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莉落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2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主要抓住他的动作、神态来体会,通过想象说话,来揣摩严监生当时的心里活动。同时我还摘录了《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节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到严监生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却因点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的吝啬鬼形象更深入人心。

  阅读教学我们不能只仅仅停留在课内,应该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理解会更加丰满。所以教学完这篇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最后我故弄玄虚,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疑问,“课文中的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扎下了根,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严监生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欲知详情,请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这节课从整体来看,环节齐全,能抓住重点语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课内外衔接。但课内外的衔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应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考查一下,使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更有实效性,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在阅读教学上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3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课前预设充分、学情了解清楚。

  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词语的古今义不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先质疑,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词的基本方法。

  2、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就是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再如:抓住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妙处。

  3、立足教学

  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了编者意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引领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读出形象,读悟性情。在读悟过程中关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三次摇头”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再到内化,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5、精彩的生成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

  正是这样充分的教学预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准确精彩地理解了古白话文文言词。如:一生说“郎中”就是医生,另一学生马上补充说是指“中医”。学生还走进了人物内心,读出了严监生“三次摇头”背后的心路历程。再如:在体会作者精妙写法的时候,学生对“三次”的描写能触类旁通,深刻领会。最后水到渠成,读出了严监生吝啬、嗜钱如命的本性。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上,由于教师语言积累不够丰富,对学生精彩发言的点评不够到位,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4

  一节课下来,喜悦的心情久久未能退去。这时的喜悦不是因为听课教师的称赞,也不是因为评委的好评。而是因为我还沉静在和学生愉悦的教学中:学生默契的配合、积极的发言、独特的见解、活跃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牵挂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运用艺术夸张的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感悟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和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凸显人物特点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两个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感受不同。

  在这个片段看起来很容易挖出主旨,但对于正处享受生活、享受童趣的学生来说,怎能领会生离死别的那一刻。所以在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让学生设想一个一般人、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从后面的学习中感受到严监生和别人的不同,从而体现严监生的鲜明形象。我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一般人会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问题一提出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诧异的眼神。起初没人发表看法,我想:应该是他们头脑中从没有这个概念吧。过了片刻,有一两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同学说:“他应该会想他死后他的后人怎么办。”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我怎么这么快就要死了。”随即慢慢增多。到设想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临死前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死后我的财产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要给自己建一座黄金坟墓。”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怎么给后人分配遗产。”……此时我悬起的心落了下来,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聪明、可爱。

  二、利用多种途径,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作者塑造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感受这一形象,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借助文本和课件展示资料,让学生了解严监生的病情、病因,从理性上感悟人物的形象。在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导学生交流描写严监生的病情的句子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严监生的病情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有的说病入膏肓;有的说气息奄奄;有的说命悬一线;还有的说行将就木……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班学生词汇的丰富,可见学生具有善于积累词汇的好习惯。2、借助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闭目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学生边听边想象,脸色微严,好像就在严监生的身边。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说想象到了骨瘦如柴的严监生;有的说想象到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样子;有的说想象到了严监生颧骨凸显,奄奄一息的样子……学生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由理性升华到了感性。3、再现形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画,,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融合。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由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再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表意见,迸发出深刻体会后的词眼,如爱财如命、吝啬、守财奴……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三、品读词句,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悟写法。

  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孤立,然而却又紧密相连。这一环节我从让学生找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入手,其次让学生发现人物动作、神态的变化,并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又能让学生微浅的意识到恰到好处的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能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这一节课中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对于说的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确不做评判。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大胆的去揣测,了解作者这一写法,为下一环节总结本片段的写作特点打下基础。有几个同学的揣测让我和在坐的听课教师听后都惊叹不已,其生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而且语言流畅,连我都想开口叫好,将教学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我觉得能达到这种程度已经在我的预料之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测他的内心活动时,引导的不到位,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有点少。在最后体会写法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处理得有点仓促。今后我会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5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第七组一篇经典的文学性文本,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爱财胜命的吝啬鬼形象。“两个指头”的招牌动作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定格在了读者心中。

  细读这个经典片段,可教的点还真不少。一是疑难字词。古代白话文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虽然课文附有部分注解,但还是有些词语需要理解。二是内容学习。为什么“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为什么“赵氏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需要弄懂。三是人物形象。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形象。四是语言特色。语言精炼传神,如听了二侄子的话后,病入膏肓的严监生竟然“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一副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贪婪样儿。五是叙述手法。课文把严监生的严重病情与牵挂区区两茎灯草的动作进行对比,以旁人的动作和语言衬托严监生的'动作和内心变化。六是拓展阅读。由于是节选,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学生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只能去阅读原著。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必须来一番取舍。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学生的现有水平。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编者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其用意从总题目“人物描写”四个字可见一斑,况且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从学生的现有水平看,虽然在第五组的“名著之旅”中,学习感受人物形象,但并没有受过描写人物方法的专项训练,而课后习题、单元习作等都不约而同地把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描写方法”这两大落脚点。以此对照各学点,把“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形象,在尝试模仿写话中初步习得作者抓住典型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作目标定位是比较适宜的。

  确立核心目标后,该如何“紧扣核心目标,分步推进落实”呢?我想,“模仿迁移”的关键是之前“方法的习得”。在这一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什么?教师需要做怎样的引导和化解?这是我们在课前需要思考的。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很快聚焦严监生临终前与亲人交流的场景,也能笼统地感觉到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语感好的同学能体悟到人物的吝啬,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节约的表现。同时很多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大都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写,这篇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它的表达效果到底是如何凸显的呢?学生似懂非懂。所以在课堂上,我就运用了“同桌互读,关注动作描写——师生对读,凸显神态描写——想象练笔,揣摩内心想法——感受形象,习得表达方法”的分步操作方式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描写的精妙,从而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从今天的课堂操作来看,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

  “三次摇头的比较”本意是在学生交流中先关注这个摇头的动作是有变化的,“狠狠,把眼闭着摇头,两眼睁的滴溜圆”这些词眼把动作写得更具体、更细腻;“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这些关键词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可是今天学生在这一个环节的理解已经比预设更深,直接触摸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通过练笔来揣摩内心的环节就可以在这儿整合,跟上,重点引导学生学生在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严监生在众人老是猜不着的情况下着急、生气、无奈、绝望的丰富心路历程。这样学生不仅弄懂人物动作背后隐含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课文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这一处的小练笔理想的做法是学生试着写三处,这样更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完整心里历程,张老师提到的“适时补充讲话时的身体状态”这一策略,当时也考虑过,主要抓住课文对病情的描写,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动作描写的精妙。课文开头用了许多笔墨,层层深入地把严监生的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情状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交代了动作描写的必要性(严监生不能说话、只能做动作),二是与后文严监生因为两茎灯草而一直做着“越发指得紧了”“只是指着不动”和“狠狠地摇头”这些颇费些力气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相对比,学生更能看到人物的本质:面对金钱,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两茎灯草,严监生也决不含糊。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但因为一节课毕竟时间有限,后来做了割舍。

  确立了核心目标后,如何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分步落实是保证高效课堂质量的关键。请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