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复的写法
一、批复的性质和特点
批复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答复性公文,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和指示性等特点:
1、权威性。批复发自上级机关,代表着上级机关的权力和意志,对请示事项的单位有约束力,特别是那些关于重要事项或问题的批复,常常具有明显的法规作用。
2、针对性。凡是批复,必须是针对下级机关请示事项而发,内容单纯,针对性强。
3、指示性。批复的目的是指导下级机关的工作,因此批复在表明态度以后,还应当概括地说明方针、政策以及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二、批复的写作
1、标题 批复的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1)关于发文单位。批复的发文单位即行文主体,既不可以不写,也不可以随意略写或简化。
(2)关于事由。批复的事由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表示关联范围的介词“关于”加上请示或批复的事项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的批复》;另一种是在“关于”和请示或批复事项中间再插入一个表态动词“同意”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同意开放×××航空口岸的批复》。
2、正文 批复的正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引语 批复的开头通常要引述来文作为批复的依据,引述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结合请示的日期引述,如“×年×月×日来文收悉”;第二种是结合来文的日期和文号引述,如“×年×月×日×号文收悉”;第三种是引来文日期和来文名称,如“×年×月×日《关于……的请示》收悉”,第四种是引述来文日期和请示事项,如“×年×月×日关于……问题的请示收悉”。
(2)主文 主文是批复的主体,这部分应针对下级机关请示的事项,表示同意与否的态度,有时还要阐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答复请示事项针对性要强,答复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表达要准确无误。
(3)结尾 是批复正文的最后部分,它的写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提行写“此复”或“特此批复”;第二种是写期望和要求,给执行请求事项的答复指明方向;第三种是秃尾,就是请示事项答复完毕就告结束,此种结尾方法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要写好批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核实请示缘由的真实性,研究请示所注意所提意见或建议的可行性,有些情况应先作调查研究;第二,凡请示事项涉及其它部门或地区的问题,批复前都要与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第三,及时批复,以免贻误工作。对不按行文的`正常渠道办理或一文多头的请示,应予以纠正,以免误事。
例文
人文学院党委:
二O**年×月×日你院的请示中所提出的增补人文学院党委委员的事项我们已经收到。经校党委七名常委在×月×日的常委会上反复讨论决定,并举手表决,最终一致通过。现将决定告之你们,我们原则上同意你们上报的两名同志为你院党委委员。
此决定。
中共××大学委员会
**年×月×日
该文啰唆,表述不严密,不符合公文的要求,具体评析如下:
一、标题不规范
批复的标题一般采用“关于+主要内容一文书种类”的形式,因此该公文标题过于简单,表意不清。
二、表述不严密
在批复时,对有关事项的名称一般要单独、完整地表述。如“撤销×××的值班任务,改由×××野战医院担任;×××野战医院的值班任务不变”等语句,都是对批复内容准确而郑重的表述形式。因此,在对批复事项的表述中既要避免有些文种经常使用的指代形式,如“你部的请示中所提出的事项……”,更不可使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承前省、蒙后省等表述方法。在该文中,“你院党委委员”“两同志”等都必须写明具体名称。
三、批复的意见要明确
批复意见在“批复”中是核心内容,所以要特别注重其表达方式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首长、机关的意图。从批复的内容上表达批复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同意请求批准的事项;
2.不同意请求批准的事项;
3.部分同意请求批准的事项等。
在表达批复意见时应简要、明确地表明上级领导的意见,如“同意……”或“不同意……”,态度要十分鲜明,对于同意的事项通常应补充一些简短而必要的要求性语句。在不同意下级请示事项的批复中,则需用肯切的语词,简要讲明道理。对下级的请求意见,部分同意或部分不同意的批复,则更需要明确具体地讲清同意事项和不同意事项,并分别讲清原因理由,提出相应要求,同时还应把需要修改、补充、调整、说明的内容讲清。对尚不十分明确的问题,要尽量给予态度鲜明的答复,不可以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本文中“原则上同意”,则表现了上级机关的含糊态度。
四、语言啰唆不简洁
公文写作要求简明,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公文的文字量要力求少,篇幅要尽可能短。二是语言文字要精练,不累赘,不重复,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应当删去。要用最少的文字,准确严密地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做到篇无累段,段无累句,句无累字。即每一段、每一句、每个字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本文“经校党委七名常委在×月×日的常委会上反复讨论决定,并举手表决,最终一致通过”一句中多有累赘之词。
五、结束语使用错误。
批复的结束语只用“此复”或“特此批复”。有些批复以“此复”作结语,更多的批复不专设结语,仅以“要求”、“期望”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