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上半年工作汇报

王明刚

  篇一:

  上半年以来,县扶贫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少事多的困境中,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 “扶贫精准化”的战略目标,扎实苦干、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孙志刚省长莅务调研脱贫攻坚、全省扶贫项目观摩会、全市扶贫项目观摩会的接待任务,为脱贫攻坚务川样板在全省、全市的推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基本情况

  (一)树立积极对接理念,专项扶贫资金有新增长。通过积极争取,上半年首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17万元,比去年同期1870万元,多出2247万元,同比增长45%。

  (二)树立“等不起”理念,领导重视有新力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审时度势将扶贫开发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提出了“扶贫精准化”战略,对扶贫攻坚实行“一票否决”制,县四大家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五次,县人大、县政协就脱贫攻坚开展专题调研2次。按照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上半年,对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进行督查6次,下发督查通报3期,极大的促进了各级各部门对脱贫攻坚。

  (三)树立科学治贫理念,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务川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乡镇、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全办纳入,在组织领导上真正形成了“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了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出台了(关于印发《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抽调人员组建县委脱贫攻坚督战队的关于做好非公企业及民办非企业参与2016年“帮一带一”结对包干脱贫工作的通知)等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树立廉政扶贫理念,机关建设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项目申报、审批、公示、实施、验收等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佩戴胸牌、挂去向牌上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机关财务、公务接待、车辆、请销假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扶贫制度改革创新。一是成立脱贫攻坚督战队、通过一月一督查,加大了检查和考核力度;二是制定完善了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报账制管理的具体细则及相关责任追溯办法,扶贫项目库、制订项目库使用办法,扶贫项目申报指南,扶贫项目补助环节及补助标准,扶贫资金利益联结办法,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办法,扶贫资金审计制度,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扶贫企业的准入、淘汰和责任追溯办法,扶贫资金和项目档案管理办法;三是探索“三变”改革,制定了精准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及专项扶持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引导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组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贫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利益联结共同体,规范和完善扶贫资金资产性收益扶贫,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截至目前,共组建贫困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

  (二)狠抓“扶贫云”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是以精准识别为重点,进一步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再核查,贫困人口精准度进一步增强;二是以精准管理为重点,在行政中心建成了脱贫指挥调度平台;三是以精准监管为重点,项目资金管理平台报账率进一步提高。

  (三)狠抓脱贫攻坚责任链和任务链。一是建立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中心,完善精准扶贫信息指挥系统,统筹了15个战区按“1+10”配套文件精神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二是完成了第一轮领导干部遍访及帮带工作,启动了第二轮领导不敢回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三是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

  (四)狠抓金融扶贫。一是扎实抓好“特惠贷”办理和发放工作,截止目前,特惠贷发放45386.5万元,覆盖农户9079户,贴息445万元;二是按照“33112”分配制度要求,完成了对第一批财政专项到县资金的.分配工作,产业、合作社上分别投入1075.5万元,1075.5元,增强了贫困户“造血”功能。

  (五)狠抓教育(雨露计划)扶贫。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培训201人,劳动力转移达100%,“圆梦行动”资助245人(不含接下来考上大学的贫困生)。

  (六)狠抓生产和就业扶贫。一是大力发展以肉羊为主的山地生态畜牧业,全县肉羊存栏已达到35.05万只、肉牛存栏11.12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现价)3.25亿元。二是推进构树产业扶持工程,全县已建成构树育苗扦插基地1个167亩,育苗大棚70个5.5万平方米,扦插育苗1350万株,构树组培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构树种植已达到5万亩。三是常规农业稳步推进,全县种植玉米24.21万亩、大豆9.73万亩、杂粮(含高粱)3.74万亩、马铃薯22.34万亩、红薯6.83万亩,移栽水稻8.67万亩,种植花生4.78万亩;四是引进培育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企业6家,完成生态绿色健康投资0.78亿元,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工企业4家,实现产值0.23亿元;五是稳定烤烟产业,围绕稳定培育烟农,大力发展职业烟农,全县完成签定烟农种植合同4248户,完成移栽烤烟9.25万亩;六是发展壮大茶产业,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行“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建设模式,促进幼龄茶园早投产,加强投产茶园管护,建成优质的茶叶原料基地,全县已建茶园面积15.5万亩,投产茶园10万亩;建成茶区公路216公里、配套小水池6000立方米;建茶青交易市场12个,2015年共收购茶青1250吨、实现综合产值12006万元;七是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围绕将蔬菜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重要措施,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以城郊蔬菜为主,保证城镇居民平衡蔬菜供应。

  (七)狠抓医疗扶贫。统筹卫计、民政、扶贫等部门救助资金,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救助体系。截止目前,全县精准扶贫共计补偿4730人次,其中大病补偿90人次,计生扶助128人次,民政救助4512人次;医药总费用1326.95万元,保内费用1248.46万元,新农合补偿955.35万元,大病二次补偿21.71万元,计生扶助11.50万元,民政救助197.78万元,共计补偿1186.34万元,政策范围内实际补偿比达95.02%。

  (八)狠抓脱贫攻坚示范村创建。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办、政府办《关于印发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务委办通〔2016〕70号)要求,于2016年6月8日召开全县脱贫攻坚示范创建工作启动培训会。培训会后,各乡镇迅速安排部署,启动创建工作培训、编制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自开展工作以来,挂包乡镇的县级领导紧密调度,深入基层调研、召开村组会议,严格按照创建流程推进“七个一”创建内容,示范创建工作初见成效。到目前,信息平台进一步精准核准,各创建村围绕“五个一批”“十项行动”,分别建立脱贫计划、帮扶措施、脱贫成效及脱贫攻坚四本台帐,落实贫困人口分布图、脱贫攻坚任务图、责任图、项目监管图和按图消号五张图及“一袋一书一牌两卡”,并结合村情分别均谋划一批产业扶贫及基础建设项目,红丝乡在创建村建立脱贫产业园、石朝乡在杨家坳打造新农村示范、浞水镇在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为在脱贫攻坚示范创建上解决急迫的资金缺口,我办结合特惠贷融入洪投公司平台的扶贫性质,已向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从洪投公司安排特惠贷款1500万元,每个村配套安排10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示范创建工作,但资金到位有困难。

  (九)狠抓扶贫开发规划。一是制定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规划资金80亿元,项目1782个,涉及有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电商、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以及基础设施等、已经通过讨论并报省发改委和省扶贫办;二是要求各乡镇对2016年度扶贫项目进行申报,我办进行了认真筛选、审查,已经下达项目计划。

  (十)狠抓“减贫摘帽”工作。按照省下达指标,今年我县石朝乡为减贫摘帽乡镇,同时也是我县最后一个减贫摘帽乡镇,通过资金及政策的倾斜,截止目前,石朝乡通过“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1户685人,完成全年脱贫任务的55%,贫困发生率下降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200元,占目标任务的52.5%,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据此推算,年末石朝乡将顺利完成“减贫摘帽”任务,我县的贫困乡镇发生率到为0。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上半年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问题同时也非常突出,一是人少事多。扶贫办在职干部仅为14人,其中两人为借调,在当前脱贫攻坚任务如此之重的前提下,急需增加5到10名干部。二是部分乡镇主要领导对扶贫工作仍然重视不够,存在重安排、轻督促,扶贫工作基础不扎实,在关于对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的督查通报中就能很好的说明以上问题。但我们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沉下心来抓工作,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下半年,我办主要围绕“六个突出六个狠抓”推进扶贫工作。

  (一)突出重点工作,狠抓政策争取。一是精心筹备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示范村现场观摩会。积极配合市扶贫办做好调研现场、对上协调、资料准备等会议筹备工作。请求省扶贫办在下半年到县资金的分配中给予倾斜。二是加大对2014、2015年度的项目竣工验收、信息录入工作。主动搞好与省、市协调衔接,密切关注国家、省新的政策走向,吃透政策,掌握信息,加强调研,超前谋划,及时做好项目争取与实施及录入工作。三是抓好精准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及调度,力争在7月底以前完成全县125个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实现贫困农民全覆盖。

  (二)突出专项扶贫,狠抓项目实施。一是紧盯目标任务。紧紧围绕省扶贫办下达的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17万人和20个贫困村出列目标,对照时间节点和现有进度,查找差距,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工作进度与时间节点一致。二是瞄准扶贫对象。深入贫困实地,现场查看论证,对照因户施策,进一步做好贫困群众帮扶工作,细化帮扶措施,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脱贫致富。三是狠抓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专项扶贫示范引导作用,抓好产业扶贫、扶贫搬迁等项目推进和监管,在干好中提升扶贫部门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争取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四是强化督办指导。组织工作组深入各乡镇,开展专项扶贫督办检查,重点查资金到位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资金管理情况、扶贫政策的宣传情况,通过调研,总结宣传一批典型,督促整改一批问题,促进各项工作平衡推进。

  (三)突出社会扶贫,狠抓工作实效。一是开展第二轮遍访及帮带工作。按照市委要求,争取在7月底完成全县的第二次遍访和帮带工作。二是建立热心人士信息库。加强与教育、民政等部门沟通联系,强化信息收集,及时了解社会热心人士乐善好施事迹,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建立热心人士信息库,并通过他们了解更多的热心人士,不断完善扩大信息库,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在了解中推进社会扶贫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突出宣传调研,狠抓典型推广。一是加强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信息报送。二是加强典型挖掘推广。三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立足扶贫开发工作特点、专项扶贫政策、扶贫成效、典型事例等策划扶贫攻坚专刊,提升社会知晓率和关注度。四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围绕"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构建,“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目标,项目资金管理,社会扶贫工作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撰写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突出党建工作,狠抓作风转变。按照抓好党建就是抓住关键的工作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要任务和扶贫开发的中心工作,抓好各阶段工作推进,自我加压、全力以赴,力争在全县2016年党建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

  (六)突出队伍建设,狠抓能力提升。重点是强化三大建设,即强化学习能力建设、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和强化班子队伍建设。

  篇二:

  今年1至6月,全市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4亿元,实施财政扶贫项目544个,预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3万人(1至5月完成减贫8.5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1%。在2016年全省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总结会上,我市荣获全省2015年度扶贫开发工作综合考核特等奖(第一名)。今年成功召开省、市2016年第一次(扶贫)项目观摩会,成功召开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第四次联谊会,成功举办全国第一书记培训班,成功举办世界银行专家考察外资扶贫项目活动,集中展示了遵义脱贫攻坚的成效和亮点。

  一、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

  (一)精准谋划攻坚。我市建立完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共同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各项组织协调工作。一是强化执行力建设。市四家班子分别挂帮包保4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县,市领导重点挂帮包保39个贫困乡镇,市县两级机关单位包干帮扶未出列645个贫困村(市级包保196个村、县级包保449个)。统筹开展集团扶贫、定点扶贫、对口扶贫、遍访扶贫、小康驻村扶贫、园区扶贫、金融扶贫、非公企业组团扶贫等“八大扶贫”,积极构建纵横交错、层层联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任务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支持监督、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脱贫攻坚新格局。二是强化扶贫云建设。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加快更新补录建档立卡数据库基础信息。在“贵州扶贫云”基础上,建设具有遵义特色的“扶贫云”平台,建设遵义脱贫攻坚指挥部,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信息化挂图作战。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设分指挥部,与总指挥部互联互通,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动态化管理。三是强化舆论扶贫。编辑出版《遵义脱贫》6期,每期赠阅4000余本。在遵义日报开辟《大扶贫周刊》专刊,在遵义广播电视台开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电视专栏。开通“遵义扶贫”微信公众号,编发脱贫攻坚图文信息327期。办好28835669扶贫专线和10个市直部门扶贫热线,建立扶贫信访协调推进机制,畅通了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渠道。

  (二)精准对标扶贫。我市结合现有5个贫困乡镇、645个贫困村、55.83万贫困人口,把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精准配置到贫困户身上。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围绕“坚持红色传承”新要求,重点关注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水、电、路、讯、房、寨等项目建设,加快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多搬快搬搬好,力争用2年时间(到2017年)全面完成18.1万人搬迁任务。二是突出绿色发展。围绕“推动绿色发展”新要求,坚持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因地制打造特色产业带,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巩固提升中药村、茶叶、草地畜牧业等优势扶贫产业,大力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贫困村走农(林)旅一体化路子,集中打造100个类似遵义县花茂村、桐梓县杉坪村的精准扶贫示范点。三是突出开放共建。围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新要求,把加强沪遵对口帮扶合作交流作为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载体,大力拓宽双方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智力帮扶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共建和转移升级,实现产业转移更加明显,园区建设成效更加显著。

  (三)精准创新改革。我市扎实推进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改革,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扶贫项目资金直接惠及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今年以来,全市脱贫攻坚制度机制建设和管理走在全省前列,扶贫改革制度制定、改革措施落实、财政扶贫项目备案率、资金报账率、实施进度、“特惠贷”发放等工作均排在全省第一位。一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33112”比例用于产业发展、合作社建设、扶贫贴息、扶贫培训、公益设施建设。建立分片包保制度和200万元以上扶贫项目重点检查机制,扎实做好扶贫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二是创新联审机制。建立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审,定期发布失信黑名单企业,在扶贫龙头企业认定、扶贫贷款贴息、扶持项目安排等方面不予支持,同时在预防犯罪等方面进行共建共享。三是引入第三方审计。加强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实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公示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监督,增加动态审计和随机审计,坚决杜绝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真正看好保民生的“钱袋子”。四是支持合作社发展。全面完成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摸底工作,全市拥有合作社4207个,覆盖贫困村1630个,主要涉及中药材、茶业、蔬菜、核桃、生态畜牧业等扶贫产业。加快专业合作社的审查评估,重点支持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合作社壮大发展。五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贫困户使用扶贫资金和“特惠贷”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扶贫龙头企业,参与股份合作、保本分红。积极推广“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扶贫项目实施效益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精准保障脱贫。我市加快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积极整合各级扶贫资源,推动形成脱贫攻坚合力,确保取得脱贫攻坚成效。一是强化协同推进。把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落实到千家万户,将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落实到乡到村,实现精准扶贫与片区扶贫有机结合、融合发展。二是强化考核问责。建立最严格的“一把手”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考核问责制“三个制度”。出台《贫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推进考核向基层延伸,实行市考核贫困乡镇、县考核贫困村的分级考核和排名制度。三是强化跟踪调度。围绕“五个一批”和“十项行动”推进落实情况,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项目化、目标化、数据化管理,通过跟踪调度、督查督办,聚焦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机制实不实、资金使用准不准、指标数据全不全、脱贫成效真不真等问题,先后开展了11轮暗访督查。四是强化构建大扶贫格局。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聚全市之能,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十项行动”,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格局,着力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1至6月,全市实施重大事项建设项目2437个,完成各类投资457.45亿元。

  从总体来看,遵义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一是脱贫攻坚加速全面小康进程。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7%,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了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创建质量。二是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2家,扶贫龙头企业325家,在贫困县打造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统筹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进一步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四是贫困群众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5216元提高到2015年9291元,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贫困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157元,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857元。五是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综合配套文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和“十项行动”,探索完善了一整套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

  二、下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打算

  从总体看,虽然遵义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全市还有5个贫困乡镇未摘帽,645个贫困村未出列,55.83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我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定不移推进脱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一是切实抓好扶贫信息更新。紧盯扶持对象精准,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逐村逐户理清发展思路,分类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实行差别化扶持、精准化帮扶。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持、教育医疗扶贫、社会保障兜底为突破口,明确“五个一批”和“十项行动”的时间表、路线图。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

  二是全力破解发展制约瓶颈。加快推进以路、水、电、讯、房、寨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进一步强化牵头部门职责,盯紧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协调项目建设相关单位,督促各项目业主和施工企业,逐级分解细化在建项目工期和目标,坚决打好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战。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发展。产业脱贫项目安排重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每县发展2—3个产业,项目覆盖50%的贫困乡镇、70%的贫困村、80%的贫困人口。结合各地区域优势特点,充分用好61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指标,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实施一批“短、平、快”和“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项目,如面向重庆发展蔬菜产业等项目。

  四是全面创建脱贫攻坚示范点。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班子及市法院、市检察院挂帮的乡镇,集中创建48个脱贫攻坚示范点,其中示范村24个、示范乡镇24个,实现县县全覆盖。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创造典型、树立样板,形成学习样板、借鉴样板、赶超样板的良好氛围。

  五是健全完善贫困退出机制。围绕“六个精准”工作要求,紧盯脱贫成效精准,实行“摘帽不摘政策”的奖励措施,设定脱贫退出时间表,建立完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实现有序退出,防止“被脱贫”和“数字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六是强化脱贫成效考评问责。坚持把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日常督查结合起来,对照脱贫摘帽标准,健全完善考核体系,细化实化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工作通报和考评问责机制,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对认识有偏差、行动不坚决、落实不得力、整改不及时的典型问题,及时约谈相关责任人并启动问责程序,做到一查到底、严肃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