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分类与统计”
一般说来,分类是为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类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体。进行统计则是要根据数量上的结果做出决策,指导行动。总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为统计而统计。
教材中这几个案例我觉得目的不明确:
1、统计“换了几颗牙”作为主题引入,很有新意。但是统计出来做什么用呢?换得早好?快好?目的性不够明确;
2、让学生统计穿的鞋子的尺码,学生了解也没有用处。这只有班级为每人订购一双鞋子时才需要。卖鞋的老板可能也需要;
3、有些情景设计的目标不妥当。例如设计学校借书的种类,结果是喜欢“漫画”的多,喜欢“文学”的最少,于是建议图书馆多卖一些“漫画书”。这就不大妥当。不喜欢文学书,恐怕需要多作介绍宣传,而不一定是少买。
二、关于分类的判断
一堆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即分类的判断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渐进,先是一个判断,然后是两个判断,逐步培养。
一堆几何图形,可以按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就用3个判断分类。对一年级学生问:“你还可以怎样分?”问题太宽泛了.
分类不是单独的知识点,把分类当知识点展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类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情景决策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分类的难度会增加。
分类的种类可以很多,而许多分类是没有价值的。例如,在一堆几何图形中,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红三角形”,一类是“非红三角形”,我们需要这样的分类?再如,一批东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只冰淇淋。然后,我分类,一类是冷的,一类是不冷的,这样分类有意思吗?虽然分得并不错。
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类贵在分得“好”,即有价值,能够帮助决策。有需要才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见对象就要分类,无目的地分一通,只会把事情搞乱。无目的地追求各种分类,是误导。
三、关于收集数据
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
四、关于“可能性”认识
现在的中低年级教材,不断地重复“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断,往往是原地踏步。
学习“分数”之后,对古典概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认识和计算。此时概率才能定量分析,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般可能性的认识,不教也会。华东师范法学数学系李俊调查: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课程里没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内容的国家相比,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大体相同。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授《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有选择的使用教材,分析好学生的现状,从而更好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听了陈传荣老师的“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统计与概率意识”的精彩讲座和经过几天的网络研究学习,让我对新课程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课标》也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统计与概率”和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新时代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一、如何理解统计观念:
以前我就认为:统计不就是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吗?这些事情计算器、计算机就能做得很好,还有必要从小就开始学习吗?确实,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等内容不应再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事实上它们也远非统计学习的核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一提到“观念”,就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培养出来的感觉,于是也有些人将“统计观念”标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无论用什么词汇,它反映的都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所推测到的可能结果,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等等。
二、统计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统计”的解释有两条:
(1)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
(2)总结地计算。不难看出,第一种解释把“统计”描述成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活动,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计算,以及最后通过数据进行分析等等。这种解释为我们进行简单统计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统计知识的教学拆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要注重统计的过程性知识,即谈到统计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统计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合适的统计图、统计量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统计,为什么要统计等知识。因此,可以这样说,统计是一个过程。
第二种解释让我们看到“统计”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信息社会中,数据无疑是重要的信息之一,如何面对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这就需要用到统计的方法。例如,我们在学《我们的姓》时,我要学生统计一下全班有几种姓,各有几人时,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了一次小统计,先写出人名,然后进行统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统计”的描述是这样的“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人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句话也突出了统计的过程中它的价值。
三、统计观念的体现:
1、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无事出去溜弯时,就会看见许多车人你身边走过,问你这条街哪种车经过的多时,你不能因刚才看到的就下结论,而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收集一定的数据同时进行整理分析,这样才能判断出哪种车经过的多。
2、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还以“经过哪种车”为例,学生不仅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数据,而且还要讨论需要收集哪些数据,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收集,还要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使之清晰,这样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
四、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总目标指出: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本学段学生关注事物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所以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应侧重于初步的感受和体会,避免处理成单纯计算而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学段的学生很难理解统计的全过程,为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统计活动,比如:“我们班要举行特长培训,应设几个组,每个组有几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就会想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接触越来越多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不会出现只重教知识而忽略体验的情况了。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判断统计图表能否表达原始问题。如通过统计图能否判断出有几个特长班,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多,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少。
第二、判断统计图表是否还能显示出其他的信息。主要引导学生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描述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有多少人?”②比较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人数比参加书法班的人数少几人?”
第三、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推断,引导学生交流读图表的心得。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学习应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的作用,既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来解决一些问题,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统计数据,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统计与概率”可以说是数学新课程中最让小学教师感到“头疼”的内容了。这个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领域既难教又难学,尤其是让许多成人都感到抽象难解的“概率”,也首次成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它能否真的变成我们所期待的“儿童数学”?
这里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有没有必要让儿童学习它?二、儿童有没有能力学习,或者说,统计与概率能否变成“儿童数学”的形态?三、教师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的“儿童数学”,假如前述两点成立的话?如何让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
下文就通过个案研究带给我们关乎上述问题的诸多思考。或许,真正的答案还隐藏在更加深入、普遍和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还孕伏在更成熟的思辨和讨论之中,但这并不削减一项真实调查的价值。当我们直面现状从而激起对这些永恒问题的思考时,这些思考也就有了当下的意义。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与建议
在小学数学中,新增加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展开,教师又具备多少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相关教材、培训等如何完善,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以四年级一项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为例作了课堂观察和研究分析,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内容如下:
例1:足球比赛前,裁判员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开球的一方,这样做公平吗?
例2:口袋里有四个号球,上面分别标有1,2,3,4。甲、乙两人各摸一次。甲先摸,摸出一个号球,记下号数,放回口袋中,乙再摸。谁摸出的数大谁胜。游戏公平吗?
课堂活动:小明、小丽被同学们推选为组长,得票数相同,谁担任组长呢?班长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写有“正”字。由小明从中任取一个纸团,抽出“正”字的纸团就担任正组长。这个办法公平吗?
分析该设计的意图可能是:因为已经学习了用分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例1的目的是通过计算双方获得开球权的.可能性都是1/2,从而知道游戏公平的意思是“获胜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例2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游戏的公平性。“课堂活动”是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不公平性。
该内容由某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一所小学的两位教师分别执教。其中,李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13年,原始学历大专;张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4年,原始学历本科。两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该校都属于中等偏上。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笔录和录音,课后对老师和学生作了访谈,为了解这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我们又在大三学生中作了调查与测试。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课本都有统计或概率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六年级最后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虽然没有必要把每册的课本再重新拿出来复习一遍,但是对于统计的几个类型,通过练习题再巩固一下即可。统计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总体掌握的不错。主要是三种统计图的的区别与联系,有时会考个判断题或选择题。其次就是一般会考一个大题,主要的统计图的绘制,还有根据题目信息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是强调一些区别和联系,以及一些常出错的地方,以及经常忘记的小细节,比如条形统计图主要是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主要是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也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主要是看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不能看出数量的具体多少,只能通过计算得出。
而一些小细节也要特别注意,比如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每个直条的宽度要注意一样,还有在每个直条上面要标上具体的数量。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折点处也要标上数字,还有不要和原点相连。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时候,要标上具体表示上面和对应的百分数。
总之,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再及时的进行讲解和纠正。
结合历年的考题和在教学中的经验,学生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4种:
(一)很容易就完成(难度不大)
此类题目出现在填空题里,如求简单事件概率,求平均数、众数,一般所有考生都能完成
(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这类题目主要是对概率与统计中的一些概念和定义不熟练,模糊和混淆,如求中位数,没有注意要重排数据;条形统计图中没有注意条形长与宽的单位大小等等,突出体现基本功不扎实。
(三)易掌握难做
这类题目体现在对数据的整理,教师只需讲一遍,学生就能掌握,但做起来很费力。主要是在画统计图上,从小学学生就会做了,但要完整、美观地画出来,很多同学还是捉襟见肘,体现基本运算不熟练的实际问题,也是现在学生的一个弱点。
(四)难掌握难做
此类题目体现的是长效记忆和瞬时记忆的问题。概率与统计中,有些题目并不是单纯的概率与统计题,里面还涉及到其他数学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老师讲解过后马上就进行练习,学生能完成,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模棱两可,无从下手,要达到长效记忆,只有多做多练,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才能突破这类题目。
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结合历年试题不难发现,考题经历着从最基本的双基考查迈向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层面,统计与概率的灵活应用在试题有所体现,所以绝不能再把统计与概率当简单题对待,做好本领域的复习尤为重要,我觉得在复习中应当抓基础、重巩固、寻技巧,争取让学生克服这些经常性可能存在的问题。
今天县教研室来我校进行教学视导,我上了一节初三《统计与概率》试卷讲评课,虽然这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一堂课下来,本人觉得我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重点题目在黑板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巩固练习没能很好地处理。课堂小结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没能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提炼,没能站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通过教研室刘老师的点评,本在今后的试卷讲评课中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上让学生们解决重点出错的问题上。
2.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提升,站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3.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中的有效方法,寻找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求可能性。活动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活动一,学生对可能性的求法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但是在质数合数的区分上,还是有同学掌握得不够好。活动二,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小正方体,所以只好应用了一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是5——9的结果出现的频率比和是2、3、11、12的结果的频率要大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探讨出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用列表法来表示结果的,有用算式来表示结果的,有用列举法来表示结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种结论: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孩子们的眉头舒展了,我笑了。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留下不同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教材选择了两个事例,一是某旅游景点2008年“十一”长假期间的游客情况,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二是某城市1999年——2007年的人口数量统计结果,要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5年后该城市的人口数量。
本节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教学效果也不错。在完成书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把三种统计图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从而会有选择地应用。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继续,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将巩固,加深学生已形成的对数裾分析方法的理解,扩展学生已经获得的对不确定性和概率的经验。使学生通过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认识统计方法对制定决策的作用。
通过实验,理论分析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体会运用概率思考问题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概率统计,重要的不只是具体的知识,规律,法则,更是过程,思想和观念的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概率统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提供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实的参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主动的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制定决策,为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寻求论据,与他人进行讨论与交流,这些都将使他们终身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