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1
读了《童年的秘密》的几个章节,我首先感觉到的是儿童教育远远比高等教育以及精英教育要复杂的多,教育者的责任也重的多。
婴幼儿教育所探索的信息点更隐秘,也更加易变。如果说婴幼儿在思维成熟前会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期间,而这个期间又不是想我们很多成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白纸一张,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他(她)的心理信息应该只有通过成人的解析和表述才能为外界所承认。许多教育学者和儿童心理专家往往通过大量的心理测试和案例对比来分析和表述婴幼儿的心理历程,进而形成科学理论,成为教学方法,应用到所有的早教、幼教和义务教育中,儿童的可塑性也配合了教育理论的印证。于是,现代教育的成品在许多学者、教育家和社会工作者所组成的生产线上完成了生产再造过程,正式推向市场。
蒙台梭利博士的教学方法被很多人列为典范,很多教育学者都将蒙氏教学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是教育和人权趋于成熟的标志。蒙氏的教育理论在我看来,它的独到之处是将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演变成了开放性的学科。它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儿童心理发展下较为生硬的定义和规定权威的概念,也不再像先前的心理学研究者一样对所有儿童的行为进行病理学一样的研究。总之,蒙氏的贡献首先是教育了教育者本身更加谦虚,就像序言所说:“我们必须摆脱成年人的那种所谓无所不知的心理角色,披上蒙台梭利所说的‘谦逊的外衣’。”这是《童年的秘密》给我的最为深刻的印象之一。
蒙台梭利博士的教学思想,让我们对婴幼儿教育开始小心翼翼起来,既不敢肆无忌惮的放任生命像野草一样疯长,又不敢擅自划分成长的界限,因为当你面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造访者时,蒙台梭利博士会在你每每想做出一个胆大妄为的行动时,及时的在你耳边叮嘱:“这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与你我的没什么不同,想象下他(她)对你所做的会有何感想?”这时,我相信,即使你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是皮亚杰,手心都会冒汗了。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蒙台梭利的教育方式和理论无论是多么经典和具有指导意义,其研究方法依然没有超出根据大量案例的统筹归纳。范例是蒙氏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对婴幼儿教育者来讲,我个人认为蒙氏的教学方法应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以此为平台,探索出自己的社会,自己的人群,甚至是自己的社区的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毕竟,一个在哥特式教堂穹顶下敬畏上帝的少年和一个远在东方泥土里耕田的孩子,对自由的概念的理解还是存在差别的。
作为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的一员,面对生命,我也须低下头,谦逊的审问自己:我真的正确吗?
最新《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2
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在五年前读过,现在再次读来,仍有感触。她在二十世纪初期,就看出儿童发展的本质,看出儿童心内自有一个秘密的世界。但是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忽略掉。她这样论述: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能够以从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儿童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干得非常卖力。自由行动的儿童,不仅从他的周围与环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并且喜欢一丝不苟地进行他的活动。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从事各项活动成长起来的,因此他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儿童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如果不坚持这条原则,那么今后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无穷的混乱中。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能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
这些论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让儿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动手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儿童的内心会逐渐达到完满。从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种感受,专注力差的孩子的越来越多。以前一个班专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约一两个,现在一个班能找到十几个。老师们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课,甚至在上课时到处跑的也越来越多。我儿子幼儿园的开放日,我一边听着老师的课,一边就担心地看着那几个自始至终地看着后面家长或者自顾自动来动去的孩子。孩子的专注力是怎样丧失的呢?这是我一直在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无独有偶。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专注力,是如何被家长破坏的》也讲到类似的观点。文章先列举了事例:
(一)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书店,旁边有个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也在看书,我相信这个奶奶非常爱他的孙子,我也坚信那个孩子的专注被奶奶毁了。男孩和我女儿在一起看书,两个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跪在地上,太凉!”孩子刚起来没两分钟又坐地上了,因为书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书,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宝宝,不能坐地上,屁股凉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然后就开始各处溜达。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拿起一本漫画书刚看了几分钟,奶奶又来了:“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摇头,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还在书上,奶奶不高兴了,一把把书抢下来,扔在了书堆里,然后开始教训小孙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会上火,上火了就会发烧,到时候谁管啊,你爸你妈工作那么忙,不还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无奈地喝了几口,然后又趴到女儿这里,和女儿看书。奶奶当然又不干了,连拉带扯地把孩子弄起来,两个人走出了书店。
(二)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较专注,仔细想想,经验就是从小没人管。我小的时候,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家里条件不允许,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时间发呆,有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四岁到六岁,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爸爸单位大院度过的,我自己每天观察蚂蚁,观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画,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为没有人催我,没有人关注我,反倒让我非常得专注。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书籍绝对是奢侈品。我家那个胡同第一家中有两位哥哥,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姚宁姚宇。他们的父母也都是老师,他们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书,有各种那个年代很难见到的小说。我还没有上学,就喜欢待在他们家里,那些书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翻烂了。有时候阿姨回来早,会开恩同意我把书拿回家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那些有书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这些点滴的童年时光无比快乐,也让我养成了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做事认真专注。关键当时爸妈也太忙了,没时间唠叨我,而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一个孩子有好几个大人管着,每个人都对孩子发出指令,孩子的内心其实是乱的,谁说都得听,各种唠叨毁了孩子的专注。
第一个例子多么常见啊,几乎是随处可见。很多家长几乎是本能地这样去做。但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会认为不管,难道让孩子放任自流吗?其实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看护人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项“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趣了。一个专注的孩子居然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管她。让她能得以长时间地自处,所以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候,也有可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而不停地转换注意力,造成专注力的破坏。尤其在现在的家庭中,玩具众多的情况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难而使得注意力的轻易转移。培养专注力,家长的干涉同样有个度的问题。
回到《童年的秘密》一书,正好蒙台梭利所言,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涉,破坏掉的不仅仅是儿童的内心通过体验达到完满的过程,也同时毁掉的了孩子内心的专注力。现在正因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重视,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爱让孩子密不透气。爱之深,毁之切。
最新《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3
《童年的秘密》中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耳聋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儿童利益的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最新《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4
寒假里看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很多问题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时造成的。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认为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本书一共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
译者的话里里这样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从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建构教育理论曾经听说过并且自己在课堂中实际应用过,这个敏感期和其他专家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认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作者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原来在几十年前国外的教育已经进行到了科学的时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学校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以及培养的成果,让我在其中收获不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
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最新《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5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蒙台梭利在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正常”的儿童模样是:他们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幻想吗?世上有如此堪称“完美”的存在吗?这或许真的不仅仅是“正常”,而是“完美”吧。不,这不是幻想,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天使,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
“正常”并非要求我们的孩子事事完美,而是强调培养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能够探索这个世界并且觉得学习或者工作是愉快的,不容易随便成瘾。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够按照孩子的需求给与适当的关怀和爱护。书中更是指出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在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舒展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孩子周围的所有成人即孩子的父母、老师以及祖父母必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把它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端正对儿童的态度,孩子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力,或许面对你的批评,他会内疚,反反复复的批评变成了一种指责,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消除自身的内心障碍,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者。
其次,关于孩子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时机就是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在孩子作错后反复的指责只是在强化错误的行为,只有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我们对孩子的肯定,才是孩子积累正确行为经验的优选方法。千万不要让口头奖励被物质奖励取代。
当然,书中也依旧强调关爱和理解对孩子的重要性。毕竟人类都是感情动物,或许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与孩子连接情感,处理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的陪伴,拉近的不是身体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只有我们认真的与孩子相处,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从而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
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药,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有的是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要知道过程应该比结果有意义的多,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结果,或许放慢脚步用心享受这个过程,会有不一样的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