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秦风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1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设计活动——了解学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例如设计的猜粉笔、猜同学、听口令站队等。首先让学生猜测粉笔“可能”在老师的哪只手中,让学生发现这样推理的“不确定性”;再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粉笔不在左手中”,让学生准确的推理出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中。使学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据一定的信息来进行分析,才能推测出正确的结果。其次让学生猜同学,在一次次不确定的猜测中我不断地补充条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系统整理,不断缩小范围得出确定的结论。最后为了降低教材练一练第1题的难度我设计了让学生听口令站队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些活动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阅读分析到利用表格,学习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理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在这节课中,我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我着重让学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在确定一项的同时,就否定了其他的几项”,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然后,以学校三名教师分别辅导三项活动为例,进行巩固新知。每个环节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再来品味成功的喜悦。学生有所体验,就能构建有自己意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诱人的灵性,透射出的是体验的魅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2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 “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 )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 “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 4:20~5:00、 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3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的起始课,更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成功之处:

  1、坚持做到寓教于“趣”。

  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的创设了46周年校庆的情境,课件中用气球、彩旗布置美化校园,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口算和估算,从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来学习,学玩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在复习中还是在练习中,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结合问题的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收获。

  3、有效互动,增强反馈。

  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适当点拨,师生提问与回答,及时反馈学习进展情况,掌控教学进度。

  4、练习有针对性,精讲多练。

  教学中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口算、估算、判断等形式全面进行练习,夯实基础,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口算、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也感觉在培养学生多思多练,多动口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在这部分加强思考,力求以后教学更上水平。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4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在教授吨的认识后,觉得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节课如果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会让学生大有收获。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应该使用课件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5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 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 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 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