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反思三篇

王明刚

  《回声》教学反思一

  《回声》是二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第八单元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科学,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但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妈妈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回声,我采用多种听读的方式,如老师读,学生听,一名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听,听后学生评价。学生分角色听读,师生分角色听读等,让学生在多次听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在解决回声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只是利用板画展示青蛙妈妈的做法,学生在观看了板画之后,好像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在交流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他的答案。

  总之,这节课下来,我想了很多,要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要有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也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学生的倾听能力才会很快的提高。

  《回声》教学反思二

  《回声》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回声》教学反思。第八单元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科学,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回声比较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教学反思《《回声》教学反思》。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水波的变化,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妈妈的那一段话,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接着让学生与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然后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突破难点。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带动作读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感受小青蛙的不同语气,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回声》教学反思三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的课文。

  没有二年级的教学经验,跟随师父学习是四年级的教学方法。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学段教学方法还是有的,不仅有,而且还是不同的。只能边教学,边学习,边摸索,希望能够更快的成长起来,不至于让自己有时候上完课都气馁。

  说实话,二年级的教学,主要是怕生字的教学。以前教科学时,都是从三年级开始,写字时很少会注意到笔顺笔画,撇,捺,横,竖,都是很随意,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不仅要在意,还要特别在意。没有听过二年级的课堂教学,网络上的视屏基本上都是公开课的教学。说实话,其实每句都是实话。真心不喜欢这种所谓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第二课时,磨的都已经有点模式化了,除非一些大家的课,课堂生成较多,其余都时按部就班的解读。又扯远了。

  临时决定先上这篇课文。本课的生字比较少。我首先让学生把课文下面带拼音的六个生字拼读三遍,带到课文中再读两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前一段时间,我是让学生预习时,把带拼音的生字的拼音标注到课文里再读,后来发现有的小朋友根本就是把拼音直接抄写到课文的生字上面,根本就没有拼读,导致指名读书时发现该错的还是错误的。现在要求课堂上拼读后再读课文,检查效果并没有发现明显提高,也许是时间太短暂。从生字注音上来看,班级小朋友的拼音基础不是很扎实,b和d,p和q,到现在是分不清楚。希望这个方法能够让孩子们的拼音有所提高。

  让孩子听我范读课文。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一,学生刚才自己已经拼读过生字,且读过课文,可能还有不太有把握读准确的生字,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生字的正确读法。二,学习朗读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唱读,或是拖长声音读,或是丢字,加字,别字,错字等等问题。因此,在平时的预习中,我回要求学生一篇课文至少阅读三遍,一遍是通读,把生字生词,长句子解决掉;第二遍,是能够把句子读通顺流畅;第三遍,能够读出感情。把逗号,句号的停顿读出来,把问好,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教学时,我是允许他们加入动作的,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非常喜欢能够起来朗读的。这样他们也就有了评价别人朗读的标准了。谁的声音很响亮,谁读的有些磕磕绊绊,谁读的很有感情……

  再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这次阅读会明显的感觉到比前面自己的朗读要上升一个层次。生字词解决了,句子通顺了,感情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自然容易起来。由于二年级的`阅读理解问题基本上都是在文本中能够找到答案,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时,很注重学生的阅读及对应的回答问题方式,所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尽量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即使找不到原文的,也是可以用文本中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就为学生的阅读语感和口语表达做了铺垫。

  再次阅读是默读,带着问题默读。从每个自然段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孩子们在阅读时,就不得不认真阅读,并且要思考了。阅读完毕,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解答不来的,我再做解释。我也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提不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课文的阅读不是读一遍课文就可以的。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的阅读。

  综合学生的问题,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从这篇课文里,你能够看出小青蛙是个怎样的孩子?青蛙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呢?”孩子们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的说开来,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是高兴的叫起来;听到妈妈的解释,高兴的一蹦老高;又游回桥洞,和回声进行对话时是非常欢快的。可以看出小青蛙是个非常乐观的孩子。可是小青蛙的乐观是从哪里学习来的,还是天生的呢?孩子们自然就想到了课文中的青蛙妈妈的形象,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了。

  最后再阅读,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对小青蛙和妈妈的语气的理解,再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好奇和青蛙妈妈亲切的语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青蛙妈妈讲解回声的形成,我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来完成。

  教学参考书的目标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形成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去却渗透了爱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许有悖于教学的课时目标,却也能达成总的目标。

  也许,我理解的并不正确。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