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业务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围绕市教研室和园务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坚持以教研组为主阵地,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遵循幼儿教学特点,积极营造教科研氛围,深化教学研究,进一步优化保教质量。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磨练教师内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营造学习氛围。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读书与学习与人们毕生相通,并成为支撑人生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学校将激励教师通过开展学习研究,促进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将开设“教师论坛”让教师间分享宝贵经验,听教师讲自己的感悟、见解等,通过论坛和学习,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学习,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
2、教师平时自学。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首先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其次,重视教师的读书工作,做到期初有安排,期中有活动,期末有考评。学校出资鼓励四十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自选购买教育教学类书籍,认真研读,写好读书体会文章,每月积极向园级刊物投稿。
3、激励教师成才。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帮助青年教师确立发展目标,分级指导、分层培养、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青年教师要做到“每日三问”:今天我的课幼儿喜欢没有?今天我读了没有?今天我写了没有?,让青年教师早成才,成大才;争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争做教育的创新者,争做市级骨干,对已经是市级骨干的教师按《骨干教师成长计划书》的要求进行考核。我们还将结合“同领域展示活动”,组织教学骨干上示范课,并进行专题讲座或说课反思,切实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审议质量。
1、优化年级组课程审议活动。通过每周一次的年级组审议活动,在审议中对课程充分预设、及时调整,同时明确分工、优化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优化课程实施过程。
2、重视活动前后的课程审议。实施前从主题目标、区域设置、原有教学内容的保存与删减、补充教学内容、家长社区资源的利用、环境预设等进行深入的研讨,实施后对值得分享和困惑的教学活动进行再次审议,使得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成为教师们的自觉意识。
3、加强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在制订主题教育目标中,特出重点和难点,让课程的总目标层层落实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个主题活动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集体教育活动,又包含了游戏活动、环境创设、生活活动、家庭与社区的联系等,彼此之间不是拼凑,而是相互联系和呼应,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深入提供保障。
4、关注课程与区域游戏活动的整合。明确区域游戏(包括教育类和社会类二种)在课程构建中的地位,教研组要从游戏区域的规划、游戏材料的提供和使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游戏评价、主题目标如何贯彻在区域游戏中等进行。努力创设具有课程特点的游戏环境,结合实施课程内容,丰富各活动区角内容,合理安排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不断优化游戏指导策略,努力使游戏的深入开展、游戏材料的有效提供、游戏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等再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继续开展游戏区域环境创设的观摩活动。
(三)践行教学“六认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讲究实效检查。做到每学期不少于2次。园长和业务园长把关好“幼儿园周日活动安排表”,考虑明确目标、突出主题,领域兼顾,有机融合,内外结合,家长工作、各类游戏和区域活动做到丰富多彩,科学合理,教育环境呼应主题,吸引幼儿参与,见证幼儿学习。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和完善。要善于反思,不断总结教学活动实践中的得失,优化自己的方案。班级在教育活动计划组织中,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适度灵活生成。要通过随堂听课、带班指导、备课查阅、参加审议、专题沙龙等形式,加强对集体教学活动计划组织实施的管理、指导。
积极开展“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努力寻找和总结“有效提问”、“有效活动”、“有效合作”、“有效探究”等教学方法和模式,尽力扭转教学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现象,全面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丰富幼儿一日生活的内容,本学期重点开展小班歌咏比赛、中班幼儿故事比赛、大班幼儿现场电脑绘画比赛以及庆“六一”联欢活动。
2、有效一日活动。做好各个环节中的保教工作,切实把落实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及生活卫生习惯当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对幼儿加强养成性的基础文明纪律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常规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幼教工作的重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安全常规教育,努力挖掘各领域的德育因素,寓教育于语言、美术、音乐等各领域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和集体活动为契机,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以加强对幼儿的思想教育。认真组织评比“好孩子”等,用身边的典型开展教育,让更多的“好孩子”带动全体幼儿,总体提高幼儿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