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简报

刘莉莉

小学德育工作简报

  小学德育工作简报【一】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新时期的学生必须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对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璧山区从三个方面大力加强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全区德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

  一、加强干部选拔,提升德育队伍整体实力

  强化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德育干部的选拔,把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选拔为学校德育干部。坚持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的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

  作为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学校坚持把好入门关,建立了班主任选聘制度,精心选拔班主任,让那些最有爱心、最有干劲、最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二、加强干部培训,提升德育队伍专业水平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组织师德教育报告团巡回演讲。开展“我身边的正能量”优秀德育工作者巡回报告会13场,全区近2000名教师听取了报告,通过先进的引领,加强了全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举办德育主任培训、班主任培训、团队干部培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指导德育队伍建设,增强了德育和团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了德育工作和团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广泛开展“社区课堂”“公开课堂”“流动课堂”等“梦想课堂”共计200余场。成立德育研究工作小组,开展“中小学课程育德现状”专题调查。

  切实有效的培训机制练就了班主任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参加重庆市第七届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两人均获中小学组综合一等奖。两名教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德育工作者,两名教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班主任

  三、加强课程研究,提升德育队伍理论水平

  璧山着力将德育从课程化推向体系化实施,融入“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整体建构覆盖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的“1+3+x”“宜生德育”课程体系。“宜生德育”获批重庆市“十三五”规划2016重点课题。核心素养研究组组长、北师大林崇德教授高度点赞“宜生德育”,全国多所高校及十余位知名专家愿全程跟踪、倾心指导,共谱德育改革华章。通过“宜生德育”重点课题的研究,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

  小学德育工作简报【二】

  近年来,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教育内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教室、入脑入心活动,开展以“向上-向善--*核心价值观”为总主题的校园微电影创作展播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向上-向善”,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家校共建,优化行为习惯培养环境。要求各校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教育动员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发挥示范作用,开展规范升旗仪式、唱好国歌和队歌等主题活动,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发挥学校教育对行为习惯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鼓励家长拍摄微视频,随时拍下孩子在生活中的好言行,好习惯,传递正能量,共同形成家校合作、师生共建、社会共鸣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养成五大行为习惯。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抓好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周(月)工作,突出知行结合,持之以恒落细、落小、落实。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程度,在行为习惯设定中,该局把教育目标划分为小学段和中学段两个层次,小学段旨在培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兴趣广泛等基本行为习惯;中学段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生活习惯、良好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五大行为习惯。

  全面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校园艺术节、阳光体育、篮球足球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体艺2加1”活动,大力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德育工作简报【三】

  按照教育部《关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要求,日前,石家庄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严格落实中小学德育课、少先队活动课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要开足德育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3—4年级每周2课时,5—6年级每周3课时,7—9年级每周2课时。同时,对少先队活动课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其中,小学1—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中安排,小学3年级至初中2年级活动课时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要求各少先队组织要把少先队活动课程列入中小学课表,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做文化课教学或班会等工作。

  《通知》要求各中小学要将两项课程作为全员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对课程教学的课时安排、活动管理等进行科学规划,保证课程正常进行。要切实做好德育队伍和少先队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中小学德育和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为德育和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要科学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真把握少年儿童的情感、意识、信念形成的基本规律,将两项课程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要精选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采取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体验性活动,努力增强中小学德育课和少先队活动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