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因而,钱钟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后来,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一个,但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会令你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是必然。
例如,小说末尾的一个高潮——11岁的索拉博的自杀,看似离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时你会明白,自杀是这个遭受了太多磨难的小男孩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让时间如水顿悟的偈语在沧桑脉络里依然响起。
在宗教和等级秩序的故土上,尖锐的风刺痛滚烫的泪。哈桑和阿米尔不断地后退、退到记忆里、退到无边的黑里。裂缝与深渊,摔过、陷进,不再回避。劣性是一面镜子,也是心事萧索的影子,宁愿折断,不去躲藏。战争、逃亡、辗转、背叛、自杀,寂静曲折的回归之路,怨恨、无眠、愧疚、救赎、风筝,涅槃重生的曙光。
阖上书,我终于明白,一个人的如释重负以及对自身的肯定并非功成名就那一天,而是从懦弱走向勇敢,从躲闪迈向意志的瞬间。自我救赎是生命经过不幸洗礼后终于找到苦苦追寻的人性之光,带着偶然的天意,必然的果决。
爸爸用善行救赎了罪恶,阿米尔追寻完整的人格,哈桑追寻的是忠诚。在最深的友谊和情感里,一种复杂、深沉和深入骨子的呼吸在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的最后一次风筝画上句点。
哈桑从不会抬头看风筝在空中的轨迹,也不会低头追风筝的影子,但他从来都知道风筝在什么地方,就如同我们知道自己的心愿在哪。重要的是勇敢去追,不论代价什么,不论是否遍体鳞伤,不论将来是否献出自己的生命。它或许是理想、自由、救赎、和爱,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书中没有一处直接描写战争的枪林弹雨和血肉横飞,但处处能看见崔巍的墙壁和悲辛的果树渲染凄凉的街道、人民与恤孤院。离人重回故土只有心酸。这里没有古旧的房屋,也没有缕缕绵缠的炊烟,取而代之是破败的、被子弹轰炸的、面目全非的、不能称之为屋宇的草房,以及散乱的、残疾的、饥饿贫穷的、眼瞳中流露出深深绝望的妇女和儿童,就连延及骨子里的怀念,也因愧疚变得沉重而疲惫不堪。
那还是精神的自留地吗?
有时候,我们说不清道不明某个不起眼的小镇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只在某一片刻,听到某种声音,嗅到某种气味,看到某个故人,便不由自主涌起一股久逢知己的暖流,叫人莫名地感动落泪,承载着的一点一滴清晰落到眼睫毛的罅隙中,好像我们真的从未走远过。这就是飞过千山万水、沧海桑田你依然追着的故乡。也正因为如此,阿米尔生成勇气和力量,抵抗住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抵抗住自己曾无动于衷面对同父异母被欺辱的仆人哈桑的事实。抵抗住生命的脆弱阴霾与苦痛。
放开过去,勇敢去追你的风筝吧,梦、光或者救赎、精神,人性之美可以写的如此源远流长。《我们都一样》单曲循环起来:你知道我的梦/你知道我的痛/你知道我们感受都相同/就算有再大的风也挡不住勇敢的冲动/努力的往前飞/再累也无所谓/黑夜过后的光芒有多美/分享你我的力量救恩给你把对方的路照亮……
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飘在巨大的苍穹里,黑夜即将过去,你看,太阳出来了。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是经老师介绍我才去读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它吸引了。
风筝,就好像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也好象一个信使似的天使,它传递着美好和憧憬,联系着人间和天堂。我想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怀着期待进入了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调营造的情景,从容平和却暗含忧伤的静美心态讲述的记忆里,我一口气把书读完了。现在细细品来,却又觉得意犹未尽。
“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谎言,并不都是恶的;善与恶之间只是隔着一张纸。一些谎言是为了保全,一些谎言是为了私利,一些谎言是为了逃避,一些谎言是为了沉默,我们无法断论这些谎言是善还是恶,但有一点“事实”却是明确的:一旦我们说谎,我们也就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文中的阿米尔一生都受着谎言的影响,在真相揭示之前,他当然不会知道父亲对哈桑——一个仆人的儿子为何如此照顾,他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谎言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他唯一清楚的是:时机不到,他宁愿生活在“蒙蔽”中!
“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我们欺骗着,愚弄着一个人,一个十分信任我们的人,我们最怕得到不是他的责备,怨恨甚至敌视,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真诚的忠贞”。这种恒久的忠贞令我们窒息,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得到这种毫无责备的宽恕,这种被包容的质感才正令人惧怕!但,哈桑就是这样,他习惯于“仆人”的地位,习惯于“忠贞”,于是,阿米尔终于惧怕起来了,因为哈桑的忠贞只能显示他的胆怯,懦弱,卑劣与自私,阿米尔那时毕竟还小,他选择了说谎与逃避。他的选择,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他能得到大人的宽恕,但却无法获得自我救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非常稀缺的一种高尚情感——那就是友情。
“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犯下了错,只要我们还有一丝道德的感知与良心的启迪,我们就会决定:与其逃避或者说谎,不如毅然踏上这样一条路——一条据说可以成为好人的路,去实现自我救赎,去减轻自责,去求得原谅。在文中,当哈桑真正离去,阿米尔,终要偿还他欠的爱,鼓起勇气,收拾怯懦,在抢林弹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一个失去亲人面临厄境的孩子,并拼尽一切努力,将索拉博留在自己身边,继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阿富汗人。获救的,不单是索拉博,更是阿米尔自己。
随着剧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这个故事情节复杂而且太厚重,但好似一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最后又重合为一点。风筝也是一样,故事起于它,止于它。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
我想在这个时候来回忆两个男孩的故事。阿米尔放一只有玻璃屑的巨大菱形风筝,哈桑咧着兔唇在后方傻笑着追,天真正直得没有一点瑕疵。一场风筝比赛过后,哈桑为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受到了几个孩子的殴打,而阿米尔却因为胆小而留下了一生的悔恨。阿米尔明白哈桑受到的精神与肉体上的凌辱全然是为了保护自己——阿米尔少爷,而那个躲在墙后的性格懦弱的少爷是注定不会上前帮忙的。阿米尔感受到了良心上的巨大折磨。痛苦万分之下,他用不光彩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一家。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鼓起勇气,回到故乡,在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面临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与更艰难的抉择。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我想说的这两个男孩是《追风筝的人》一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他们就这样活在了我的心中,尽管种族不同、地位悬殊,少年的心是贴在一起一同跳动的。从阿米尔离开阿富汗到美国,他就开始不断地成长。父亲权威的轻易堕落,父亲的不治之症,哈桑的噩耗……一个一个的灾难在阿米尔年轻的心上发生着,磨砺着他向着更坚强的方向努力生长。而在成长路上,他拥有的是接受一切沧桑的巨大勇气。只有拥有这,才会对苦难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才会对大是大非有所触动,会对任何美好有所发现。这两个男孩,终是在人生的最后岁月,学会了原谅,完成了救赎。
我羡慕他们的友情,可我认为做好自己,即使现在没有玩伴也不必感到孤寂,现在的我多么想拥有一颗明澈的宽容之心。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都会引起我心头不快:父辈的多话,被我理解为无聊;他人的个性,被我理解为张狂;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被我理解为虚荣。我眼中的世界曾被蒙上灰色的纱罩。读完这两个男孩的故事后,我想我缺少的就是这种沧桑,对世界的理解顿时发生了改变:父辈的多话是为了调剂平淡的生活,更是为了融洽亲子关系;他人的个性与朋友圈的分享都是别人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些都是谈不上对与错的,与其背地里生出不满,不如坦然接受。在阅读《追风筝的人》一书的同时,我的世界观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年少的我不一定经历过大风大浪,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走自己的路。可书中的经历是如此宝贵,值得学习与借鉴。我一路上都在成长,在身体长高长壮的同时,为人处世也应该带上历经沧桑后的谦逊平和,阿米尔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对眼前人的珍惜与理解。他人是好是坏不由我决定,我应当好好把握这一份沧桑与宽容之心,望向世界的眼神从此便格外明亮。成长路上,这两个男孩影响着我。有你们,真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