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意识。我教授第一课时,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与上课的充分发挥,我认为,有成功之处,更有不足之处。
“自以为是”之处:
1、本文课题比较有趣,所以我从课题入手,先“书”字,提出问题:谁见过书的?学生大笑:书谁没见过?紧接着提出疑问:“谁见过这种书?”同时板书“石头”二字,学生们纷纷迷惑摇头,我问:“你看到这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顿时被吸引上来了,有了仔细读课文的欲望,这时候让他们带头问题去读书,效果很好。
2、初读课文,我先让学生读,我仔细地听,学生读到错误的地方,立刻停下,正音,让其再读,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忙纠正后再让他读,正确了,大大表扬他一下,后引导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做,比在学生读之前先把要注意的地方拎出来练习效果更好,每个学生都明确地知道了哪里难读,应该怎么读,与上下文怎么衔接更好。不会出现单独这个词会读,放在句子里就“舌头打结”的情况。另一方面,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指导下终于成功,获得了一种胜利的体验,有了成就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3、学习分段时,因为这篇课文自然段多,全是对话,对小孩子来说比较难分。所以在分段时出现了多种意见,我把它们一一列在黑板上,总结出问题所在的几自然段逐个解决。我先让孩子把这一自然段读一遍,再让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然后根据他的理由,让其他同学或我自己找出破绽,提出问题,最后我来总结。这样,一段一段地先读后说再讨论,费了不少时间,但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学生学到了理清课文层次的方法,更体会到了辩论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刚开始,学习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我准备放到第二课时再解决,但经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点拨,我明白了应该把一些与弄清课文大致层次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就解决。让孩子“自问自答”,体会研究的乐趣和通过努力而成功的喜悦。正如那位教师所说:分段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帮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吗?所以这样做可以代替“根据课文分段”,把这略显死板的教学步骤溶于每一个小问题里,学生不用专门去分段,就自然地明白了课文的层次。
2、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不够充分,形式较单一,我常用的都是很好,不错,可以。回答得不是太出色的就用手势表示请坐。经老师指点,我知道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对表现平平的学生,先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再提出改进意见,比如,“你读书声音很响亮啊哦!如果再带点感情就更美了!”对回答得好的,要充分说出他的优点,有必要的请他再答一遍,为其他学生对立学习榜样。对答错的,要耐心纠正,等他终于答对了,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比如“看!你能做到的嘛!”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方法等都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