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英雄观后感最新范文600字1
对于《英雄》这部电影,我想开门见山的说:好,但只差一点!
先说几句谦虚的话,本人不是电影的内行,对于影片的什么拍摄呀、服装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这些方面丢人了。
——好!好在哪里,我有这样一个理由。
有句话叫:作品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还有句话说:作者已死,读者万岁。我在这里也想发扬一下这样的“精神”,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表面看来,这部电影好象是部现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传”,在我这看则不竟然。以我个人的看法,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个符号,导演是借了这个符号在给另一批人做传。
真正的“英雄”是谁?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怀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谁又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呢?翻翻中国的历史,把天下怀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样的只有一个群体——知识份子阶层!
对!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张导演借“侠”为中国的知识份子做了个很悲剧的传!中国有句老话:侠以武乱法,儒以文干政。
在该片中武侠符号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说的知识份子阶层。心怀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份子阶层的一个共性,远的不说,近代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出自这个阶层。康梁变法、科学救国、甚至后来的两弹一星等等,多少知识分子把捐弃个人做为代价换来一个心怀天下的美名!个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识分子个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为了天下,个人是最不足惜的。
当然,中国还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不是按这个前提推理,匹夫们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阐述一下我的对匹夫的个人理解。大体上说人分这几类:当权者、无知匹夫和知识分子。我节外生枝的说明一下,三者之间可以不是截然对立,当权者可以下台成匹夫或是知识分子、匹夫也可以混进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的队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无辜而且总是被践踏的人。这些人是兴亡的主体,但对兴亡无责。当权者弄天下,也对天下兴亡不感兴趣。惟有知识分子这个“不识时务”的群体对天下的兴亡念念不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为知识分子做传做的这么好、挖掘的这么深的影片我觉得是好影片、至少是个我这样的人看的比较顺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题目说的那样——好,但只差一点!差哪一点呢?
个人以为,学学影片中的台词,它高“看”了一个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实实的写出秦王这两个字,它就一点都不差了。可是,它画蛇添足的给王字加了个点:王成了主。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
又回到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上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责,义务也!政治课本上早就说过,有权就有责,那反过来有责就意味着有权,至少是“应该”有权。
假设一下,“匹夫有责”这句话要是正确的话。那么,匹夫有了责也就应该有权,而“责”是天下这么大的责,那“权”也应该是天下这么大权。
汉字造的非常漂亮,一个“王”字、一个“主”字,不少就差一点。正常的逻辑是,循序渐进,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当然就没有办法主了。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王
《庄子.杂篇》第一论“庚桑楚”里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天下乱,因为谁?不单因为有桀、有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因为有秦皇、汉武和“鸟生鱼汤”!
我想把这个观点再推大一点,天下乱,除了权者弄权而坏天下之和谐,更因为人人都想成为“主”。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想通过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乱、则天下自然就乱。
——所以乱在何处,乱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过,张导演为知识分子的悲剧作传,让我觉得顺眼,现在我要解释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字——悲剧。
知识分子们傻傻的为天下匹夫舍生取义,希望能够平“兼济天下”、“平天下”,可是,他们轻信了弄权的王、怜悯着想通过先王而后主的乱之源头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辕北辙、轻生取义,可怜又可笑,当悲剧二字无愧!
所以说《英雄》好,但只差一点!
张艺谋电影英雄观后感最新范文600字2
自从《史记》以来,“荆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颂,其中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内核,而“侠”也被定义为“以武犯禁”,武侠文学和后来的武侠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用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
张艺谋的《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
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之路,是否值得我们效仿?作为无名之人,当我们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以未完成的形体留给后代,才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所以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这里,进与退,拼搏与放弃,也是对立统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在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勇于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绝对分明的,一成不变的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没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把有争议的历史发展过程留给后人,这便是明智的选择。这样说来,无名选择了放弃乃是英雄的壮举。放弃年轻时的追求,采取更加适应市场的务实策略走无名之路,把更多一点精神财富留给人间,这样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英雄》——指引了你前进的方向。
张艺谋电影英雄观后感最新范文600字3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段和风格在近年来的很多国产商业大片中都有表现,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所谓“暴力美学”,指的是对于暴力的表现不再执着于暴力内容本身的真实展现,而更讲究一种形式上的追求,也就是赋予暴力内容以形式的美感。
影片的故事是国绕“刺秦”展开的,有多段精彩的武打场面,但在表现这些场面时,影片并没有采取真实再现杀戮场景的方法,而是把这些原本残忍、血腥的场面处理得空灵、飄逸,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形式上的美感,使这些暴力场面不再让观众感到厌恶,而是具有了一种可观赏性。下面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打斗段落进行分析。
(一)无名战长空
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无名首战长空,将其杀死。这本是一场高手之间的决斗,但在影片的表现中我们感受不到惨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灵的美感。两人的打斗伴着一位白发老人的琴声进行,紧和着琴声的节奏。两人在空中飞跃,交战。屋檐上的水滴缓缓落下,显出一种空灵、寂静。在双方对视的时候,交战则在意念中进行,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合一的境界。最后,无名一剑刺死长空,但镜头并没有渲染长空死时的痛苦,没有血流如注的表现,只有一把宝剑落地,溅起了地上的水珠。这一段落,本应是生死对决,充满血腥和痛苦,可影片的处理方法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高手过招的空灵飘逸,这样就消解了观众对死亡的恐惧。
(二)飞雪战如月
同样是在无名向秦王讲述的故事里,飞雪因嫉妒杀死了残剑,如月为报残剑之仇与飞雪決战。决战在一片枫叶林进行,黄色的枫叶,飞雪,如月红色的长裙,色彩饱满,画面极富美感。风吹起满地的黄叶,漫天飞舞,两人不时腾空、飞起,红色的裙衫,黑色的长发也随风舞动。伴着柔美的音乐,这场决斗不像是充满恨意的决战,更像是两个女子的一场绝美的舞蹈。最后,如月中剑,影片依然没有正面表现她临时的惨状,而是表现了一把剑插在树上,落下一滴鲜红的如宝石般逶亮的血珠。随后,以如月的视角表现了一片黄色的枫叶林慢慢被整片的鲜红浸透,我们可以清楚知道这是一种对死亡的描述,但感觉到的仍然是一种浓烈色彩带来的美感。这一段落可以说是“暴力美学”的一个经典段落,这场厮杀,原本是充満仇恨和血腥的,但张艺谋用浓烈的色彩、黄叶、红衣等意象构建的影像留给我们最大的感受还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充满飄逸、灵动之感。
(三)秦军攻赵之“书馆箭雨
在无名的讲述中有一段秦军攻赵的场景,也是影片中暴力美学的典型场景。秦国军队的阵营用两种色彩表现,一种是鲜艳的红色,战士的红铠甲,飞舞的红色军旗,一种是灰色,战士的灰色铠甲,灰色的盾牌,这种大块的色彩表现军队,伴着整齐的“大风,大风”的口号,气势恢宏。赵国书馆内的颜色也是一片鲜艳的红色,红色的陈设,赵人红色的裙衫,极富视觉冲击力。随后秦军箭阵齐发,密密麻麻,像密集的雨点落在书馆,射在赵人身上。赵人在白发老者的带领下,集体练习书法,纹丝不动。这个场景表现的内容实质上是一场集体杀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影片对相似场景的表现往往是慘绝人寰,百姓凄苦的喊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阴郁的色彩。但《英雄》中的处理方法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场残忍的杀戮,更像是一种集体的表演,极具形式化。我们在震撼于影像中场面的宏大之时,对惨遭屠杀的赵人并没有过多的怜悯、同情之感,反而觉得他们的牺牲很正义。
综上所述,在电影《英雄》中,原本表现生死肉搏的视听符号已被转化成了极具形式美的表演,暴力打斗本身已被解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是“英雄的牺牲精神”。而如果英雄的牺牲太过于真实、残忍,就会有悖于主题的表达。故而,影片采用了暴力美学的手段,既让电影充满视觉奇观,又让英雄们的牺牲显得正义而富有仪式感,进而完成了英雄牺牲精神的主题的表达,是一部难得的暴力美学佳作。
张艺谋电影英雄观后感最新范文600字4
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英雄们,终归是化作玄冥,去了那六道轮回之界了。
——题记
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对“英雄”这个词语都有他们各自的解释;同样的,在今天的世界中,“英雄”已不单单指那些勇于面对死亡,为人为国的人了。可电影《英雄》给了我对这个词语另一层新的涵义。也许当中的每一个人物对我们的影响力各有不同,但在我看来,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位英雄,功大亦或功小,都具备了英雄的气概。
秦王:气大度凡,以刺为友
在我知道的所有文学知识里,秦王都没有给我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哪怕在他统一六国后,制定的大秦法律都让我对他嫌弃三分。而在影片中,秦王也给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奈和宽容。天下人只有刺客真正懂得秦王的心,但刺客所要的,便是其心。对于他来说,未免过于残忍。看得出秦王对这几个刺客怜悯,也看得出来他是想与他们成为朋友的,但法不能违,最后秦王还是被自己挖的“坑”捉弄到了。
刺客无名:冷静沉着,思想成熟
面对着高高在上的秦王,连头发都不曾抖一下的这个男人,便是刺客无名,虽说同样是刺杀秦王,但与荆轲相比,却多了一份成熟和冷静。咸阳宫内,烛火摇曳,这场与秦王无声的较量,他也算是打了平手。他的勇与智不比荆轲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哪怕面对万剑穿心,相信他也不会后悔。
刺客四人组:哪怕只有三十尺
杀一个刺客便可近王十尺,这是无名刺杀秦王的前提,三个人为他争取了三十尺的距离,但差的,还是最后那一剑,最后那一刻的抉择。刺客四人不论是形影不离的“残剑飞雪”也好,如月也好,银枪长空也罢,都只有刺秦一个目的的,但最后残剑的“天下”二字,却真的倾了天下,覆了繁华。而如月作为一个仆人,对主人无比的忠诚,这便是英雄。但我最佩服的还是银枪长空,为了刺秦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英雄就是这样的本色。
万物自生,定有其英雄本色,千秋万载,不变的只有一个“勇”字。
张艺谋电影英雄观后感最新范文600字5
《英雄》着实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短短的剧情里竟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的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也不再算的上什么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劝。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的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一个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以称号。舍小我取大我,便可谓之“英雄”。
秦王自是有他残暴的一面,但是人谁又无过呢?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没有他,便没有流过的统一,也就用不能终止六国连年混战的局面,以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只是,当时的人们都无法看到这些罢了。所以,当他从无名口中得知,残剑竟以天下劝他放弃刺秦时,竟不能自已的动容:想不到最了解自己的人,竟是自己苦苦要捉拿的刺客!
金庸老前辈曾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依我看,所谓英雄者,盖为天下苍生着想者罢了!
整部〈英雄〉里,对白都很可笑。“你心里只有天下”飞雪怒道,“还有你”残剑急忙表白。当时,电影院里一哥们率先笑了出来,听的出来,那哥们是乐坏了,笑的那叫一个高兴,感染了所有的人。还有秦始皇最后弄明白残剑当初为什么不杀他的时候,很是感慨的发了一通议论,原话记不住了,只记得象是小学时候开班会时,老师讲的那些废话,听完之后,不知道说了什么。偶尔抓住老师的一句可乐的话笑半天,然后会议就结束了。当时秦始皇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就这感觉。
再有就是,无名这个人挺有趣的。编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故事,连听人家炕底的话都说了,为了赵国,这等龌龊的事情也就罢了,后来,在那里跟秦始皇絮叨了半天,屁也没干,看起来好象是被秦始皇感动了。这也太便宜了,秦始皇自个在那里悟了半天的书法,无名的神经就错乱了,后来,自个被弄成了蜂窝。实在好笑呀。都不明白片子什么时候演的无名被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