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参考

孙小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上学期上雷老师的《教育原理》时,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图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坦白,这部剧第一眼吸引到我的是剧照,上面的放牛班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样子,每一个人都嘴角漾着笑,很温馨很温馨。没看剧之前我认为马修老师是个高大威严的男人,然而马修老师却是矮小的法国男人,从剧照上看马修老师还有点秃顶,他站在孩子旁边,嘴角勾起,一副慈爱的样子。这部剧总让我有种想哭的冲动,《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纯净的电影,没有绚丽夺目的容颜和特效,只有朴素流畅的故事让人感动。

马修老师是一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是马修老师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后来马修到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那里孩子们的生活像是干旱的荒漠,毫无生机,除了循环的打闹惩罚,简直没有一丝一毫的趣味。而马修老师的出现,则是一束暖暖的光,投射在“池塘之底”,这所充满难缠的问题少年的学校。当孩子们故意恶作剧,马修老师没有放任孩子们胡作非为,也没有采用校长的方式,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听话,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带给这里的少年一份光,指引他们离开黑暗的角落,走向光明的世界。马修老师试图用音乐来唤醒孩子们,将他们分成不同声部,教他们歌唱,让孩子们的天籁之音赶走所有人心中的黑暗,马修老师让孩子们看到了,其实世界真的很美好。

到了《放牛班的春天》的将近结尾之处,调皮顽劣的孩子们开始唱歌,孩子们的童心开始跳动,这里的少年开始生活,他们的未来将会很美好,也许孩子们将来会变成音乐老师,歌唱家,工程师,我相信,他们将会生活到各个地方,并活得热烈而精彩。

最后,因为蒙丹纵火烧了学校,而庆幸的是马修老师这天刚好领着孩子们离开了学校,当校长知道后,便怪罪马修看管不周,让马修老师辞职。马修老师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当马修老师离开之时,写满了对马修老师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纸飞机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充斥着孩子们对马修的不舍与爱,在窗前飞舞着的小手向马修告别,马修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真的拯救了这群少年们,马修老师带着笑离开了这里。

这部剧带给了我很多感动,就像看到了石缝中的向日葵所带来的拼搏所感动,大合唱的部分看了又看,他们眼睛中闪动着春天。感谢有马修老师这样懂得发现时光之美的人,让孩子们漂泊的心能在劳累的时候得到温暖和阳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电影,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剧情大概如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琦 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在影片中,有些情节很感人。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我记得以前我们笑的时候老师耶让我们写过,但是都是吵吵闹闹中很开心地写下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但是这部片子写下这个理想的时候那么安静。他们为什么那么安静?或许很多人不理解,尤其在在应试教育下,不敢去放纵,或者已经放纵了,但是没有那么好的老师或者那么一个人让自己正视自己的灵魂!有那么一瞬间,我想了好多好多。我是不是很久很久没有自己的目标了?我是不是也应该静下来正视自己,我是不是要肯定自己。那些孩子和我很很像很像,我也喜欢着音乐,我也曾经不开心的时候就叼着烟哼着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感觉没有人理解,也很安静,有时候也很闹。但是真的为片中的孩子感到开心,遇到这么好的一个老师,会努力去寻找被放弃了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我喜欢音乐,刚开始马修老师说组合唱团的时候,令外一个老师过来瞧,并且也说自己偶尔也会哼上几句。音乐的魅力没有拒绝得了。

我看到有些孩子唱歌跑调,但是因为喜爱,坚持着。我想到自己以前唱歌经常被说是杀猪的之类的话。但是就是因为喜爱,不管怎样都会唱下去。还有因为音乐,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音乐就是一座桥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 Barratier导演的电影。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 雅克?贝汉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狄迪尔?弗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拉尔?朱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封闭的心灵。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不易,回想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无数,每个老师都是悉心教导我们这些顽皮、天真的孩子,可是,至今我们记得的老师还有几个呢?寥寥可数吧,也许映像深刻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初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也一样,对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记忆犹新,三年来,她一直悉心教导我们,不管是书本知识还是为人处事,我从初中班主任身上学会了很多,当然,也有抱怨过,当初的自己太单纯,还不懂太多的人情世故,犯过错,班主任责怪过,教导过,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对于班主任的教导我应该是感谢的态度的,如果不是班主任的教导,我也许会犯更多、更大的错,也感谢班主任一直的信任,知道毕业为之,也是对我充满了期待,老师们真的很辛苦……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影片中声画同步的表现手法则更是别具一格,极富视听浸染力。剧中马修基于切身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再结合自我的兴趣爱好,建立了合唱团。在合唱团的诞生过程中,创作者着重强调了马修给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分工,高音低音合唱团指挥助理以及乐谱架,一个都不落下!那里,创作者似乎在借马修向观众传达一个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我的人生定位。这种将心比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体现的不仅仅仅是一个师长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电影深层次凸显的是其宝贵的人文主义精神,发人深醒。而影片中以合唱团为载体,配合安宁素雅的画面而徐徐流淌出的一曲曲清扬怡悦的音乐,更似春天大自然清新动人的天赖,一缕缕温情脉脉的阳光,照耀抚慰着孩子们孤寂无助、伤痕累累的灵魂,唤回了一颗颗迷失已久冰冷麻木的童心。在圣洁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身处的已不再是幽晦的“池塘之底”,而是幸福无边的人间天堂。这些音乐随着物换星移、孩子们心灵逐渐苏醒的变化而变化;而音乐韵律与内涵的变化,又反过来以抒情吻唇表达了孩子内心微妙的情感的延伸继续,可谓,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上虽然处处显现着幽默的笔触,但是影片始终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悲情气氛之中,这股淡淡的悲情主要地是透过马修个人在“池塘之底”的坎坷经历流露出来,并与着墨不深的幽默笔触共同构成了影片两大情感基调。如在学校的第一晚,马修在看完孩子们填写的卡片后,一方面为孩子们完美的志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从事跟自我同样职业的学监而黯然神伤;在四月的那个晚上,虽然马修因孩子们的转变而创作灵感澎湃,并兴奋地说到“我确信,属我音乐的光明未来必将到来,我叫克莱蒙马修,一个音乐家”,但随即想到自我的现实,又话锋一转,沉重地叹息到“而每个晚上,我为他们创作!”;而影片尾声部份,被解雇不得不离开的马修虽然看到孩子们用纸飞机向自我表达祝福,用教给他们的歌曲为自我合唱送别,也一度使他兴奋得“想向全世界呐喊”,但他心里却明白,“可有谁会听到呢?没人明白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我。我叫克莱蒙马修,失业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创作者对人物这种轻描淡写而又体察入微的技法,让人哲服。看完之后淡淡的愁思久久萦怀,不觉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影片结尾,天真挚着的孤儿佩皮罗打点好自我的行装如愿地随马修而去,这一幕的好处能够说超越了影片爱与教化的主题。其实创作者这一生花妙笔早有呼应。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最先见到的孩子是佩皮罗,而且是在等待来接自我的爸爸,但实际上是等到的却是马修;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最后见到并随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皮罗,而且恰好时值他就应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其实旁白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皮罗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个星周六”,佩皮罗一向等待的爸爸其实就是马修,是马修用音乐唤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马修的关爱把他从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那里,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艺术家,失业的学监,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伦理、阶级、民簇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西方-义的高度凝练和光辉典范。我们将会看到,马修不单是佩皮罗的老师和父亲,他将作为世间千千万万无辜而又不幸儿童的精神庇护所、爱的殿堂,永远为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