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谁能想到工作稳定、家庭美满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忽然有一天会毫无任何征兆地抛弃经营多年的生活而跑到巴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因为有了新欢才抛弃现下的生活,然而事实却是只为追寻自己的理想——画画而来到巴黎。进而开始了自己另一段幸福同时也伴随着痛苦的生活。他一定是在某一个瞬间、某一个晚上发现一直坚持的、一直追求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埋藏在心底的儿时的理想才应该是自己以后生活的全部。
我的朋友们,生活按部就班,平平淡淡,他们不再能带给我惊喜,当我碰见他们,我知道,他们会说:老样子;甚至,连他们的风流韵事,也平庸乏味。我们就像从终点返回到终点的电车,连乘客的数目扳指头也能算出。生活被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条,我不免有些惊慌。
平凡甚至平淡的生活不止存在于小说之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何尝又不是如此。虽然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跑船历来都是个辛苦差事。孤独,寂寞总是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孤独寂寞而产生的就是无聊。这种感觉是周期性出现的,到来的时候明明有大把的时间,可就是什么都不想干。
虽然船上工作有着许多缺点,但事在人为。你怎么想,那你的业余生活就会怎么过。打扑克牌、下象棋、唱歌等都是船上常见的娱乐活动。我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玩游戏。唯一的爱好就是吹口琴,吹得不好,不过也没什么害羞的。与其说我喜欢吹口琴,不如说我更希望重拾当年因繁重学业而放弃兴趣爱好,同时这也是一个打发时间、驱除孤独寂寞的好方法。
房间是我的私人空间、移动海景房,而且不用还房贷、交水电费……买菜做饭等等交给大厨就行了。床是我一个人的天下,虽然现在还有点小,但是我可以怎么开心怎么来!随便滚来滚去、只是滚下床摔得有点疼。打天下嘛,总是得付出点代价。从移动海景房可以看到或壮观无比、或模糊绰约的日出日落,或水平如镜、或巨浪滔天的各种海况以及雷霆万钧、瞬息万变的天气景象。在甲板上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可爱、敏捷的小海豚甚至是身躯庞大的鲸鱼。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你不能改变,那就不如想办法去适应。当你走下舷梯,踏上回家的旅途时一定会发现原来每天过的平凡生活除了辛苦还有更多的是快乐和不舍。(董长清)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不知道为什么会买来这本书,可能是当当搞促销活动,为了凑金额——这种名著一般都不贵。
作为一个理工男,从小就没正经读过几本名著,更别提外国名著啦。所以,现在也算是恶补。
这本书陪着我度过了整个二月,从冰天雪地到大地回春,从室外寒冷的北国到屋里阴冷的南方。
所谓良药苦口,这种书读起来完全没有畅销小说那么有趣,那么容易进入情节。可以说,前五分之一的篇幅都让我很难沉浸其中,繁复,琐碎,如同流水账一般在交代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直到故事的大幕逐渐拉开,一个别有洞天的舞台终于呈现了出来。终于明白作者想说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小说的名字叫做“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斯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名股票经纪人,人届中年,生活看似美满幸福,但却缺乏活力,突然有一天,他毅然决然地抛妻弃子,去了巴黎,追寻内心的召唤和艺术的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他租住在巴黎的贫民窟,整日作画,一直过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的生活,幸得好心的施特略夫悉心照顾,方才康复。接着几经辗转,流落到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在这个远离文明,远离尘世的小岛上,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得了麻风病之后,双目失明,最后死在荒岛上。临死前,他要求他的土著人老婆将最伟大的作品付之一炬。
死后的斯特里克兰德开始声名大噪,被人们所认识。所有的遗作都卖出天价,且被一抢而空。人们试图通过他的作品理解和体会他的追求……
六便士,是英镑中最小的币种,象征着卑微和现实;月亮则象征着崇高和梦想。
你肯定认识这样一个朋友:他从小是个乖孩子,学习努力,成绩虽不拔尖,也是中上,长大以后做着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政府、银行或是电力公司之类的地方上班,勤勤恳恳,挣钱养家。朝九晚五,从无应酬,话也不多,即使聊起来,也大都无趣无味。
他通常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为了健康,晚饭吃很少,看看8点档电视剧,然后洗洗上床,明天还是一样地继续。
——或许你还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或许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张字条”去追逐梦想“。——环顾四周,在我的身边具备上述特征的人当中,能做出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自己也不能。
每个平凡人的梦想的前面都横亘着千丘万壑,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渐渐将它们遗忘,不再去想。
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光顾着去捡脚下的六便士,再不管其它。
还有一些人,在忙于捡拾地上的六便士的同时,偶尔还是不会忘记,抬起头,看一眼远远的夜空中,挂着的那一轮月亮……
可有些人,早已忽略了那些地上的六便士,一心只想着去追寻头顶上的月亮,哪怕是失去所有。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当然,它绝非是一个平凡人追求梦想的老套励志故事,否则它的结尾应该是主人公历经艰险,实现辉煌人生,扬名立万,最后有情人也终成眷属才对。
毛姆将他笔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推向了极致,他一路狂奔,终于追上了等着他的厄运。
放弃安稳的中产生活,却日益潦倒,贫病交加,颠沛辗转,倾注所有的努力和精力甚至生命的绘画艺术,始终得不到承认——直至他满身脓疮、双目失明的躺在一个荒岛上的木屋里,死去。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毛姆对人性的洞察和描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所以他才能成为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文学巨匠。
这是一本让你一边读,一边反思人生的书。
人活着,是应该精神优先,还是物质优先?是追求有用,还是追求有意义?
我们之前一直笃信和坚持的,未必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时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毛姆像是在自述也像是在给别人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然后留下读者去感叹与思考。
一、爱情是一种疾病
有人穷其一生寻找真爱;有人不需要爱情,只需要情欲来满足自身人性的弱点;有人认为爱是占有,是统治,也是毫无保留的给予;有人在爱里迷失又清醒,最后回归平淡;有人却是将就一辈子也走不出生活的牢笼……
觉得爱即是爱,总要有爱才有其他。如果不能因为爱,而是因为其他生活在一起那是可悲的。你也许会说,开始是爱,但到最后激情都会淡去,爱情变成亲情,生活走向一成不变,我们需要接受与将就。好像确实如此,我们的上一辈不都是这样吗?柴米油盐的一辈子。甚至再看看过去,新娘和新郎在结婚前甚至可以连面都没有见过,就闭着眼过完一生,儿孙绕膝。但是你不能让一个二十岁的男生或者女生去放弃对真爱的期待和追求。
我相信勃朗什不会对自己的爱情后悔。一个女人因为生活上的满足而苟且,和自己的丈夫相敬如宾几十年,生活就和白开水一样平淡,那她为什么不能选择去迎合自己内心的热情和冲动呢?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我虽然作为一个女人,却也不得不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这句话低头。生活中女人们总想着避免让自己变成这样,但这样的女人不在少数。思特里克兰德发现勃朗什一点一点的施展起他妻子的那些小把戏来,想要用无线的耐心将他网罗住,困住他的手脚。这种强烈的占有欲和统治欲是会把人推的越来越远的。在这一点上,我绝对是站在斯特里克兰德这一边的,尽管他是那么的冷血和无情。勃朗什就真真像个飞蛾一样,扑向火苗结束了自己的不起眼的一生。不论她最初步入生活时曾怀有何等美妙的希望与梦想,死了以后,同她根本没有降临人世没有任何两样,一切都是空虚和没有意义的。好在我觉得她起码用力的活过、爱过,还悲恸过。
“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女人也好,男人也好,我们习惯去给我们爱的人我们认为最好的,于是各自自以为是着。爱里的人都是容易迷失的,坠入情网之后就容易对这个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了。连口口声声说自己不需要爱情的思特里克兰德也会有一天“像古代锁在木船里摇浆的奴隶一样,身心都不是自己所有了”。
不得不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爱情经历,大病不起或者痊愈如初都好。
二、就像是被魔鬼抓住了
“我怀疑他的灵魂里是否深埋着某种创作本能,那种本能虽然受他的生活环境所抑制,却像肿瘤在活体器官中膨胀那样顽强地生长着,最终控制了他整个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
毛姆说“我觉得他这个人像是被魔鬼抓住了一样。”抛妻弃子离开家乡去往异国,这些举措让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以及她的朋友都笃定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原因一定是某个女人的存在。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你根本无法理解那种因为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强烈愿望,即便是连六个便士都没有了,可他眼睛里也只看得到月光。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最后他来到塔希提,这个遥远的土地上,终于得其所愿进入了一个躯壳。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我们总说“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可是这梦想到底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去追求的吗?理想的工作又真的是我们愿意接受的吗?从小到大我们过着应该过的生活,按部就班、不偏不倚,最后都可以生活的过去,做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像思特里克兰德过去一样做个证券师如此。但是这些所谓的梦想,应该,生活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吗?还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我们都像是一个又一个的复制品?复制上一辈的人生,复制所谓的精英与成功人士,复制大家都觉得不错的生活?
北岛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理想向来都不是纯粹的,能将理想过成现实且纯粹,那他将会是个多么坚硬的人啊。貌似青春就伴随着迷茫与张扬,肆无忌惮的宣泄,喷张,但是这是短暂的,很快人就会因为恐惧而妥协。被现实的六便士所裹挟,于是理想不再纯粹,人不再那么勇敢,更多的时候会低头看脚下的六便士而忘了仰望天上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中关于理想的两种价值观“理想伟大”与“为了理想会过上凄凉的生活”,在我看来不相矛盾,他们并不是相左的能量。无论是被理想的魔鬼抓住,还是为了理想而变成魔鬼,这都是让我觉得不错的选择,至少梦还没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