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埭曲》原文及翻译

孙小飞

《鸡鸣埭曲》原文及翻译

  《鸡鸣埭曲》

  南朝天子射雉时,银河耿耿星参差。

  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鱼跃莲东荡宫沼,濛濛御柳悬栖鸟。

  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

  盘踞势穷三百年,朱方杀气成愁烟。

  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

  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

  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

  芊绵平绿台城基,暖色春容荒古陂。

  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

  【前言】

  《鸡鸣埭曲》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借齐武帝萧赜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暗讽唐朝后期皇帝耽于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现实。全诗姿态迭丽,义理堂堂,韵味深长,是一篇借古讽今的佳作。

  【注释】

  ⑴南朝天子:此指齐武帝萧赜。射雉:射猎野鸡。古代的一种田猎活动。

  ⑵铜壶:古代铜制壶形的计时器。漏断:漏声已断。指时间已达五更。

  ⑶未知:一作“不知”。

  ⑷宫沼:帝王宫苑中的池沼。

  ⑸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此指嫔妃宫女。

  ⑹朱方:春秋时吴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

  ⑺尘涨:指飞扬障目的尘土。

  ⑻画雉:借指后妃。曾益等笺注:“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于衣也。《南史》:隋军克台城 ,贵妃与后主俱入井。”

  ⑼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⑽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销毁天下兵器而铸成十二个铜人。此指南朝旧宫遗物。

  ⑾台城:六朝时的禁城。

  ⑿春空:一作“春容”。

  ⒀玉树后庭曲:陈后主所作歌曲《玉树后庭花》。

  【翻译】

  南朝皇帝出去射猎野鸡的时候,天上银河还泛着淡淡的白光,寥落的晨星还在不齐地闪烁。铜壶(古代计时器)里的水渐渐滴光了,大臣们从梦中醒来准备盥洗上朝。可他们还不知道,飞奔的马群,正急奔在去田猎的路上,把尘土踢得老高。宫苑里,池沼里的鱼儿在莲叶之间跳跃,激起了层层涟漪;朦朦胧胧的柳枝上面,静静地悬栖着飞鸟。嫔妃宫女们个个对着镜子开始着盛装,容颜如春光般地姣好,绿树上天鸡一声啼叫,天终于亮了。三百年后,南朝气势终于耗尽,开始式微衰落,美好渐渐被朱方那里战火纷飞的愁绪所取代。兵灾的彗星划过天际落,到地上海上狂涛拍岸;渡江作战的鼓声阵阵,飞扬的尘土弥漫了整个天空。皇帝的龙袍、后妃的霞帔连同穿的人一起,都被抛进了宫中的井里;象征国家的九鼎宝器被风赶着熊熊的野火吞没。荒芜的宫殿里只有燕子在梁上做窠,长期没人践踏的阶石上长满了蒿草;旧宫遗的物被抛置在废墟里,空自发出如白霜般的寒光。紫禁城也塌了,隐现的墙基上长满了青草,和一眼望去的芊绵绿色连成了一片。当融融的春光,成了如今的空暖荒陂。谁曾料到曾经歌舞过《玉树后庭花》曲的.地方,竟然会留给长满了如雪枝的般野棠梨树。

  【赏析】

  全诗共分五言绝句。

  第一绝是写齐武帝萧赜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与气氛下出城的。写出辉煌而鬼祟。南朝的天子要出去打猎了。他起得绝早。天还是黑黑的,所以看到银河淡淡的白光,寥落的晨星还在不齐地闪烁。皇帝的车队,在宫人和侍从们马队的拥簇下,人不知鬼不觉地奔出城去了。

  在另一处,当计时的铜壶里的水渐渐地滴光了的时候,东方泛起了鱼肚色。这正是大臣们早朝的时候。大臣们一个个地从梦中醒了过来,推被而起:准备盥洗上朝。

  这里的耿耿星河、铜壶滴漏,都是共景。而在这一景色下,诗人运用了并行的写法:这里人刚起床,正准备早朝哩;而那里,皇帝们早已过了鸡鸣埭了。两组镜头并行:这里正从容盥漱;而那里,飞奔的马群把尘土踢得老高,奔得很急。这两组平行的镜头,是能说明很多的问题的。至少读者会想到这些宵衣旰食的大臣们,当他们早朝扑了一个空时,那种耸肩摊手、摇头咋舌,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也就可以感到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样子了。

  由于皇帝的车骑需要绝早偷跑的这一情节的安排,让人分明感到了朝廷有两种力量的斗争。据《南史》载:“齐武帝永明六月五日,左卫殿中将军邯郸超表陈射雉,书奏赐死。”这就足见当年反对萧赜这样荒淫举动的人一定不少。然而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正面的去写,只是用这一特定的情节,精心酿造出这一鬼祟于庄严的气氛,表达出天子的“逃禅”,从而暗示齐之亡,并非亡于齐之无人,而是亡于皇帝的不用并一意孤行的结果。

  如果说这一绝里的这个意思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在第二绝里,诗人就干脆把一个破坏好端端的和平宁静的国家之罪责,完全归之于皇帝了。

  第二绝,诗人用了三组非常和平静谧的形象,来说明齐之亡,非亡于什么天灾。鱼跃莲东,柳悬栖鸟,宫墙之内是和平静谧的;而万户红妆,镜中皆春,则城乡之人口繁衍,整齐健壮也可见。这些描写也许有点儿夸张,但至少不是战火纷飞,饥鸿遍野,人民辗转于沟壑的形象。据史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可见齐之亡也并非经济衰落。然而之所以石破天惊,江山骤变,三百年江南王气顿时成了一片战火愁烟,则罪过就在于当朝的荒于政事而酖于游宴的缘故。这就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碧树”一句转捩得妙。碧树上天鸡一鸣,“雄鸡一唱天下白”,既是前半繁华的收束,想见人民的安居乐业;又启后半战乱的序幕:碧树一声,正不亚石破天惊。一“晓”字,作为光明的留恋;也是省悟的开始。正是无穷悔恨而又寓于安乐之中,非常关合而又哲理深长。

  三、四两绝连起来写,句法有变化。“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很有点像今天用滥了的电影手法。他先用两个空镜头,天上出现震怒的迹象,不过不是现在习用的电闪雷鸣,而是划过古时象征兵灾的彗星;海上狂涛卷着巨石,发出惊人的怒吼。狂涛的吼声化成渡江的战鼓;卷起的雪浪化作战舰犁开的浪花。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交代了战争的进行。形象生动而笔墨经济;这就是诗词优于散文的地方。接着,“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写齐朝的覆灭,国家处于一片战火之中,十分出色。把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写得如此色彩斑斓。也许正是色彩如此艳丽,这才更加使人触目而惊心的。试看:皇帝的龙袍,后妃的霞帔,这曾是人们心目中非常庄严神圣的物件,人们见了它是要顶礼膜拜的,亵渎了它就会诛及九族。然而如今却是连它穿着的人一起,都抛进宫中的井里,连井都快填满了。青铜的九鼎,那是代表着国家的神器,非大典是不能轻易开启的,如今也被熊熊的战火所吞没了。将一个国家的覆灭,写得惊心动魄。这里的色彩愈艳丽,就愈益令人心惊而不忍目睹。使庄严神圣的东西完全处于邪恶的毁灭之中,那是不由人不痛心疾首的。没有任何叙述的语言,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能有这样富有鲜明而动人的力量。

  诗人在这里是咏史,所以从想象中又回到了现实。眼前是“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过去的宫殿荒芜了,只有燕子在梁上做窠;阶石因长期没人践踏而长满了蒿草。而为了怕人民造反,尽收天下兵器所铸成的十二金人,抛置在废墟里,满身白霜,空自炯炯发出寒光,似乎仍然很神气。然而它愈神气,愈益显出以为没收了兵器就可以天下太平是多么愚蠢可笑。这鲁莽的金人,其实正是无知的象征。它神气得炯炯发光,对着这长满蒿草的废殿,是非常绝妙的讽刺。

  最后一绝,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过去的紫禁城。它塌了,只能隐约见出的墙基,上面也长满了青草,和一眼望去的芊绵绿色连成了一片。当年这里融融的春光,只落得如今空暖荒陂。过去了,六朝金粉,几许繁华,不仅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这禁城的废墟上,野棠梨树都长得这么高大了。这繁花似雪的野棠梨开得多美丽,这亭亭玉树,是不禁使人要想起曾在这儿歌舞过的《玉树后庭花》来的。他就是这样把过去与现实、把荒淫与败亡联系了起来,并过渡得天衣无缝,这简直就是绝好的蒙太奇。

  读这首诗,眼前所见的都是被强调了的艺术景象。正是这些艺术化了的画面,使得读者产生了对于南朝天子昏庸的愤慨,感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痛惜心情。诗是有高度的思想性的。果然不久,农民起义,唐室也就如同汉朝那样经过纷乱而告终。由于历史是这样的相象,以至读者难以断定诗人在这里,到底是悼齐,还是在哀唐。因此,诗人是站在了时代的最高点而预见到了晚唐末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