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2000字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铺天盖充斥大小媒体后,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自信心。这下,中国出了诺奖大师了。不过,令我奇怪的是,媒体大多只说是莫言获奖,却鲜有说是什么作品获奖。这容易让不明就里的人糊涂,诺奖是授予作家的,还是授予作品的?
仔细搜索一下,才发现原来诺奖和其他的文学奖一样,也还是授予某部文学作品,而不是授予作家这个人。也就是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莫言的某部作品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是他的长篇小说《蛙》。
带着几分期许,我也去书店买了一本。在花了几天时间看完后,我就明白媒体一直遮遮掩掩不说是《蛙》这本书获得诺奖,而只提及莫言的个中原委了。
蛙,青蛙的蛙,哇哇叫的蛙。光这书名就能让读者马上联想到很多,女娲、娃娃、惊恐地叫声、痛彻心扉的哭喊声。的确,如书名一样,这部小说里充满着叫声和哭声,只是被作者巧妙地隐藏了,并且以荒诞剧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书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组成,使读者耳目一新。在每封长信前都有一段主人公蝌蚪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写的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顿挫的作用。在随后的第一章的长信中,作者用淡淡地略带点调侃的口气,娓娓道出家乡从解放后到wenge期间的有关于生育的往事。比如所有的人都以身体的一部分取个小名,饥荒年代一群小孩子吃煤吃得津津有味。而全书的主角——姑姑一出场,形象就立即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说话做事斩钉截铁的女人,坚定地毫无保留地执行上级的政策,几乎不会顾忌任何亲情或者人性。在姑姑眼里,上级的指示就是一切。
当50年代时,国家推广新法接生,姑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险些惨死于土法接生的妇婴,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感激。等到wenge时期,国家开始限制人口过快增长,开始推广少生,姑姑又二话不说到村民中去宣传。这时,村民开始反感姑姑。与此同时,姑姑那位令人羡慕不已的飞行员男友,驾机叛逃,对姑姑这样一个立场坚定的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在那个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姑姑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种沉重和世人的非议。只是命大的她,被抢救了过来。
当展开第二封长信时,时间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而中国的计划生育也变成了绝对要贯彻坚持的基本国策——严禁生育二胎。这条铁律就压在了故事的讲述者蝌蚪身上,他的妻子想为蝌蚪生个儿子悄悄怀了二胎。铁面无私的姑姑几乎拿出了地下斗争的经验,最终冷冷地说:我们的土政策是——喝农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背脊一阵发凉。如此漠视生命的尊严,如此残酷地压制人性,这样的事情过去和现在一直在发生着。主人公的妻子死于强制引产,还有其他的产妇也死于同样的原因。为了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她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承受了其它民族难以承受的苦难。莫言将这些事情血淋淋的摆在读者面前,没有去指责谁,只是将每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自以为的高大和正义,也有社会底层民众的卑微和抗争。可是,这些都不得不屈从于计划生育这样的基本国策
当故事进行到第四封长信,中国已经是一切向钱看的年代。年老的姑姑一直强大的自信似乎不再那么强大,转而和泥塑大师一起捏小泥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赎罪,灵魂上的自我救赎。而姑姑的助手——讲述者蝌蚪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则从一个坚信姑姑所进行的伟大事业正确性的小姑娘,变成一个疯狂想为蝌蚪生下一个儿子的中年妇女,那怕是请人代孕,甚至不顾代孕者就是当年自己参与过强制引产而死亡的王胆的女儿。这是一个美丽而不染污泥的女孩,可是一场大火将她彻底打入人世的冰窖,为生活,也为支付她父亲因车祸受伤的高额账单,她选择了放下一切尊严和伦理,为蝌蚪——自己的叔辈,去代孕一个孩子。
得知这一切的蝌蚪,在短暂的羞愧之后,便沉浸在自己老年得子的欣喜之中,至于这欣喜是从何而来,这欣喜背后的代价又是别人多少的泪水,他已经不愿意去面对了。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沾到手上的血,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干净呢?被罪恶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呢?”莫言在最后一章的话剧前,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不,这不是疑问,而是设问,因为可以感觉到作者,或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想寻求别人主动的安慰和宽恕。所以,这样看似忏悔的设问,是没有诚意的,是狡黠的,甚至是可耻的。和中国历来的结局一样,没人会因为自己的罪恶而真正的忏悔,也没人会因为自己的罪恶而受到灵魂的谴责,甚至都不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受到一丁点惩罚。因此,中国的历史一直沧桑,苦难一直没有尽头,生命一直没有被尊重,文化一直没有被重视,至于传说中的公民社会一直离我们很遥远。
最精彩还是这部话剧。细微之处,妙不可言;问答之间,尽显精彩。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当代社会的种种现状已尽收于剧中。最后,姑姑以一个绳索,试图完成自我灵魂的救赎。可遗憾的是,蝌蚪的自私使得这种自我救赎变成了虚伪,变成自我辩解和安慰,变成象征性的歉意,而让灵魂继续躲在罪恶中愈加显得自私自利。
可以说,这是一部写出很多中国人真实心态的书。生命的坚强和脆弱,因为所处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改变,人性的是非黑白也并非一成不变,扫罗变成了保罗,可新的罪恶依然层出不穷,不变还是这片土地。
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也不曾有过对灵魂的救赎。
《蛙》读后感2000字
坐在车上没事干,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选择看这本书呢,我也承认有一定的跟风因素在里边,莫言拿了诺贝尔 奖,然后大家都拿他的书来看,我原本一直都坚定自己决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图书馆,又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了回来看,看名著,于我而言呢,是了解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看看在那个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相信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我觉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衬将来,也就是作为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名著仅仅反应作者的时代,那么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读着莫言写的《蛙》,书中的主角是姑姑,对于姑姑这个人,怎么说呢,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娃娃,国家支持生育的时候,她帮人们接生,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双手来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对共产党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坚信党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当自己的亲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她那样认真执行党的每一个任务,那样的话,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其实好像说的挺对的,想当初要是中国的人口无法收到控制的话,那么到现在发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许是受到了诅咒,认真执行任务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机会生小孩子,小狮子是书中那个“我”的第二个老婆,一心想要为“我”生一个儿子,但是始终是没有,后来索性就采用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办法代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为了生一个儿子,居然可以接受这样来的小孩。也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我”的第一个老婆王仁美,虽然说这个人比较神经大条,但是怎么说呢,她怀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劝之后,还是决定了打胎,只可惜后来没有保住命,唉!
这本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姑姑的坚持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心的执行党分派下来的任务”,是啊,年轻的时候,姑姑是轰轰烈烈的坚持着,但是老来呢?她开始怀疑自己了,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同样,和姑姑一起的小狮子,年轻时和姑姑一条心,但是老了之后,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孕,是不是有点讽刺的味道呢?你说这样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时候,最最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己引以为荣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呢?还是最后逆反计划生育的代孕事件呢?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国家感激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人,如何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呢?也许真正的伟人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就像为了统一全国而犯下大量杀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这些帝王们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后悔过呢?也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别人做的个别事情是无法影响时代的前进步伐的,但是这于一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呢,所以说在时代背景下看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到这里突然间觉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百度了一下关于这篇小说的介绍,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呢,是不是应该在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伟人之前,先作为一个人来想一想呢?一个伟人,到了晚年发现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最后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是对不起谁谁谁,何苦呢?最终的,我们还是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既然说人对于时代来讲是渺小的,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的,与其让自己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承担一个可有可无的伟人,何不考虑一下在自己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成就无憾的自己呢?哎,也许要是每个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么可能就来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应该谁先谁后。要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么岳飞,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许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统一的,所以就无所谓以何种形式存在了吧。
《蛙》读后感2000字
利用假期前两天一口气看完了莫言获得诺@bale@奖的作品“蛙”,感触颇多,试着写下来。
我喜欢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因为不了解农村生活,因为往上数几辈我们都来自农村,或许还因为我向往着一种纯真和质朴。小时候由于被标题吸引,看了“丰乳肥臀”,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长大些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却只记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电影上映后又拿出书温习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刻画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几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陆的连续剧就是“闯关东”,作为电视剧无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传奇色彩,却少了许多对平常个性在特定时代背景里面转变升华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时,我用手机看完了较为冷门的“填四川”,文笔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贾平凹的“老生”构思独特,故事精彩,之后会单独撰文评论。
从西北转到四川再转回山东,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讲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的时间跨度基本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蛙”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从三年自然灾害到现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龄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于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线,从一个抗战时被日军囚禁,却吃喝无虑毫无畏惧的大胆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为整个东北乡第一个妇产科医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励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辉煌,莫言刻画的是一个漂亮聪明,有个性有主见有天赋的女医生形象。可是好景不长,从婚恋的失败开始,笔锋如当时的政策一般急转,姑姑经历了wenge的迫害,期间坚贞不屈,头皮被拉下也不愿意向红卫兵低头。wenge结束后便成为了捍卫人口政策的极端勇士,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麻木不仁,连自己亲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农村里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杀人魔头。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荣耀和心灵的赎罪中,作者多次写道,姑姑若换成男的,若生长在战争年代,那是一代将才。其实,若生在当代,她或许可以是引领医学发展的一代伟人。可是,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书中姑姑的亲侄子,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的蝌蚪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是另一条主线。蝌蚪的个性和姑姑恰恰相反,懦弱无主见,不敢争取自己喜欢的女人王仁美,却是王自己放弃了相对“猥琐”却背景更好的未婚夫选择了“我”。王怀了二胎被姑姑强逼堕胎导致母子双亡的悲剧也是蝌蚪不敢担当,害怕事业受阻直接导致。之后对军旅生涯怀恨但一旦有晋升机会就马上选择继续留在军队,对二婚妻子小狮子长相嫌弃,但在姑姑做主下,不顾发小对小狮子的喜爱横刀夺爱,毅然成婚;去北京工作生活,取得一定成绩后,由于北京人的排外而选择回乡,在家乡,竟然也顶不住当地一个小孩流氓和其母亲阿姨的攻击,被追的屁滚尿流。
小说最后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发小之女代产喜得贵子的故事达到高潮,并在小说中加入话剧剧本的描述方式,把陈鼻一家的悲剧升华,把蝌蚪和众多在这个没有道德是非只有党的教导政策下长大的行尸走肉们的麻木和自私升华,也给姑姑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疯癫的句号,烘托了“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