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莉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

  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今天,我教学了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特执笔记录如下: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学校正在进行作文教学研究,研究的课题是“课堂教学中利用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自主习作本事的策略研究”,于是,本次教研组内做课,围绕研究课题,我进行了习作教学的尝试。

  本次教研,我教学的资料是仿照8课《将心比心》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学习把资料写具体。

  教学的目的是:

  1。了解作者经过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把资料写具体的方法。

  2。仿照作者的写法,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的描述,把一个情境中的人物写具体。

  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明确目的、分析写法、学生修改习作片段、师生评议、再次修改。

  一节课上下来,在这几方面有一些想法: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才有实效。提前布置了让学生写片段的练习,我大致看了学生选择的资料后发现,学生选择父母偏心资料比较多,父母溺爱的孩子的资料比较新颖,于是在课堂上打算重点指导这两个资料。当课堂教学时发现,三名学生汇报的都是“家长严厉”这个资料,于是我立即想到,调整教学预设,把原先的话题调整为“反映家长严厉”的资料,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导语言神态的描述,第二层次指导动作的描述,第三层次进行细节指导、修改。经过这样的调整,发现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运用学过的方法修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读写结合训练应当贯穿在每个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个难点,单凭教师的讲解,方法讲得再明白、再透彻,学生不实践,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应当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抓住可练之处,让学生仿写、哪怕仅仅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也要让学生真正的练一练,日积月累,作文水平必须会有所提高。

  3、学生的语言表达还应继续训练。我班的学生,不善于表达,回答问题想“挤牙膏”,挤一点,出一点,甚至不会回答问题。这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不断训练,使学生进取参与教学,喜欢表达。

  一节课的教学后,教研组内教师以及郎校长的指导,使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思路也更加明确了。

  经过深入反思,我发此刻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还有很多问题不明确。

  1、教学目的不明确。我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写人还是写事?8课第二自然段的资料主要写了一件事,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事件写具体。而我的教学目标是仿照作者的写法,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的描述,把一个情境中的人物写具体。所要到达的目的与文中第二自然段呈现的资料是不合拍的,所以导致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不明确的,所以,教学的资料比较乱。我想,对教学资料中的环节可这样调整:第二自然段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是怎样把资料写具体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述)你仿照这个方法,把你想写的一件事写具体。把联系的资料定位在“把一件事写具体”。

  2、进行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把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思路。

  作文课题是一个长期研究的重点资料,经过教师们的研讨,我收获还是很大的,在今后读写结合的研究中,我还会不断研究,使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三十五分钟的课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久久沉浸在这堂课的教学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当抽到这堂课,我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文章,每一处景点开始细细推敲。从整篇课文来看,《颐和园》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点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学生对这三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顺学而导,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以及每处景点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抓住景点特点 与生以读促悟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以及向老教师的学习,我发现本节课不但文字特别优美,而且条理非常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仅仅三十五分钟的课堂,究竟怎样取舍呢?我们决定抓住每处景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点拨,艺术的导学,让学生自己感受每处景点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读。比如学习“长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长、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谈感受,然后创设情境,假如你就站在这长廊之上,微风轻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气爽”这个词,然后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读,长廊的长和美尽现眼前。学生自主感受,自读自悟,以读促情,用情促读。另外这里还体现出了三年级段的训练。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协生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三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本节课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其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在处理字词的环节中,我发现有难读的词语,也有难以理解的词语。备课时我就充分备学生,想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词语不明白,随机处理,有的配以图片说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释。学生难理解的,也先让其他同学谈词义,自主权放给学生,一切以学生认知为基准。其二,在朗读感悟昆明湖一段处,有一个难点,就是体会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滑”过的“滑”字用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设计了几种方法。最后的课堂上,由学生体会静字入手,哪里还能感受到湖水“静“,由此找到第二句话,随后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说到平时划船用的“划”字,二者是否可以换一换,为什么?然后让同桌合作探究,议一议,由后半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出“滑”字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三、 合理拓展想象 促生别样“练笔”

  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来看、反复读,品味。在处理十七孔桥一段时,原本想找一些桥上狮子的图片来看,却发现还没有想象中的姿态那么多。于是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到“姿态不一”这个词。然后拓展想象,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会有什么姿态?在表达的时候,通过教师巧妙地一引:这么多的狮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十七孔桥的狮子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刚抽到后,试讲了两次,其余时间都是在反复研读教材,修改教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到万寿山那一段时,孩子们从图中找排云殿的位置迟迟没有找对,又读过以后,仍然比较模糊。我想如果这堂课再重新上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会从观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为是从山下看山上,所以葱郁的树丛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阁往下望,相信会看的很清楚。这样来进行导学会更好。

  紧张的课堂教学结束了,颐和园似乎已经学完了,我却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再去颐和园里亲自去体验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去走一遭,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前几天,引导学生学习《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

  学生默读完这个故事后,都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你怎样评价那个学步的年轻人呢?”我笑着问他们。

  学生们听我这样问,都大笑起来,说那个学步的人很傻,很笨。

  “看来,你们现在都是用同一种眼光看人。请你再读读这个故事,看看那个学步的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孩子们听完我的话,赶紧低头,又认真地读了起来。没过多久,就有好几只小手举起来了。

  陈粤擘说:“他一连学了几个月,说明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你们赞同陈粤擘的观点吗?”

  他们还在笑,也不回答,但不停地点着头。不用说,他们心里是赞同的。

  张嘉鑫站起来,小声说:“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跟在后面模仿。我觉得他一点都不怕苦。”

  “对呀,张嘉鑫没有说错,我们鼓掌表扬他吧!”

  一阵热烈的掌声为张嘉鑫响起,他可爱的圆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看到陈思敏的手一直举着,就叫她:“好,陈思敏,你来讲讲吧!”

  “我觉得那个学步的人在追求完美。”

  “你们同意陈思敏的评价吗?”

  “同意!”

  “我们班的'同学多会发现啊,你看,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别人,就能发现别人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以后,请大家别用一种眼光看人。”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断定他们是能够接受我的这番话的。

  下课后,有几个学生挤到讲台前,还要跟我说学步的人“百学不厌”“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有毅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学生们应该有所收获:懂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发现别人的优点,不用同一种眼光看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的。

  下面我以习作为例。习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校园里的景物,或者别处的景物,还可以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我们就先来选择写写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

  可以先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选定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驻足观察、思考,完成片断练习(但是因为本周天气原因,我没有带孩子们去校园里转转)。片断内容可以是细致地景物描写,也可以写写发生在此地的一件事情。

  然后,全班评改。评改要求:景物描写的过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来描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已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一栏中有体验、有训练);事件记叙的过程中,是否与此地的景物、环境有所联系。

  最后,让学生选择经典的片断再次游览校园,列出游览的先后顺序,加上开头和结尾,将精彩片断连成篇。

  这样的习作指导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学时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我认为,在开放的作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唤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通过教学,一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感受,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因此我设计了“谈话引入,感受春天——自读课文,感知文本——细细品读,感触内心——升华情感,感悟真谛”的四个环节。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然后不失时机地抓住“奇迹”这个词,深入展开,细读品悟课文之后,再回到整体,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自己内心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充分体现了“整体把握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的思想。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初读时,通过板书“找、画、读、想”,让学生“找一找安静触摸春天时创造了哪些奇迹,画一画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含义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表达了什么意思”,这样自然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教学中,还通过教师的评价来深化学法指导,如“你联系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能抓住重点词,了不起”等,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指导读、示范读、、感悟读、想像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并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边想象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对理解句子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还发挥学生爱读书的特点,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既是延伸也是铺垫,将对后几课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很大的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自然之道》这一课分为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讲字词,第二课时主讲课文。对我而言,这一课的教学是有些难度的,因为它是一篇精读课文,这就意味着要教好这堂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细细体会其中的精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感觉到由于第一课时的课我的估计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课时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对第一课时的课进行如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由于第一课时主要以学习生字词为主,所以我在设计中也强调了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初读课文,让学生能够掌握文本内容

  2.读生词,纠正读音。解释几个成语的意思。读的方式有个别同学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交替读等。

  3.生字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读和写。读的方式有请同学读,齐读等。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快速记忆的方法,并给予适当的补充。让同学通过书写的方式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

  4.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我感觉教学设计基本可以让学生掌握字词并进行一定的拓展,但是读字词的方式有些单一,书写时也可以增加一些环节让学生发现如何更好地记忆。

  二.教学过程

  整体能够比较流利地将课讲下来,但是由于我记错了时间,导致教课的整体进程过快,一些本应该进行拓展和训练的地方都没有进行到位,而且课堂的整体氛围也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一个失误。时间的问题也是今后我必须要注意的一点,这是给我的一个警示。

  三.出现的问题

  1.PPT上的要求要与教师说出来的要求一致,我在PPT上呈现的是“自读课文”,在课堂上说:“大声朗读课文。”这样可能导致任务不明确。

  2.在进行评价时,不要说:“挺好的。”要善于运用肢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评价。

  3.在进行文字的训练时,不应该说:“不要写成什么。”这样说的话很可能会将学生引入错误的方向。

  4.PPT上出现的问题太多,要尽量在心里想问题。

  5.语速太快,成语解释的时间过短

  6.讲伏笔的地方占用时间较多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1.在进行投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点评,在展示学生书法时要适当进行表扬。

  2.语速要稍慢一点,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

  3.在播放图片时可以加上一点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4.把握好时间,合理安排每一个环节。

  5.在同学们写字的时候,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写字姿势。

  6.注意声音,要抑扬顿挫,调动气氛。

  7.在同学们读书讨论时要微笑着环顾四周

  这一课时的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帮助。我希望这些问题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能尽量避免,将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一一改正,希望我以后的教学能更加完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每次学生最发愁的就是写作文,一上作文课就个个愁眉苦脸,无从下手。特别是对于三年级学生,作文是刚入门的阶段,无论是语言表达上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次的研修的机会,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习作教学的策略。我认真设计了这一堂习作课,并进行了反思。

  一、视频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在上课伊开始,我播放高科技的一段视频,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这个视频的播放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的惊叹,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视频中的哪些新鲜事物时,学生也了解到了未来的食物与现在的食物有很大的不同。

  二、说的效果

  当要求学生们说说自己要写的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的事物的特点,功能说出来。但也有同学完成得不够好。原因可能是对于未来的概念还模糊。

  三、范文的引路引领学生易于动笔。

  在教学中,我故意用红色笔描红了神奇的笔和未来房子“特性”;蓝色笔描了“未来的的笔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这让学生再次明白了习作的方法以及路径。

  四、通过修改,再次点拨本次习作的重点。

  我让学生大约运用了205分钟的时间进行习作,没有一位学生能写完。这一节课我主要是让该了解未来事物的“特性”和“便利”两点进行交流与修改。目的就是帮助习作上尚有困难的学生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也让同学们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这堂课虽然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但还是有不少的遗憾,还有学生没有明白未来的事物为何物。我可以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上,让学生先默读,再指名读,然后再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这样学生更能加深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相信不断地探索,交流我们的习作教学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捉蝴蝶》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讲了弟弟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捉蝴蝶的事。下面我将从字词教学、句意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三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情况。

  1、关于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较多,为了帮助理解掌握生字词,我将词语分为两类来讲解。一类是名词,如“蝴蝶、蔷薇、姥姥、乡间”等词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并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一类是动词,如“甩开、瞪、捏、移、挣扎”等词语,我主要是通过动作演示、观看相关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在分类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在指导学生读句子,感悟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样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较好。

  2、关于句意理解。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句子学习,我主要是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句子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句子意思,再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再现演示来深化理解。本课中的长句特别多,我就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再给学生讲清长句中几个小句的意思,如“只见弟弟瞪着眼,猫着腰,慢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先分别通过演示“弟弟瞪着眼”、“弟弟猫着腰”、“弟弟慢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的动作,理解这些句子之后,再通过连贯地演示整个长句的动作,确切理解长句的意思。

  3、关于课文内容理解。对于本课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主要有两大重难点:一是读懂课文内容,二是懂得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先指导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分出哪几句话是写同一个意思的,从而指导学生在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学习按情节分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讲了什么,从而完整地理解全文内容。为了让学生弄懂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我先指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通过关键词的板书理出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语序,再让学生将打乱语序的句子重新排序,明确课文先讲我和弟弟到姥姥家去玩,再讲水塘一带蝴蝶真多真可爱,最后讲弟弟捉蝴蝶,体会句子之间的次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与前几篇课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冰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有过着怎样的童年生活,体会童年的大舞台对冰心一生的重要影响,并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既注意观察,又用心思考。

  针对于教学重点,我教学本课时主要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所谓的“大舞台”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边、炮台、营房等,而正是这些经历让冰心有了以后书写的素材,为她能成为作家提供了不可剥夺的经历。经过引导,我班的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为了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我还在教学完第一课时后,进行了拓展:你的舞台有哪些,你准备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台?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才是让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而学生们也愿意将自己的舞台给他带来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教学本课,给了我深深地启示,那就是多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教学,会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柔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别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详细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非凡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伸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舒适、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优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安闲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经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我上了《鸟语》这一课,我体会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读到点、悟到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进入鸟类王国,感受鸟儿无拘无束的谈话,学生在交流中成了鸟儿们中的一员,引起他们与鸟儿的共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在心灵萌动,语言的倾吐完全是“有感而发”。

  听鸟鸣,学生平时在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过,如果此时我一味要求学生想象鸟的叫声,学生也许因无法想象而进入思维的低谷。此时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个活生生的场面,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醒,由鸟声到鸟语找到了知识的新的生长点。在情景中联系文本的语境想象鸟语,我想这一次是学生有意识地听,是听得最认真的一次。它把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鸟语》一课还关注了文本意蕴的人文素材。较强地体现在想象说话训练中,那是阅读对话的延伸,是一种处于更高层次和更广阔视野中更自由的对话,体现了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等能力整体协调的发展。在想象说话训练中有机结合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来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语言文字品味中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抓住文本内容重点词句来让学生体会、感悟人文内涵。从“勤劳刻苦”、“预报喜讯”、“声声催促”、“倍感亲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透过蕴涵在文字里的丰富内涵,去触摸作者朴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鸟结为“知音”、爱鸟、护鸟,巧妙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感化、吸收,直至内化,最后指导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自然之道》。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使同学们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如,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紧张”、“焦急”,师提问:此刻“我们”为什么会紧张、会焦急呢?

  对“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朝鸫突然飞来,他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回沙滩去”一句,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感知:“我们”之所以紧张和焦急,是因为我们为幼龟的安危担忧,说明“我们”有保护动物的善心等等。

  联系对比理解感悟。如,眼前发生的惨剧让大家感到很“震惊”。是怎样的惨剧呢?为什么作者不用“吃惊”而用“震惊”呢?教师适时让学生认真看课文插图,追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换位思考理解感悟。如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时,可以采取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不足之处。一是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二是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本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习作、展示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驰骋想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来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重点难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