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先哲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过《教师人文读本》,我感受最深的是爱一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爱。当母亲把孩子送到学校,远离自己的怀抱和视线,她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得到真诚的关爱。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担忧以及对教育的期望,期望孩子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每一个新的生命,都如同一张白纸,读书、识字,当他们求知若渴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时,老师应给他们营造更多快乐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教师魅力。教育素养的基本构成是对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内涵
第一、精通本学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教材总有挖掘不完的课题,而每发现一个新的想法和教学思路把它传递给学生无疑会让自己感到快乐,同时也会感觉教材不是在重复。
第二、激情。教师应该是个有情趣的人,要通过语调、姿势、表情以及逻辑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
第三、严格要求。要努力成为是一名在学问上严厉的教师,我一直坚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通过严格的教育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愤,以使他们今后受用终生。
第四、设计课堂。高效的教学要具有条理性,如果表达不清楚,即使你是该学科的权成人土也没有用。当然教学可以采取一些变化的形式,如有可能,不妨让理论、概念及经验性的发现形象化以吸引学生,从而对他们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责任心。优秀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需要一个教师的责任心来实现它
回顾自己的教师经历和参与新课改的路程,我由衷的感到,教育原来可以这样富有激情和富有诗意。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首先意味着一个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说,教师的精神状态是教师能否获得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缺少精神追求的人,他的知识再丰富,他的能力再强,他仍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要先做人,再做教师。一个真正的人,正是以其丰富的精神行走于天地之间。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广大同仁们:
大家好!为期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活动已拉下帷幕。今天我要谈的主题是《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社会,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教学设备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教师传,学生受的传统教学理念早已落后陈旧,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然而教师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繁重的工作负担限制了读书的自主性,因此,现在一提到学习,很多教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太忙了,一天到晚备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还要应付这检查、那检查,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在这种有读书念头,无读书主动性的情况下,县教研室开展的读书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唤起了读书的热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读书习惯在全县教育界蔚然成风。
为了响应县教研室的号召,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我镇中心校扎实有序的展开了读书活动。回首这学期的读书学习过程,我感受着读书带给我的希望;领略着读书带给我的激情;品味着读书带给我的喜悦。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我所教的班级有个男生小韩,说起他的成绩那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提起数理化他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提起文科却垂头丧气,寡言少语。在初三面临考学这个特殊时期,像他这种严重偏科的学生将没有悬念的与平价生无缘,可怜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使他谈"文"色变,更别说兴趣了,这曾经使我一筹莫展,几次想放弃他,然而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却让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作为一位老师,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对语文更感兴趣一些,学习更积极主动一些,学习热情更高涨一些,我想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吸引人呢?兴趣的源泉在哪儿呢?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兴趣的秘密何在”,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愿望。于是在教授《威尼斯商人》这篇戏剧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个戏剧片段,同学们被戏剧的丰富的舞台效果所吸引,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知道点燃他学文火花的时机来了,于是我鼓励学生编排课本剧,特意让小韩扮演暴躁易怒,幽默风趣的葛来西安喏,在语文课上一贯冷漠如冰,无动于衷的他终于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在同学们的掌声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鼓励的目光里他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如果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有魅力,那么《新课改的探索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则让我懂得作为一个班主任怎样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班级管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中去。在新课程改新理念指导下,我转变了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主持和管理班级,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人人有机会得到锻炼,成为主动发展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我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们的建议,设立多种岗位:小老师、小管家、纠察员、图书管理员、卫生管理员、文明委员、花草管理员等。于是同学骂人了有人管,花草渴了有人浇,图书破了有人补,桌椅坏了有人修,同学有困难了,大家互相帮助……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把班级当乐园,把学习当趣事,使班级形成了“严谨勤奋、团结互助、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良好班风。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思想觉悟提高了,主人翁精神意识加强了。同学们在团结互助、积极奋进的班集体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班级建设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只有充分给学生发展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常言道:花有花的光彩,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富足。我想说,面对读书,我是快乐的,充实的。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相信我们会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把读书和学习作为我们终生的必修课,因为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多读书吧,力争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前几天,我读了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访谈录《擦亮语文的本色》,使我从各种“流行”中静下心来,更加深入思考语文课究竟应该干些什么。
一篇简单的课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简单的课件,贾老师的两节课80分钟,包容了字词句篇的理解,听说读写的训练,思维的引导,直至生命成长的引领。教师能够举重若轻,浑然天成,而这就是梦想中的语文课堂。贾老师说,语文,落实八个字:字词句篇(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所体现的是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即他对语言的敏感,对阅读的积累,对文本的钻研,等等。
贾志敏老师说,我们追求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语文的“璞”表现为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教学本色,朴实教师的教风,扎实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最主要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读书时语文课堂教学是主要手段。
高明的教师能变着法儿让学生反复读书,还能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好的语文课体现在16个字: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也就是流畅,无痕。读到这里,我想到五月十四xx日我去淮安学习,能听到的王文丽老师的课,就是这种感觉,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当时刚看到听课日程安排表,上面写着:观摩课《桂林山水》,2课时。那时心里就想:这么短小精致的课文,语言优美,只要让学生读好背会就行了,老师竟然能讲两课时,有什么内容可讲啊!而事实上,上课效果却令人称道,令人感叹。课堂正是落实了语文的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个复杂过程同时折射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而我们自己,平时就没有这么扎实的语文课。尤其在我们学校,平时杂事比较多,课程开得全面,语文课时间都比较紧,最缺少的就是巩固知识的时间。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多数情况下我都是让学生提前预习,把读熟课文、学习字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三项都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所以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基本让学生自学了,老师课堂上大多用一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品读课文,领悟课文中心。
这是在学习潍坊日向小学的教学模式后调整的教学思路。把第一课时的内容尽量放给学生自学,我们觉得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巩固或读课外书。所以我们也有一些困惑:古人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呼唤高效课堂,呼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甚至一个单元的文章一两课时完成,一册书一个月学完,留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博览群书。但是,像贾志敏老师《擦亮语文的本色》提到的语文教学应该落实的“八个字”,我们觉得也更为重要。可是我们如果把课都上成王文丽老师这样的课,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这两方面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为“自主、高效、扎实”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就是我们学校当前应该讨论解决的重点。
在此我想请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找到最佳的方案。谢谢。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寒假是孩子们期盼的,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寒假可以好好休息,但是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让自己有点困扰。作为青年教师自己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学校也为老师们着想,要求我们假期好好读一本书,品一碗心灵鸡汤,在愉快的假期里也能成长。
我也挑了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也不是很难,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自己的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我们学校第一届读书节。这届读书节的主题是:营造书香校园,奠基书香人生。也就是说,通过本次读书节活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友。在陶冶情操,滋润心灵的读书中,使我们更加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己,把我校建设成一个充溢着浓浓书香的校园,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的每一天。
书籍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的朋友,是精神与智慧的结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书,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让我们拥有一双通天的慧眼,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外的星体,看到昨天和明天。它使我们庄严地思考,它使我们的每一天都变得丰富而充实。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可以净化心灵。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一段精辟的语言,都可以陶冶我们的心灵,读书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旅行。在书我们明白了真、善、美,假、恶、丑,知道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读书可以提高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任何别的办法都不能取代阅读,无论是口授的课程,还是电影、电视。都没有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大。因为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读书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以使自己人格高尚。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每一个小学生到小学毕业都要完成100万字的阅读量。如果我们不重视扩大课外阅读,我们就达不到最低的读书标准。我希望通过读书活动,同学们阅读更多的图书,更加热爱书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为此,我代表全体老师给同学们提三点要求:
一、读好一本书。每名同学最少选择选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认认真真把书读完,读懂读透,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二、做好一件事。在阅读的同时,手中要有一只笔,边读边记。做好读书笔记,对于那些精彩的词、句段要标出,要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赞美的、批评的、联想到的以及产生的写作冲动和灵感、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认识一个人。去认识书中人,认识作者。看看作者是谁,写作背景如何,再读读序文,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评价,然后读作品,用心感知作品的故事及人物的命运。要像绣花一样去细读文字,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人壮物的各种技巧,去领会作者的心声。
老师们、同学们,书是一条船,它带着我们在智慧之河里航行!书是一只鸟,它让我们在天空中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书是一座桥,它引领我们通向成功之岛!书是一盏灯,它带着我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捧起书本,潜心研读。在至圣先师的光芒下茁壮成长,让我们的校园溢满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终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