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昭化发现古墓葬群 印证中原文化入主蜀痕迹
记者13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去年12月于广元市昭化古城发现的大坪子墓地,经研究论证为迄今川内发掘的最为重要的汉墓群之一,其土坑木椁墓及出土文物印证了秦灭巴蜀以后,大量移民入川时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
“此次考古发掘,我们主要采用了布方与整体揭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截至目前,已发现墓葬79座,完成清理70座,清理出随葬品1100余件(套),以陶器、青铜器居多,另有少量金器、银器、瓷器、石器及漆木器等。该墓地是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迄今发掘的同一时期面积最大的汉墓群。”负责本次考古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领队万靖告诉记者。
据史料记载,昭化古称“葭萌”,地处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为秦入川必经通道,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
“在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以前,蜀国一直保持了独有的文化元素,从广元宝轮院和重庆发掘的船棺葬可以看出,类似古墓葬群葬人的习俗是典型巴蜀文化代表。”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信立祥教授告诉记者。
“从此次的考古发掘来看,这片墓葬群集中了战国晚期到东汉晚期的墓葬,其中最早的土坑墓里面是曲肢葬、西首葬,这是秦人的显著特点,是中原文化的象征。”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赵化成介绍说,从土坑墓中出土的釜、壶、罐等在内的日用生活陶器等器物来看,做工简陋,正好印证史书所说秦灭巴蜀以后,采取怀柔政策,对当地蜀人仍然封王,但又另派秦人官僚来统治蜀地,并开始大量移民。赵化成由此断定,这批早期的墓葬是最早移民秦人的墓葬,完全保留延续了中原血脉。
古墓葬整体搬家“步步惊心”
磕磕碰碰进入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后门
砖室墓安全落地
运输途中,给略有移位的砖室墓纠正位置
“现在是下午4点05分,砖室墓搬家大功告成!”昨天下午,随着南朝画像砖室墓缓缓着落于指定位置,扬州首次对古墓葬进行的整体“搬家”宣告成功。记者目击发现,整个过程可谓“步步惊心”!
第一惊:原位起吊 砖室墓“赖”在原地不动
由于这是扬州首次对古墓葬进行整体“搬家”,从上月19日开始,受扬州市委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就来到扬州着手准备。
前天一早7点多,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兆维一行,开始按照既定方案“搬家”。
因为没法准确测量“穿”上防护服的砖室墓的“体重”,之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曾表示:“我们初步算了一下,这座砖室墓大概20吨重。到时候,需要吊机将它整体吊起来后,放在长约10米至12米且承载60吨的平板车上,就可以运到目的地了。”
前天上午,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最大吊起30吨重量的吊机无论怎么发力,砖室墓都“赖”在原地纹丝不动,专家们在现场焦急万分。中午,他们重新计算重量,“整体重量应该在50吨左右”。
下午3点多,最大可吊起75吨重量的吊机起吊,砖室墓还是没有动静。直至傍晚5点多,最大可吊起30吨、75吨重量的两台吊机通力合作,砖室墓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地面。直至被稳妥地放置于卡车上,现场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惊:离开工地 工地大门上方有“拦路虎”
砖室墓稳稳当当地被“绑”定在卡车上后,便开始从真州北路东侧工地,前往“新家”。
谁知,车辆行至工地门口时,就遭遇了“拦路虎”。因为工地大门只有4.5米,而放在车上的.砖室墓高度已达5.3米,一直到前天晚上7点多,卡车后面一半怎么也出不来。
昨天一早8点,考古人员和专家们来到了现场。他们和施工方商议后决定,在工地大门的南边围墙重新开个门。
记者在现场看见,特意开设的“门”,上方没有“拦路虎”。与此同时,挖土机开始填平路面。
昨天上午10点05分,载着砖室墓的卡车终于出来了,沿着真州北路,驶往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第三惊:行进途中 略有移位,吊机救援两小时
因为砖室墓太高太重,在整体“搬家”行进过程中,最怕遇到道路上方有牌坊和电缆,也担心行进时有拐弯、上下坡、刹车等情况导致移位。考古人员经前期现场考察,最后精心制定了一条路面比较宽阔平坦、拐弯较少、途中几乎没路障的线路。
行至西湖镇时,跟随在后面的考古人员发现,砖室墓可能在上坡、拐弯时略有移位虽然只有几厘米,一路行进过程中还是有安全隐患,赶紧叫停卡车。这时,一路同行的最大吊起75吨的吊机赶紧上前“救援”。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耗费了约两个小时。
下午1点10分,砖室墓安全抵达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门前停车场。
第四惊:进新家门 电缆、大门拦路,车轮下陷
考虑到文物保护的安全性,砖室墓的最佳保护与展示地点,最终选定在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西北角。
下午2点40分,载着砖室墓的卡车从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停车场出发,顺着西侧院墙缓缓行驶。可没几分钟,就遭遇了电缆。人们只好爬上砖室墓的顶端,将电缆挑起,卡车才顺利通过。到了后门口,难题更大,卡车和砖室墓的宽度都不能顺利通过。人们不停地指挥驾驶员调整方向,但难免碰伤了后门墙体。
真是好事多磨!快到目的地了,在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最近特意为砖室墓平整出的一块空地,卡车左侧两只车轮突然有些陷入泥土中,整个车辆有明显倾斜。“千万不能动,不然砖室墓侧翻,就前功尽弃了!”人们赶紧冲上前叫停驾驶员,并拿来携带的工字钢,撑住倾斜的砖室墓。
有了卡车顺利抵达的经验,两辆吊车还算顺利地来到砖室墓的“新家”。
第五惊:卸载入驻 两辆吊车合作起吊,缓缓放置
卸载,砖室墓整体“搬家”的最后一道工作。下午3点40分,两辆吊机的驾驶员再次合作,在现场人员的指挥下,将砖室墓缓缓吊起,并不停调整位置、慢慢地放下……
“现在是下午4点05分,砖室墓搬家大功告成!”考古人员惊喜地呼喊。
【四问古墓葬整体搬家】
为不影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整体风格
砖室墓可能“半地下”
古墓葬为何要整体搬家?
“这次新发现的南朝画像砖室墓保存比较完整,里面的画像砖和花纹砖在扬州比较罕见,对研究扬州地区的佛教文化以及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表示,这次决定给这座砖室墓整体搬家,主要是因为砖室墓的大部分砖头已经酥了,拆了后几乎就不能复建了,整体搬家可以最大地体现文物的原真性。“拆了后重建是现代人建的;整体搬家,是保存古人修建的痕迹,两者不是一码事。”
至于今后会不会再给古墓葬整体搬家,考古专家表示,“需要看现实情况而定”。
为何改用卡车运输?
为何不采用运输途中更加平稳的平板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兆维解释说,砖室墓的搬家方案调整了很多次,最后决定将砖室墓搬迁至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但是需要进入的后门,平板机通过不了,只能采用卡车。
砖室墓放在新家安全吗?
天气寒冷,为防砖室墓被“冻伤”,现场人员也将之前“披”在砖室墓上面的材料布再次蒙在上面。束家平再三叮嘱,特别是盗洞的位置,即砖室墓上方中间位置一个形似天窗的洞,一定要用材料布蒙在上面保护好,以防雨水侵蚀画像砖和花纹砖。
张兆维也称,在砖室墓落地前,他在砖室墓的工字钢架子旁边又放置了一些工字钢。“这样可以多一些支撑点,可以分担一些力量。”
今后将如何保护、展示?
昨天下午,砖室墓已经安全地整体“搬家”,入驻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内的西北角。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馆长李斌表示,接下来将做保护与展示的方案,但是不能影响到该馆的整体规划和风格。此外,“因为砖室墓的高度比较高,可能会一半入土,下面部分做好防水措施”。
西安市长安区西甘河村古墓葬发掘收获
一、东周墓
3座,即M18、M25、M30,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圹墓。葬具葬式为单棺、仰身屈肢葬。M18开口于扰土层下,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方向0度。墓坑长2米,宽1米,深1.80米,四壁光滑,内填五花土,土质疏松。墓坑底部中央有长方形的腰坑,坑内殉动物。随葬品有陶盂1、陶罐1、陶鬲(残)1、玉饰1、玉玦2、贝形饰1。M25、M30未出土随葬品。
二、西汉墓
14座,即M4~M17,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1座)、 竖穴墓道土洞墓(1座)和 斜坡墓道洞室墓(12座)三类,斜坡墓道洞室墓分为土洞墓(6座)和砖室墓(6座)。墓室封门以条砖和木板为主。葬具为单棺,葬式为仰身或侧身直肢葬。
M5 开口于扰土层下,方向272度,长方形土圹,墓壁竖直光滑,内填五花土,土质疏松。墓坑为口底一样大小,长3.30米,宽1.30米,深1.90米。葬具葬式为单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出土于墓室的西南部,陶罐8件、陶灶1件、铁刀1、柿蒂纹棺饰1、铜环1(木棺内)。
M7开口于扰土层下,方向270度。墓道,口略大于底,墓道宽于墓室。上口长2.30米,宽1.30米,底长2.20米,宽1.24米。墓室,长方形土洞拱顶结构,长3.20米,宽0.86米,残高1米。随葬品位于墓室的西端,陶缶1件、陶罐2件、陶钫1、陶灶(甑、盆)1套、陶鼎1、铜铃3件、铜带钩1件(棺内东部)半两铜钱1枚(口中)。
M16开口于扰土层下,方向100度,墓道和墓室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墓道,残长4.40米,宽0.70-1.04米,高1.50米。甬道,土洞拱顶结构,长2.44米,宽0.84米,高1.20米。墓室,砖室券顶结构,平砖错缝铺地。长3.56米,宽0.96米,高1.30米。随葬品有陶樽1、陶盒2、陶罐1、陶鼎1、铜镜1、铁剑1、铁削1、石砚1、陶研1、银饰1、铜钱(五铢)、鼻塞1。在砖室的北壁前端,有一小龛为砖室券顶结构,宽0.86米,进深0.90米,高0.7米。随葬品有陶仓6、陶甑1、陶盆1、陶罐4、陶灯1、陶釜1、泥丸12、陶壶1、铁釜1、铜弩机1。
14座汉墓出土器物约200余件(不含铜钱),质地可分为陶、铜、铁、玉石。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陶质有泥质灰陶和红胎釉陶,器类有陶鼎、陶盒、陶壶、陶钫等仿铜陶礼器以及陶罐、陶缶、陶仓、陶灶、陶釜、陶甑、陶樽、熏炉、陶灯、陶盆、陶盂等日常生活明器,部分陶器绘有红白彩绘。铜器有铜铃、铜环、带钩、柿蒂纹棺饰、铜镜、铜盆、印章、车马饰、铜斗、镜刷、铃形饰、铜铺首、弩机、泡钉、扣饰、铜饰、带扣、铜钱等。铜钱类型主要有五铢、大泉五十两种。铁器主要有铁剑、铁灯、铁削、铁釜。玉石器有口琀、石研、玉剑格、玉玦、玉剑璏、鼻塞等。
三、唐、宋、清墓
5座,即M22、M26、M27、M29、M33,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墓道土洞墓(3座)、竖穴土圹墓 (2座)。葬具葬式为单棺仰身直肢葬。出土器物共9件,主要有陶罐、骨簪、铜簪、铜钱。铜钱类型可分为景元通宝、治平元宝、祥符元宝、乾隆通宝。M26开口于扰土层下,方向0度。墓坑长2.14米,宽1米,深1.20米,四壁光滑,内填五花土,土质疏松。随葬品陶罐1、铜钱1。
四、汉代陶窑
陶窑1座,编号为Y1,开口于扰土层下,坐北朝南,方向170度。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五部分组成。操作间位于窑室的南端,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口大底小,四壁清晰,底部呈南高北低斜坡状,底部有踩踏痕迹,东西长2.90米,南北宽3米,深2—2.26米。东南角有两层台阶,供人上下出入。窑门 为长方形土洞结构,长0.60米,宽0.92米。火膛 南宽北窄,顶部有烧结物,底部包含有大量的草木灰及陶砖瓦。窑床 为长方形,长2.56、宽2.28、高1.30米。烟道 口小底大,下部与北壁三个烟孔相连,口长0.50米,宽0.40米。出土器物 可辨器形有陶盆、陶罐、陶甑及残瓦当。
另外,还有13座墓葬(M1—M3,M19—M21,M23、M24、M28、M31、M32、M34、M35),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M2、M23)和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具为木棺,葬式分为仰身直肢葬合葬、单人仰身直肢葬、二次葬等。由于以上墓葬均未出土随葬器物,其年代无法断定。
西甘河古墓葬群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距汉城21公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分析,M18、M25、M30为东周秦人墓葬,M18的时代为春秋中期。M5、M7、M9时代为西汉早中期。M4、M6、M8、M10、M11、M13—M17为西汉中晚期,M12时代为新莽时期。Y1的年代西汉晚期,M27、M29时代为唐初。M22、M26时代为北宋时期。M33时代为清代中期。秦汉时期此地为上林苑,汉代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是生活在上林苑的居民,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历史地理及物质文化、手工业生产等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考古学者发掘新疆帕米尔高原“黑白石条古墓葬群”
该墓葬群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两处长约百米、宽约50米的台地上。台地表面平缓,台地的西端分布有数十处的石圈墓,石圈墓外东侧的整个台地上,东西向有规律地间隔铺满放射状的黑、白色石块条,每个石块拳头大小,石块条每条宽约80-100厘米,黑色一绺间隔白色一绺,像斑马线。
这个墓葬群是新疆考古队于2007年发现的。通过对墓葬群取样进行碳14测定,初步确定这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文化遗存,这个时期相当于秦始皇建立秦朝前300年左右。
每天几十人工地边“挖宝”
一些人最近到真州北路某工地去“淘宝”,引起了市文物局的重视。我市考古部门负责人昨赶至现场调查情况,明确表态将组织人力到现场考古发掘。
1
市民反映
工地施工挖出古墓葬
“曝光后,前来寻宝的少了,很多人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来挖。”昨日,向本报举报的市民冯叶(化名)表示,这让原本热闹的工地周边,安静了不少。
一直关注真州北路古墓葬保护的冯叶介绍,昨天,工地上的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时,意外发现一处疑似砖室墓葬的砖被挖碎。幸运的是,施工没有再继续,要不然就会损坏得更多。接到举报后,记者赶至现场,一处正施工的工地确实能见到被挖碎的砖块。
据一位在现场巡视的考古工作人员表示,这一处墓葬可能是唐代的,幸运的是没有遭到毁灭性损坏,至于具体信息,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才能确定。
“方圆几公里都在修路,又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引来一些人寻宝,也不难理解。”在现场,一施工人员表示,经常有一些形迹可疑的人来问他们,有没有挖到“私货”。
2
考古部门
将对古墓现场考古发掘
昨天上午,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一行来到现场了解情况。他告诉记者,该工地确实有墓葬的踪迹,初步推断,这些墓葬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而古墓则以汉代和六朝时期的为主,“为确保文物的安全,我们一直派人在现场巡查,也再三叮嘱建设单位,一旦发现地下文物立即停工,建设单位也配合得很好。”
扬州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去年秋冬时节,我市考古人员就在国防路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南朝画像砖室墓,据介绍,该南朝砖室墓考古发掘所在地,就属于最近我市公布的扬州市区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因此,考古人员对这一区域格外关注,派人巡视国防路施工现场。
对于目前真州北路这一工地发现的古墓葬将如何处理?束家平表示,他们将组织人力到现场考古发掘,保护好文物,也期待出土更多的文物,从中获取历史信息,为研究扬州的前世今生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3
如何保护?
项目审批实行考古前置
“从目前来看,这一带若系统性考古发掘,将对扬州人们从汉至近代的生活传承等有很好研究。”昨日,一业内人士杨先生表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如果有盗墓现象,当地警方加强防范,并严惩盗墓行为,共同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杨先生说,按照利于保护的原则,应先对一片地方进行考古发掘后,再施工建设,而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先施工再发现,有些宝贝往往就会在施工中流失或损坏。
那么,地下的宝贝到底该如何保护?对此,市文物部门建议我市按照《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参照成都、南京、苏州等城市的模式,在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中实行考古前置。土地出让之后,投资建设主体必须按照规定申请考古;取得文物部门的考古意见之后,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内蒙古新店子发现唐代仿木砖墓 出土石质墓志
新店子镇外西沟车站唐代墓葬墓室全景 资料图片
近日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内蒙古和林县新店子一处唐代砖墓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处墓葬的发掘为进一步探讨唐代建筑形制以及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新的资料。
2013年7月23日,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外的西沟车站在挖排水沟的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砖室墓,施工部门立即向文物部门汇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即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近期,该墓的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这座唐代砖墓的具体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此墓开口于地表向下0.4米处,形制为仿木结构单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门和甬道被破坏,墓门形制不清楚,从甬道残存看,平面呈长方形,两壁青砖平砌。墓室顶部遭早期破坏,平面呈圆形,穹庐顶。墓室底部直径3.7米、残高2.1米。墓室由青灰色条砖砌筑而成,条砖之间用灰色碱土作浆,制作规整。墓室南壁墓门的东侧砖砌有一把仿木结构的靠椅,突出于墙面2~10厘米。南壁墓门两侧位置有对称的棂窗,棂窗由上串、下串、立颊、窗砧等组成。墓室北壁正中设有一仿木结构的仿木门,门为方形对开式。门两侧为倚柱及斗拱铺作,门的结构为外砌上额、榑柱,内砌门额、立颊、地柎、版门两扇,地柎两端各砌门砧一枚。仿木门两侧各砌一组对称的形制相同的横纵交错的方格窗,窗下部与仿木结构的隔板相接。墓室地面上垒砌尸床,尸床平面为“凹”字形。尸床北部中央放置一堆凌乱的人骨,整齐地摆放有铜钱和塔式陶罐两套等。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强介绍,墓葬甬道处出土一方石质墓志,墓志中记载了墓主人的籍贯、身份及下葬年代内容。墓主人下葬的年代为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此次出土了有明确纪年的仿木结构的墓葬,构筑结构奇特,建筑造型活灵活现,对研究唐代建筑形制以及墓葬的分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