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马振华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1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是被这本书看似另类的标题吸引,一个“与”字连接着遥远的两端,使人心生好奇。这本书以游记的面貌展开,讲述了作者与儿子骑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经历,然而在看似凌乱的描述中,其实探讨的是作者反复思考并构建的一套哲学:何为良质?

  摩托车前进了,摩托车出现问题了,摩托车需要维修了。作者从眼前这台摩托车,或者被看作什么精巧的机器吧,开始探讨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从直观上,摩托车可以看作动力产生系统、动力传动系统等各部分组成的,称为组件。一一剖析各种大小零碎的组件,探究他们的作用原理....之后会发现组件彼此牵动,造就了摩托车的“功能”,也赋予了它含义,而不是一堆铁皮。

  在此之上的解读,摩托车不仅包括组成它的系统,还包括背后架构它的“理性”。从摩托车出发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基于不含主观判断的客观事实,经过合理的划分,以及一条逻辑的道路,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能够架构出一整套框架,我们称之为理性。

  纵观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即开始探讨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理性”在各种学派的发展和竞争中渐渐掌握了话语权,认为世界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依赖于理性和法则,从混乱中找出秩序。至康德时形成了一种对理性的完全推崇。随后虽然也有对理性的反思与削弱,但总体上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体系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与理性,或者称为经典的认知和思考方法相对的,即感性或浪漫的认知。浪漫是从表象来观察,浪漫认知的人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书中出现的约翰和斯维亚可以说代表了这种浪漫的认知。然而在修理摩托车时,浪漫更像是嘲讽。作者看起来坚定的站在理性的一边。

  科学是基于理性的,基于假设的验证和推翻。但如果假设出现的速度超过了验证的速度,科学的方向又在哪里?在《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堂上,老师曾经提到,科学的发展道路中是包含有“非理性”部分的,比如灵感。这是书中的第一点困惑。

  作者在精神崩溃前,曾有一段教授修辞学的经历。修辞学有规则吗?有。修辞学可以仅靠规则来判定高下吗?恐怕不能。电影《死亡诗社》里有种极端的评价体系,把诗歌的艺术性和主题的重要性作为坐标轴,矩形面积的大小便是诗歌品质的标度。同样如果仅依靠规则阐释修辞学,滑稽感不言而喻。然而当两篇文章呈现在面前,人们又总能分辨出高下。似乎理性的力量在这里到达了边界。究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良质”(quality)呢?这是作者的第二点困惑。

  良质难以定义,而它又确乎存在。将它划分为理性或者浪漫,抑或一分为二,都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作者经历了艰难的思考和人生的曲折之后,终于探索到了自己的回答: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者客观发生关系,而只是在这两者产生关系的时候才会出现。良质并不是一种物体,它是一种事件。它是主观意识到客观的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

  这样解读似乎还是过于抽象。

  我的理解是,良质相当于一种“价值判断”,当人与外界产生互动,认识世界就必然产生价值判断,即“什么是好的”。然而这未必有严密的理性,可能是一种本能或直觉。如果愿意,也有可能在通向良质的方向上搭建一条理性的道路。书中有一句话:“没有山顶,就没有山的周围,是山顶界定了周围。”我想,良质就是山顶,因此才界定出了理性或浪漫的路径。

  有了这个结论,就可或多或少地回答前面的两个困惑。科学的发展中假设的出现和验证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良质作为指引,所以科学仍有前进的可能。而无法用规则和理性解释,却仍能分辨高下的事物,恰是由于良质的存在。

  对这本书的哲学思考,或许只能理解到这里了。然而这本书还有许多其他打动我的细节。在书的前半部分,考虑摩托车修理问题时作者即提出了一种一般的问题解决思路: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

  这与科学研究的过程简直完全吻合。理性尽头的困惑在作者脑海中盘踞许久,而良质这个概念迅速架构了一个全新的体系。作者把这一过程比喻为晶种投入过饱和溶液中后迅速结晶的过程。精妙!另外,在阐释良质时,作者结合了《道德经》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某种角度来看,与这本书的思想不谋而合,仿佛是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

  探究作者生平,罗伯特?波西格本科学习的专业是化学和哲学,又在赴韩国从军时期接触了东方哲学...想来在此书诞生四十年之后读到它,于我也是种奇妙的缘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2

  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禅怎么与摩托车维修放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本哲学书,禅代表的是感性,唯心,摩托车维修代表的是理性,唯物。千百年来,唯心和唯物都是对立的二元存在,而本书的作者,却尝试将二者连接起来。作者通过一次摩托旅行来逐步展开论述,并以摩托车维修的大量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完之后收获很大。

  1. 摩旅

  看了此书之后,对摩旅会有更多的了解。至少,作者和孩子一起长途摩旅的经历对我有较大的影响,我在看了此书之后,带着女儿们开始去更远的地方“探险”。这本书写于四十多年前,现在的摩托车和旅行用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摩旅的意义,仍然相同。

  2. 教育

  作者就是在当老师的时候发现了难题:修辞学的好坏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些公式化的具体规则去衡量判断,按照总结出来的那些理论,是写不出来伟大的著作的。既然如此,教授这些修辞技巧的意义何在?方法是否合适?为此,作者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创新(不给评分),并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诸多思考和评论。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都是在通过理性来分析我们的世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理性的。既然世界不是完全理性的,那我们只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认知就有问题。

  因为作者是教授修辞学的哲学家,书中有很多优美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比如:

  如果你对事情完全有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任何想要以及为荣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他,而想去做别的事。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不见了。(我在旅行时经常有这种感觉)

  其实现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聪明,人的智商并没有多大改变,那些印第安人和中古世纪的人跟我们差不多,但是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魂是存在的,就像现代人认为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

  比如说,物理定律、逻辑学…….数的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了,所以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真的。

  地心引力定理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鬼魂!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相信地心引力的确是存在的呢?

  大家被催眠了,用比较正统的说法是,大家受了教育。

  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

  (我第一看到对鬼的这种论述,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理性教会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

  真理的陷阱和二元论有关。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都是根据传统的二元论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

  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

  几何学的公理不过是化妆过的定义。一个几何学不可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学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更先进的。……测量这些实体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其它方式更真实;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方便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

  我们高等复杂的生物体对环境的反应上,我们发明了许多事物,包括天、地、树、石头、海洋、神明、音乐、艺术、语言、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我们称这些为模拟实体。而他们的确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说服孩子相信它们是真实的。然后把不接受这套理论的人丢进疯人院里。

  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如果下一个世纪科学研究的速度是现在的十倍,那么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很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他们……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那样一来,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

  本来我想在读后感中把这些句子都摘抄出来,但太多了,还是看书吧。

  3. 良质

  作者认为,感性和理性这二元之间是通过良质相连的。什么是良质呢,作者认为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下面是对良质的一些描述:

  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

  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因为他们反应过快,立刻将一切化成思考的形式。而最容易看见良质的是儿童以及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丧失文化的人。他们很少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较少接受正规的训练,没有让文化渗透他们的心灵。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看得到形状和形式就是由理性去认知。良质是超越形状和形式之上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我们经常在良质中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到就无法行动。人们对于良质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因为良质本身有差异,而是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

  根据我有限的理解,我觉得作者所说的良质,非常像我们通常所谈的直觉。

  一篇好文章、一副好画,我们看了会觉得真好,虽然我们可能说不清楚具体好在哪里。这就是良质,这就是直觉。

  4. 卓越

  读这本书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卓越”这个词的认识。

  从去年开始,当我想表达这样的一种优秀时:这种优秀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努力,来自于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这时我用的词就是卓越。而书中,也用了这个词。

  “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的这样神勇?”季多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伦理道德。然而,希腊原文却是指卓越……”

  卓越,就是良质。

  看来我对卓越一词的理解,与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阅读本书还有很多其它的收获,比如维修摩托车的方法,工具,我是看了此书才知道冲击螺丝刀这种工具的,还有露营的一些知识,摩旅的一些知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思考,对古典和浪漫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等等,因为我的哲学知识比较匮乏,对我而言甘之如饴。尤其是书中对鬼的论述,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论述,对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不过是一把沙子的比喻,都让我耳目一新。

  不论你是否喜欢摩托车维修,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3

  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离开了学校还写读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看这本书,并且也拒绝写读后感,实在是推脱不掉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不想面对书本,懒得思考,并且有一种羞耻感就是我很久很久没有好好看过这类书籍了。

  成年后长时间脑袋空空是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经历并体会的时候,这种生活状况会一点点侵蚀你整个人并渗透到人生去,毫不自知。突然一声惊雷响起时,似乎要改变点什么,努力挣扎点什么,几天又打回原形。没有大意志力的人,永远也逃不过“真香”。

  我讨厌看外国书籍,尤其是哲学类的,更是让我深恶痛绝。讨厌一个人你可以列举出他N个毛病,讨厌一本书,我可以扩大N个毛病。于是,收到电子书时,我挑剔的嘴脸开始了。哲学类的书本,我喜欢纸质的,那样才有踏实感,并且把重要的东西划出来,嗯有一种成就感;哎,又要面对书中人物奇奇怪怪的名字了,算了算了,以开头字命名他们好了;这本书那么长(300页)竟然要我五天看完!要命啊,我没那么多时间(请忽略我一天能看很多某点小说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