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逐梦写忠诚个人观后感心得五篇

张东东

飞天逐梦写忠诚个人观后感心得1

追梦之路,从来不缺少挫折与挑战,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飞天之路,更是如此。

回顾世界航天历程,一次次重大意外事故触目惊心:1971年6月6日,俄罗斯“联盟11号”飞船返回舱返回途中,因空气泄漏导致3名宇航员急性缺氧死亡;1986年1月28日,搭载6名宇航员的美国“挑战者”号飞船发生爆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飞行中解体,7名宇航员不幸遇难……

心怀报国志,生死何所惧。这一切,没有吓倒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经过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努力,2003年10月15日,中华民族终于迎来飞天梦圆的一天。

这一天,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第一位踏入浩瀚太空的中国访客,也是中国实现飞天梦的第一人。从此,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为此,美国试验过8次,苏联试验过5次,中国只试验了4次。

“神五”飞行中,火箭抛掉逃逸塔后,发动机与箭体产生共振形成强烈振动。杨利伟至今还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当时明显觉着自己快顶不住了,在几十秒内有死亡的感觉。”期间,他还有过180度上下颠倒的错觉,这是失重后90%以上的航天员都会遇到的情况。“那种痛苦,简直难以忍受!”杨利伟说。

当时的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内鸦雀无声、气氛凝重,当杨利伟的画面从屏幕上一闪而过时,突然有人喊道:“他的眼睛在动,他还活着!”昏眩中的杨利伟,通过耳机隐约听到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这时,他才意识到:“我还活着。”

待返回舱着陆后,杨利伟探出头来,向着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后来说道:“当我把名字写在国旗上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中国航天员是荣誉、是责任,更是使命。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去挑战风险,对于我和我的祖国都意义重大!”梦想于心,励志于行。2005年10月12日,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圆梦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飞向太空,在轨飞行5天5夜后,平安返回地面。

“神六”凯旋后,费俊龙被人们称作“太空归来的‘中国龙’”。他至今难忘在太空玩“空中特技”时的情景。天宫舱内,他半蹲在座椅上,用双手撑住座椅的边缘,然后轻轻一翻,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滚翻。望着正为自己拍照的聂海胜,费俊龙又调皮地翻了3个筋斗。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当时飞船的飞行速度计算,这条“中国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对于所有航天员来说,每一次太空飞行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将面临生死考验。2008年9月25日,同年出生、同年招飞、同进大队的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3人,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再次出征。但这次任务中的一次险情,至今提起他们仍心有余悸。

9月27日16时,飞船正环绕地球平稳飞行。按照指令,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在刘伯明协助下准备执行中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任务。就在准备出舱那一刻,飞船突然报起火警。他们深知,舱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伯明当即报告地面,并认真检查舱内电路,却未查出原因。

“出舱!”危急关头,顾不上犹豫,翟志刚果断作出决定。在刘伯明的配合下,只见他镇定自若,迈出舱门,紧抓扶手,缓缓转身,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呈现“倒立”姿态。这时,翟志刚用洪亮的声音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候!”

紧接着,翟志刚接住刘伯明递出的国旗,用力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美丽背景下,五星红旗在太空徐徐飘扬,显得更加鲜艳夺目。约20分钟后,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走”过了9000余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后经查,火警是因烟火敏感器对高真空环境适应性不好所致。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中,当有学生问起“担不担心回不来”时,刘伯明的回答撼动人心:“我们是航天员,更是共产党员。党和祖国培养了我们,即便是死,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航天梦,需要希冀,更须耕耘。神舟飞船一次次出征,中国航天员一个个飞向太空,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也一次次被托举。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再次升空。

历史惊人的相似。1963年6月16日,苏联人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世界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49年后,同样是6月16日,34岁的刘洋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

这次出征,对于43岁的刘旺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因为他是14年备战、一朝梦圆。110米,80米,60米,30米,10米……在首次实施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时,刘旺果敢冷静,瞄准靶标,精准操作,不出所料地打出一个“太空十环”,交会对接成功。这次对接,比自动对接精度更高、燃料更省、时间更短,仅用时7分钟,比自动对接缩短了3分钟。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向建设空间站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为了这一天,刘旺准备了14年;为了这一刻,他在地面完成1500余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之后,成功率保持在100%。

这时,兴奋之中的刘洋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师兄,真棒”,一边向刘旺挥动,一边竖起大拇指。很少喜形于色的刘旺,喜极而泣,振臂欢呼。至今想起,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兴奋,太兴奋了!当时因处于失重状态,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却怎么也掉不下来,眼前一片模糊。”

从天宫一号撤离的前夜,住了10多天的“太空之家”,突然令刘旺十分留恋。他“游”来“游”去,看看这里,摸摸那里,每一寸空间,每一个物件,他都想一一珍藏心底。临走前,他还写下对下一个航天员乘组的祝福:欢迎你们来到天宫一号!

3名航天员归队那天,战友们在营院内集体列队迎接。当看到刘洋出现在人群中时,作为刘洋此次飞天备份的王亚平没有感到遗憾,反而特别欣慰,眼泪一个劲地顺着脸颊往下流。她冲上前去,给了刘洋一个深深的拥抱。王亚平说:“那一刻,我是真心为刘洋感到骄傲!我们航天员大队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不管谁飞,都代表大家,我们都会为他们祝福、鼓劲。”

飞天逐梦写忠诚个人观后感心得2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筑梦征程任重道远。按照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前前两步已经完成。第三步,中国将于2019年至2022年前后进行中国空间站的组装建造,期间会根据需要安排若干次的载人飞行,等空间站完全建成后,航天员将长期在太空驻留。2024年,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将终结,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可能会成为太空唯一的空间站。于是,建设空间站成为广大航天人“太空筑梦”的重要目标,这也将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又一标志。

梦想照进现实。2013年6月11日17:38分,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穿越大气层,环游外太空。这次任务,飞船将在太空飞行15个日夜,这是中国飞往太空的第十艘神舟飞船,也是中国建立空间站的一次重要飞行。在杨利伟首飞成功之后,10年间中国航天员12人次飞往太空,一次次让世人仰望,一次次创造奇迹。

神箭冲天起,九霄会天宫。神舟十号依然以靓丽的身姿,赢得全球瞩目。首次飞天的王亚平时不时透过舷窗,从各个角度遥望地球,她不禁感慨道“地球,你真的好美!”正是这次飞天,使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由她实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失重下的水球是啥样?”“陀螺在太空中如何旋转?”“小球在失重条件下的圆周运动是啥状态?”等,这些具有足够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太空实验,让全国青少年乃至世界人民大开眼界。40余分钟的太空授课,全国8万所中学共6000万名师生坐在电视机前同步收看了直播。

为完成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在地面上不知想了多少办法、练过多少遍。她说:“整整两个月,我满脑子都是授课、实验,连做梦都在讲课,几次因梦见课堂上忘词、冷场被惊醒。一句话,压力山大!”王亚平还用“三个没想到”形容授课后的心情:第一次讲课,没想到讲台竟然设在天上,没想到被全程直播,没想到有这么多“学生”听课。

“神十”的完美表现,不仅令国人骄傲,还引发全球关注。飞天前,世界首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表示,非常期待通过互联网聆听王亚平的太空授课。飞行中,62岁的摩根通过互联网向33岁的王亚平发去问候:“我代表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向你致以荣耀和爱的问候,我们为你骄傲!”王亚平回复道:“谢谢您的关心和祝福!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而共同努力。”

然而,“神十”在太空飞行了15天,王亚平的家人却担心焦虑了15天。那段日子,父母每天只想做一件事:盯着电视看飞天直播。看见女儿画面时开心,看不见时揪心。父亲经常半夜惊醒,一身冷汗,坐在床上自言自语道:“我女儿还在天上呢!”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王亚平凯旋回家那天,看到父母憔悴的样子十分心疼,当即问道:“今后若再有飞天任务,你们还让我上吗?”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让你上。你现在不光是我们的女儿,更是党的人、国家的人。只要党和国家有需要,我们就支持!”

为了走向更深太空,中国航天人的脚步从未停止,也永不停止。3年后,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再次造访“天宫”,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次,他们飞得更久、任务更重,共飞33天。

“爽不爽?”飞船一入轨,第3次飞天的景海鹏就问身旁的陈冬。“美,很美!”正通过舷窗凝望地球的陈冬答非所问。“我是问你‘爽不爽’,没问你‘美不美’。”两人无意中的一个玩笑,使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下来。

对于首次飞天的年轻航天员陈冬来说,一切都很新鲜、很刺激;但对于景海鹏而言,却似乎在享受飞行。“神十一”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这个新“太空家园”的30天里,他们做实验、记参数、拍影像,听音乐、看电影、写日记,工作生活井然有序。

50岁的景海鹏,还在飞行中迎来他的第一个“太空生日”。其间,他经常望着美丽的地球陷入沉思:我们之所以能一次次飞天,并不是我们自己力量有多大,这一切都是用祖国航天事业60年的发展成果和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换来的。若完成不好任务,就对不起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更对不起党和国家的培养。

“我听说,你是在天上过的生日,这可是个‘高水平’的生日啊。你三次上太空,而且是将军上太空,希望你继续努力,不断做出新的贡献!”2016年12月20日,在会见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及参研参试人员时对景海鹏说出的这番话,至今令他热血沸腾。

2017年4月20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往太空。这艘被喻为“快递小哥”的货运飞船不辱使命,成功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

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究员杨宇光介绍,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成功,为中国航天探索更深远的太空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大胆设想:“只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太空货物运输补给能力,建设月球基地甚至火星基地将成为可能。”

谈起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杨利伟如数家珍。他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航天员们习惯将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舱比作太空中的‘一居室’,将‘神六’的返回舱和轨道舱比作‘两居室’,将天宫一号和同等大小的天宫二号比作‘套房’,将未来的空间站比作中国人的‘太空别墅’。”他还说道:“当空间站里的中国航天员超过一定数量,将来可能还要成立党支部、过组织生活,那将是全中国最‘高’的党支部!”对于中国航天的未来,杨利伟信心十足,他说:“如果有机会,我想去月球!”

飞天逐梦写忠诚个人观后感心得3

北京航天城里,开展常态化训练,保持最佳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航天员们开始了空间站任务学习和训练的第一年。执行过3次太空飞行任务的景海鹏和其他航天员一起,正在为逐梦空间站做着精心准备。

回想2017年7月28日那天,景海鹏依然激动。这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属于全体航天员的荣光。八一大楼里,51岁的景海鹏以挺拔的身姿走上前台,亮闪闪的“八一勋章”紧贴胸口,让3次飞天的他心潮澎湃——这既是向最优秀军人颁发的最高荣誉,也是伟大祖国给最勇敢战士授予的最高功勋。

2008年9月25日,景海鹏与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组成神舟七号飞行乘组,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是景海鹏的首次飞天,也是等待了10年后的第一次飞行,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着圆梦九天的激动。首次飞天就要面临首次出舱,难度可想而知。执行任务中,神七乘组遇到了意外。当翟志刚打开舱门准备出舱之时,响起了轨道舱火灾报警。神七乘组团结协作、沉着应对,完成了出舱壮举。虽然后来判明是仪表误报警,是一场虚惊,但着实让他们尝到了什么是惊心动魄,什么是生死考验!回到地球,有人问景海鹏:“当时你们有没有想过回不来?”他回答,“即使我们回不来,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4年后的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同航天员刘旺、刘洋一起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再度飞天,景海鹏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作为乘组指令长,时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确保自己的操作零失误,还要保证整个乘组的工作准确无差错,并让乘组发挥出“1 1 1>3”的理想效果。13天太空飞行的任务,景海鹏经历过两次48小时没有睡觉。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当看到迎接航天员凯旋的人群,景海鹏的眼泪流了下来。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航天员陈冬又踏上了飞天的征程,共同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完成33天的空间实验室任务。三度飞天的景海鹏觉得,正是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用辛勤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托举着航天员们一次次实现梦想,把“千人一杆箭”“万人一颗星”的载人航天工程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们不止一次地问景海鹏:你是不是还要去飞?景海鹏说,重返太空、多次飞天,几乎是世界上所有航天员的心愿,这也是航天员的职业追求。

“尽管我已经52岁了,但我的各方面状态都很好,我会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挑选,争取再多上几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场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人、一名*中国航天战士的忠诚!”这是景海鹏扎扎实实的回答。

飞天逐梦写忠诚个人观后感心得4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航天精神,一代代航天人承继着这种精神,铸就了我国辉煌的航天事业,让我国走向了科技强军之路。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岁月。但是帝国主义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首先在朝鲜挑起事端,伺机进犯中国,在遇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迎头痛击后,曾想用核武器对付中国;在国共两党的台海争端中,美国以用核武器威胁新中国。这使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没有自己的航天科技,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宁,中国人民就不可能过上和平日子。因此,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首的老一辈航天人肩负党的国家领导人的期盼以及全国人民的梦想,按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质量工作指导原则,在大漠深处掀起了航天建设热潮。没有机械建设工程设备,航天人就用肩挑背扛,建设一座现代航天城;苏联专家撤走后,没有经验和数据,航天人就自己分析计算,边摸索边试验,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就成功引爆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引爆原子弹的国家,就连法国总统戴高乐都十分震惊,中国会比法国先掌握核武器。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中国航天人再接再厉,又成功引爆了氢弹和发射卫星,从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航天科技技术。先后建成了酒泉、西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多家集科技、生产一体的导弹研制基地,为国家研制生产了多种型号的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巩固了新中国国防,使帝国主义不敢通情再用核武器威胁中国,而是与中国谈判,与中国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一百多颗国产卫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建成了天宫一号太空工作站并投入科研使用。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中国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建成运行,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2012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首先覆盖亚太地区,到2020年,可以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每当我回想起这我国的航天发展历程、看到今天的科技成就,心里无比的骄傲自豪,我那颗想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梦想在心里跳跃着,这些一个个伟大的成就,从小就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当我看到中国一次次成功发射卫星,增强国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一批又一批航天员送入太空,取得一项项太空科研成果,不久将有航天员登上月球时,我心里就无比激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而骄傲,向我国的几代航天人致敬,正是一代代航天人遵循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树立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工作作风,才使我国日益强大起来,成为了东方的巨人。从此,我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用中国的航天精神激励自己,用航天人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在实验室里为人们带来更多神奇的东西。我会发明一种神奇的药,使人类不会失去亲人而痛苦。我又发明一种“保护伞”,使人类不在为火灾、水灾和天灾所担忧;使人类不在为生病而感到发慌;而我们不但要为先人们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还要自己奋发图强,不畏艰苦,创造中国的美好未来。做一名老师,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给新一代的花朵;做一名建筑师,设计世界上最抗震的房屋;做一名清洁工,把大街小巷打扫干净……无论什么工作,都有它的伟大之处。待我们长大后,无论什么工作,无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无论这个工作是否能使自己闪耀,只要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为中国奉献出自己微小的一份力就好。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都应该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之路,勇于探索太空秘密,地空一体,强我国防,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飞天逐梦写忠诚个人观后感心得5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是一支忠诚于党、战功显赫的英雄集体;中国航天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张“闪亮名片”。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从神舟十一号到天舟一号,无不记录着航天事业为党旗增辉、为国旗添彩的辉煌历程,无不见证着广大航天人心系航天、矢志报国的崇高追求。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他们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壮丽人生,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人的一辈子,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梦想串起来的,我们就是在不断追求梦想中实现着人生价值。”这是今年4月,景海鹏在他博士就读的西安交通大学作报告时说出的一席话。

景海鹏最初的梦想,源自他上高中时无意中看到的一张报纸。报纸上有张醒目的照片,一名神采奕奕的飞行员精神抖擞地站在战斗机旁。他还记得,那名飞行员叫张海鹏。那幅画面瞬间印入他的脑海,并在他的心底燃起当飞行员的梦想。

跟景海鹏一样,刘伯明从小喜欢飞机、喜欢航天。上初中时,他迷上了“世界进入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和“世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从报纸上收集了许多他们的照片,还将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后说出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写在日记本上。那时,他觉得能去探索太空,能为祖国争光,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回溯61年前,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就此展开。25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回望一甲子,中国航天事业无不是在困难中实现跨越,在挑战中铸就辉煌。

1998年1月,从全军数千名优秀飞行员中选拔出的首批14名航天员进驻航天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里,从此便成为中国航天员实现飞天梦的出发地。

走进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模拟器训练大厅,迎面悬挂的“从这里走向太空”7个大字十分醒目。

“天上一日,地上数年。想成为宇航员,除在空军飞行部队具备1000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外,还要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特定的心理素质;想实现飞天梦,至少要经过3年以上百余项严苛的‘魔鬼化训练’,并能经受住393公里空间距离的种种考验。”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聂海胜介绍说。

“转椅+秋千”训练,是摆在每名航天员面前的第一道关。记者在现场看到,一间四面封闭的狭窄房子,一张每分钟转速24圈的转椅,呈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快速运转,以此检验人体对眩晕的耐受能力;前后甩动幅度15米的电动秋千,用来测试飞船入轨时可能使人体突发的空间运动病等。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训练最多、最痛苦的训练项目,主要检测人体适应加速度带来的超荷载。这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当离心机开动时,被固定在座舱里的航天员,面部肌肉严重变形,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痛苦程度无以言表。这时,航天员不仅要重复各种抗负荷动作,同时还要判断信号答题。聂海胜介绍说:“通过高速离心机旋转,航天员承受的荷载通常能达到8个G,这相当于一个人自身8倍的体重压在自己身上!”

但是训练再苦,航天员们也无一人退缩。聂海胜骄傲地说:“离心机训练中有两个按钮,左手红色按钮为暂停,右手蓝色按钮为应答。自大队成立至今已近20年,从无一人次在训练时按过红色按钮,暂停按钮纯粹成了摆设。”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李庆龙、吴杰,两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是新时期中国最早取得资格证的“飞天追梦人”。两人曾在莫斯科深造并同时拿到“国际宇航员证”,之前世界上仅有26人获得此证。可后来,备战10余年的两人均因种种因素,最终与飞天失之交臂。

“我是共产党员,更是一名军人,若能飞天,哪怕是死,我也决不退缩。倘若不能飞天,我同样会履行好一个航天人的神圣职责!”热爱航天胜过自己生命的李庆龙这样说道。曾一起出生入死的队友吴杰也常说:“为了飞天,我会坚持到最后一刻!”然而,他们始终未能等来这一刻。

“一人飞天,无数人托举。许多像李庆龙、吴杰一样优秀的航天员,准备多年却因种种因素未能圆梦,但他们的贡献是我们必须永远铭记的。飞天的荣光,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他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道。

了解航天的人都知道,航天员的选拔程序极其严格,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选拔更为严格、甚至残酷。“用15年的准备换来15天飞行”的张晓光曾说过,他的飞天之路是用汗水和泪水铺就成的。

从“神五”“神六”到“神七”航天员选拔的前后十几年间,张晓光一次次拼搏,换来的却是一次次落选。他永远记得,当杨利伟告诉他“神七”航天员初选落选的消息时,他几乎瞬间被击垮,站在院子里,眼泪止不住地流。镇定下来后,他擦干眼泪,掏出手机,拨通妻子张继的电话哽咽着说:“老婆,这次‘神七’选拔,我又落选了。”话音未落,张晓光已泣不成声。

“晓光,别难受!这些年,知道你尽力了。不管飞不飞,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最优秀的,永远是我的好老公。我相信,你是不可战胜的!”电话那头,妻子的安慰再次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是啊,航天员首先是党员、是军人,共产党员和中国军人都是不可战胜的!”振奋起来的张晓光,调整心态,科学训练,挑战极限,各项成绩都取得明显进步,梦想与现实也拉得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