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纲要求,我把《囚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回肠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为了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部分;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部分。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的革命历史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囚歌》一诗是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无理扣押在监狱里写的一首小诗。这首诗语言精练,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整节课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导他们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然后采用学生接读,教师范读,男女分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这一方法效果特别好,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有感情地读诗并在此基础上能熟读成诵,有感情地背诵小诗。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与思考,字字重千斤,句句有分量。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革命先烈产生崇敬之情,接着提出质疑,让小组讨论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因此,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悲壮,慷慨。整个课堂学生意味深长,情绪高涨,把自己当成叶挺,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没有完美的课堂。”这节课还有一些遗憾,课堂评价语言单一,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语速较快,影响学生的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较多,以后要在课堂有扶有放,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反思自己,总结经验,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