又似在轻松地写短篇小说,区别只是他的尺度必须客观真实而有章可循。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兴趣在不同宗教的神话间进行裁决,他最大有兴趣便是遍集奇闻轶事,详加考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把公认的观点和考据完美结合,以生动、直接而浅白的笔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直观展现每个时间段的耶路撒冷的真相与切片,把很高冷的耶路撒冷文化与宗教背景表达得更完美,让我们得以于脑海中渐呈耶路撒冷的家族以及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正如媒体对他的评价: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2000字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得最艰难的书了,很多次都读不下去了,但是我心里知道,它是很好的一本书,不舍得放弃,所以还在坚持读,有几个月了,期间开始补欧洲的历史,为了更快的读这本书,早晨的时间都是用来读一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到现在为止已经快第二遍了,有时候还会拿出《大国崛起》之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来翻翻,几年前读过的书,怎么会都忘记了呢,也许那时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认真去解读历史,解读人类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没有连贯性,断断续续的,好像读《圣经故事》一样,只把它们当成一个个没有关联的神话故事来读,觉得好玩,却不知道,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相连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每段历史都不是神指的,不是石猴突然间蹦出来的,都有必然联系的。

  要不怎么说“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涉及了太多的民族,贯穿了整个欧洲,包括北欧国家,非洲北部整个阿拉伯民族,亚洲北部俄罗斯和蒙古,以及中国蒙古。如果不把这些历史详述明白的话,可能我们也完全看不清耶路撒冷的真正面貌。“在耶路撒冷,真相通常远不如神话重要。”“若拿走虚构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无所有了。”可是,人们却深信这些虚构的故事。“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尽在耶路撒冷!”就是这些故事,让耶路撒冷披上了金光闪闪的光环,几千年都散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