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电影观后感范文

秦风学

幼童电影观后感范文1

看《幼童》是一种幸运,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记录片也可以这样深入地撞击一个人的内心,让我在数月后的今天,依旧珍存着那份感伤,那份慨叹。

胸怀大志的容闳最终也未能圆满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我在屏幕上凝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试图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我试图回溯百年,与那些百年之前的灵魂对话,我试图追问,是什么,让这段原本可以辉煌的留美历程最终黯然收场?难道责任仅仅在清廷吗?

是的,我们承认,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须付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清政府造成的吗?留美的幼童完全是无辜的吗?西方活跃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促使他们学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味沉浸在西方社会的娱乐和活动中。

回看今日,“留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当赤裸裸地面对一种异质文明时,冲突——文明的冲突使我们忧心,忧心当今的留学生,离开了昨日的母亲,忘记了归国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们终需铭记: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幼童电影观后感范文2

——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幼童电影观后感范文3

现在,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人与价值取向:唯出国是瞻。当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时,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是带着怎样的压力与疑惑?可他们又同时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我想:只有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才称得上是身负责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愿成为这样的人而奋斗!

幼童电影观后感范文4

刚刚终于把5集纪录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动,或更确切的说,是振奋。

1870-1881年,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学习经历,这段历史,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忧国官员的创世之举,更是容闳先生在_年就定下的历时_年才实现的一个持之以恒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龄只有_岁,却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个个将永远被后人记住的传奇故事,而他们回国后所成就的事业与成绩,更是对这项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观片后,有几个感想,还深深地让我沉思:

1、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堪称真正的战略家与爱国者,他们看事的深远,笼络人才的用心,振兴衰亡王朝的奋斗,当体现在留美幼童这件小事上时,是如此的深刻与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运的读完大学的(詹天佑与欧阳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乡的,又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便被召回国内的(绝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阵中战死殉国,甚至还有违抗召回令,逃跑滞留的同学(容暌(kui,好像不是这个字)和另一位谭姓同学)。 但无论如何,这批幼童在他们或短或长的人生中所成就的东西,应该是他们最难忘的回忆。

3、当庚子赔款留学生在20世纪初期重新继续起这段历史时,历史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两批学生走的都是同样的线路,先从海路到达旧金山,再坐火车横跨美洲大陆直达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过,在斯普林格接这批学生的已经是容暌,而不是_年前的容闳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但历史仍然继续前行。

4、容闳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国康州的哈特福德,希望我今后有机会去那前往拜访凭吊一下。

再说一个花序吧: 虽然幼童留美学生中没有去康大的,不过在庚美赔款学生的一张合照中,出现了康奈尔大学的横幅。哈哈,Cornell, 雄起!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拍得很好,为我们展开了一部一百多年前发生的看似普通却将注定影响深远的事件,一部对于与这件事相联系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传奇!

幼童电影观后感范文5

一百多年前,一百二十名中国幼童被派遣到美国留学,这一举在当时是“中华创世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对于那个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清政府来说,这是百年来朝化跨出的小心翼翼的一步,这一步带着中华自强的夙愿也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摸索。纪录片《幼童》掀开历史的帷幕,将历史课本上那简简单单一句“派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讲述成一个有血有泪的历史故事。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贵瓷器的碎片散落在中国和美国,散落在他们生活过的城市,散落在他们就读过的中学和大学,散落在他们的美国家庭后裔。我们捡拾起这些碎片,照片、书信、衣物、成绩单、剪报、手稿、日记本……一块一块,拼接出当时的兴衰往事。

提到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到容闳,正是他一手促成了此事,给了大清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复兴的抬头。他倾尽心血让中国的孩子能有走出去看一看世界,能给民族一个复兴的希望。在留美期间,尽管为经费所迫,但他拒绝接受资助但人生被支配的选择。他说:“我虽然贫穷,但是有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自由,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唯一的希望就是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对于这群远洋留学的孩在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孩子只能上私塾接受孔孟儒家之道的思想灌输时,能有机会乘着巨轮跨越大西洋踏上异国的土地,接触世界工业革命的最前沿,接受开明的西式教育。他们充满激情与好奇,是清政府选出来的聪颖幼童,到达美国后迅速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并成为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让对东方人充满好奇美国人刮目相看。这也证明了,中国人从来就不差,暂时的落后只是当时封建制度的束缚。

然而精英的命运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这一切对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又是否过于沉重,在其他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亲人的陪伴下成长时,他们却要远离故土,在嘹亮的汽笛声中来到一篇完全陌生的土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们背负着的是复兴中华的使命,肩负着的是祖国给予的期盼和重托,他们的个人浮沉与国家和朝廷的前途紧紧的拴在了一起——一个民族在等着他们去振兴!在他们身后是大清王朝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是这群孩子的命运,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灾难之中。

这些留美学生不负祖国所望,在回国后为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及军事等领域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倾尽所学,挽救家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区区一百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回国后的他们虽然一心为国,他们已有了世界的眼光和顶尖的技艺,但大清国还是那个封闭腐朽的大清国,他们备受猜忌,甚至自己的同胞也对他们另眼相看,嘲讽攻击甚至歧视。还好,无论处境如何,他们复兴中华的一腔热血没有改变,这是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国精神,我们要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虽然无法扭转这个古老的帝国的车轮,但他们倾其心血,为建设祖国奉献出自己一生,竭力把西方的技术带到中国来。

何其幸又何其哀,曾经辉煌耀眼的他们回到祖国却只能“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身的本事却无处伸展,国破山河在而又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无可奈何。作为“万人独醉我独醒”的“醉翁”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的无力挣扎,大声呼嚎却无人理会,这是多么悲哀。

一名幼童写道“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又写道“状元榜上贴金字,直入黄都作栋梁”。报国理想,昭然若揭。令我敬佩的是,这些孩子,在令人沉醉的美国生活中仍能不忘初心,一心学习,只为把技术“搬”回去来报效祖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滋养早已深入他们骨髓,身在海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是振兴中华的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孩子,就深谙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号召,这是否要让我们中眼见一些新奇的洋玩意儿,就见异思迁、乐不思蜀的某些人一些警醒呢?

无比幸运的我们,生在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强盛的祖国,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历史不该忘记,苦难更当铭记。我们要有留美幼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豪情,也当积极响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