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学反思
对照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直接使用教材例题,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计算,学生接触的信息是静止的,是缺乏活力的。因此,学生对例题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感兴趣,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是被动的。而第二次教学中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体形象的素材,引导学生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一次教学中,教学内容都是由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生经历不到对比的过程,对比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机械的操作,教师注重的只是学生的计算结果,缺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考虑。而在第二次教学中,学生主动经历了对比的过程,整个活动都是师生、生生合作,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的是怎样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体现以下三点。
1、数学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理解和感受数学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物(奖状),借助“做镜框”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比、辨析中理解周长与面积的不同,从而建立概念。如:课本、桌子、黑板、窗户等。让学生指指周长、摸摸面,亲身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使他们感到:哦!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生活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正反辩论
在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我先出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当小辩论家,引起学生的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辩论意识。
(2)体验对比
在教学面积和轴承的对比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和面积的不同,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总结概括能力。
(3)实践运用
在深化理解面积和周长的过程中,以实践探究为重心,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道实践题目:
(1)当小小辩论家,判断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
(2)做小小规划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越小它的面积越大。
(3)做小小设计师。三道题目都是通过操作实践,共同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的能力。
3、突出了以对比为主线的思维方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在对比中梳理知识,加强对周长、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拓展深化知识。
另外,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自主地发现规律,由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然而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两节课能实现的,当遇到学生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时,就显得无所适从了。因而造成本节课在规定的时间内(40分钟)未能全部完成教学任务,拖堂了几分钟。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新课程,新概念,新课堂,要求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