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翻越远方的大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第一人称口吻真实记录了刘翔从“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世界“跨栏王”的经过,这样的经过就是从起飞到超越梦想的过程,蕴含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超越梦想的可能”的道理。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总体感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我校提出的“一线四步”模式展开教学。紧紧围绕刘翔的“努力——进步——成功”为线索设计环节。通过关键词“遥不可及”、“站在山脚下”、“翻越了大山”,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刘翔成功的两个要素:顽强拼搏与不断累积的自信。
二、反思各个环节
1、自读积累环节。
课前我让学生积累了有关“志向与坚持”的成语和名言,教学伊始先让学生汇报积累的情况,教师再提供自己搜集的成语和名言,让学生再记忆。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成语和名言运用到学习中。当刘翔摔倒时用名言鼓励他,当刘翔成功后用成语赞扬他,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同时领悟成功离不开自信与坚持。
2、导读达标环节
“一线四步”模式强调以读为主线。课堂上,我采用指名读、默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翔成功的原因。从而使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得到突破。
3、读写训练环节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课堂上,我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读写训练题——刘翔能超过约翰逊,这与他坚持不懈的训练分不开,可是课文中没有对如何训练做介绍。因此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刘翔是怎样艰苦训练的,使学生把想象与表达结合起来。通过反馈,学生都乐于表达,有几位学生还能用上比喻修辞手法,把语句表达的十分生动。有的说:“狂风暴雨中,刘翔像一只搏击风雨的海燕。”有的说:“烈日炎炎下,刘翔像沙漠中的一株仙人掌。”
有的说:“寒冬腊月里,刘翔像傲立风雪的寒梅。”……在表达中,反映出学生对刘翔不畏艰难、坚持训练的品质已经感悟到了。
4、阅读推介环节
课文讲述刘翔如何一步步获得成功,这与他认定目标、永不放弃、自信坚持分不开。像这样的人物、这方面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前读过一篇短文——《登山人》,短文就属于这种类型。好不容易在电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把它定为课内阅读再合适不过了。课堂上,学生读了短文,了解了三个登山人不同的做法、想法,明白了要向第三个登山人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中再次受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品质的教育。
三、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刘翔成功的第二个要素——不断累积的自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大山,让学生根据刘翔梦想一步步的实现,完善板书,标示出不同时间里刘翔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直至翻越大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刘翔精神的感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表述,学生表达的词语都不错: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敢于超越……
四、教学准备
课前我下载了刘翔战胜阿兰.约翰逊的比赛视频,在教学最后一部分“翻越大山”时相机播放,有利于学生体会刘翔成功的不易与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而《超越梦想》伴奏乐曲的穿插,烘托了课堂气氛,再一次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师生配乐朗读,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学生,教师也不再是教师,全都成为了观众,体验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本课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在引导学生想象刘翔怎样艰苦训练前,如果播放有关刘翔训练的视频,让学生耳濡目染。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内容可表达了。
这篇课文是讲刘翔超越约翰逊的故事,相对简单易懂,备课时我意识到从题目入手,抓住两个问题:一、远方的大山暗指什么(约翰逊)?二、刘翔如何翻越大山,超约翰逊的?主要围绕第二个问题展开课文讲解。但在备课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理清线索,以至于在讲课过程中分解课文,打乱了线索,导致整个课堂看起来很混乱。再个就是语言生硬没有吸引力,基本功不扎实,例如黑板字不规范、板书不整齐。
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我围绕刘翔如何超越对手这个问题开展,分别从四点讲解:第一,2001年二人初次见面场景,其中抓住词语“风驰电掣”,让学生体会约翰逊的速度很快。第二,2002年二人第一次比赛场景,这次比赛主要让学生体会刘翔的心情,抓住文章中描写刘翔心情的词语“遗憾”。第三,2003年二人继续比赛,感悟句子“但我跟他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屡拿第二,而约翰逊总是第一!”发现刘翔是在不断进步的。第三,2004年5月8日刘翔夺冠,从“13秒06”“打破记录”刘翔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冠军。这四点联系密切,但是我的过渡句几乎没有,语气也很生硬,没有把学生带进最后的激动氛围里。通过刘翔这么多年的努力与坚持,终于超越对手,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很好的启发学生认识到前进的路上,是充满艰辛的,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汗水和努力。
在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我让学生来了一个情景表演,但是不太成功,一是没有好好的读课文,二是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文,所以对刘翔、约翰逊、观众的心理把我都不到位。说到读课文,还有一点就是,整堂课我没有然学生好好的读过,而且有那么几次读的方式也很单一。纵观整个课堂,我讲的太多,学生主动学的太少,于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有专门抽出时间向同学们总结了“刘翔是怎么超越约翰逊的”,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这四个时间段内容,并且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体会刘翔不懈坚持、挑战自我,努拼搏的精神。
课文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我提炼的结果是:勇于挑战、执着追求、不断超越。“勇于挑战”是前提,而且是跟高手挑战,其实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执着追求”是关键,有了目标还必须要由付出,在前进途中一定少不了艰辛与困难,只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可以不断向目标迈进;“不断超越”也很重要,如果翻阅一座大山就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将如逆水行舟,阿兰?约翰逊只是刘翔运动生涯中要翻越的无数“大山”中的一座,只有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超越自我,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我想,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但我备课时提醒自己,这是语文课。于是,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关注信息提炼。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
3.关注读中感悟。
4.关注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调等。
但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大都读得不理想,其中还有几个同学读得太生疏,总是出现错别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读错了就是不认识,还有的把句子也读破了,根本不要说是读正确流利了。从这点来看,不让学生预习是不行的,预习不充分也是不行的。何况这册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看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培养成好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翻越远方大山》写的是众所周知的体育健儿刘翔。这是这学期安排的一篇新课文。即使是自己上过的课文,每一次上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面对新的教材,教学时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似乎跳出了束缚,可以自由驾驭······总之,就一篇课文,毫无顾忌的自由了一把。
因为有学生的预习做铺垫,我在检查预习的时候,把学生认为比较难的字词过了一遍,对学困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开课时,我单刀直入问孩子们:“知道刘翔吗?”鬼精灵邹家阳立刻回答:“刘翔是亚洲飞人。”“刘翔是跨栏运动员。”“刘翔就是翻越大山的主人。”在孩子们林林总总的回答中,我接着说“刘翔就是翻越大山的主人。”边说边板书课题,之后让孩子们读课题,觉得气势不够“你们这有气无力的样子能翻越那高高的山吗?”“不能!”“更精神些,行吗?再来一遍。”孩子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了课题。接着提示孩子们理解课题,从“大山”入手,登山啊,多累!“不,老师,你错了,那不是山是人!”“明明写的就是大山呀,又没有双引号,那不是名副其实的山吗?”符祥鹏慢条斯理地说:“老师啊,这是用比喻的方法写的课题。”“原来是这样,这大山是谁?”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阿兰·约翰逊!”“真聪明,那题目的意思是?”“超越美国的阿兰·约翰逊。”“谁超越?""就是前面讲翻越大山的主人刘翔啊!”有学生小声地说道。 “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吧,读书就一定有收获,别忘了,这一次读书你一定要读有所得才行,这才能显示你们的聪明哦!"
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有的大声朗读,读到“奢望、遥不可及”等词语的时候读得特别卖力;有的默读,不时动笔画画,“刘翔啊刘翔,你将来能和他跑得一样快吗?”“我隐隐感觉到,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有的索性毫无感情,边读边和旁边的同学议论着什么。当孩子们的声音渐渐平息,我觉得应该给孩子们理清思路然后再 感悟,只有这样不管他们说什么,怎么说都不会离开这一条线。“孩子们,这么多自然段,读着有些乱,你们觉得吗?”“不觉得,我找时间的词语就不会乱。”“我找的是刘翔运动的经历。”“我找的是刘翔与大山的关系。”“哇,你们怎么会这么想?真是聪明绝顶了!”就这样,孩子们从“刚刚、2001、2002、2003、2004”从“练跨栏、没能进入决赛、进入决赛、机会越来越多、打破记录。”从“不敢奢望亲眼看到、第一次碰面、肩并肩站在跑道、面对面过招、看到我的背影”这些描述的词语中理出了三条条贯穿全文的线。根据孩子们的描述,我在黑板上把三条齐头并进的线写到了黑板上。并在黑板的右侧,线的末端画上了一座高高的大山。
接下来的品读孩子们表现不俗,似乎他们知道这一次品读不能天马行空,都很自觉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进行。韦世杰第一个发言,他把一二自然段朗读了一遍,说:“我把奢望、有朝一日、遥不可及,读得特别好,老师你知道为什么吗?”我看看他,摇了摇头,转向孩子们问:“你们知道吗?”“是他预习的好,知道这三个词的意思咯。”“是他觉得这三个词重要吧。”“怎么重要?”“那三个词说明刘翔觉得自己现在的情况,连见到约翰逊的'可能都没有,奢望就是过高的希望,遥不可及就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不是很简单吗?”郝静楠开口了“你说的对一半,虽然刘翔觉得刚刚训练的自己水平低,但是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开训就拿自己和约翰逊比,他敢和高手比,这是我佩服他的地方,因为我知道他后面打败了约翰逊,所以我才那么读的。”我说:“对,目标,做事有目标很重要,这样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学习也一样!"“我喜欢,刘翔啊刘翔,你将来能跑得和他一样快吗?,刘翔的态度有点变化了,没有用奢望、遥不可及而是暗暗问自己“能跑得和他一样快吗?暗暗,就说明他下决心要比了”接下来孩子们层层领悟体会刘翔获得成功的心情。当孩子们读到刘翔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了约翰逊时,情绪高昂了起来,好像是自己获得了冠军似的我顺势把他们激情导入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那一刻我才回过神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
课已经接近尾声,我引导孩子们结合板书的三条线小结:1.刘翔从开始训练就给自己找到目标,有了梦想。2.刘翔在一点点的进步。3.刘翔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达到了目标。孩子们,想对刘翔说什么?读完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这样学习,既学懂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教会了学生应该有一个立向,超越自己的目标。
将预习做到实处,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期望更多的同学将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将超越成为自己心中的指路明灯。
这篇课文是刘翔以自述的形式写的自己的亲身经历。主要写的是刘翔从一开始奢望超越约翰逊,到后来十多次输给对手,但是这几年中他一直不放弃,认定这个目标不断前进,最终翻越这座大山,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
刘翔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学生本身对他就有兴趣,这篇课文叙事性也强,对孩子本身就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文章的内涵,品读出刘翔身上的品质,我在教学时借助了图片、视频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一、图片的力量
图片对于孩子的感官刺激是直接的,图片不像文字那样,需要去读去理解之后才能知道含义,图片的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多次使用到图片。例如在第二课时中,我提问:远方的大山指的是什么?学生们都能迅速从文章中找到是约翰逊;此时我再提问:把约翰逊比作大山,说明了什么?我出示了一张刘翔跪在跑道上的图片,又在这张图片上方出示一张约翰逊夺冠的图片,两张图片一叠加,刘翔身上的大山,就能很明确地展示出来了。怎样体现“远方”和“遥不可及”呢?我慢慢讲这两张图片拉开,孩子们一下子就大叫出来“遥不可及”。利用图片和动画,既解决了问题,还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比口头的解释要生动许多呢。
二、语言训练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语言训练环节,首先我给学生看了刘翔在2003年与约翰逊的一次比赛视频,要求学生注意下方的秒数,告诉学生:刘翔在跑道上一秒钟的提高,背后就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三年的时间,刘翔的进步是神速的,那么请你想一想,刘翔都进行了哪些努力?在这样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上,我这次学习了张老师教我的方法,选取了一些图片,一张是刘翔脚受伤的图片,一张是刘翔一个人在跑道上跑步的图片,一张是刘翔静坐在跑道上看着天空的图片,要求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展开想象说一说。这一次的效果要比上一次《美丽的南沙群岛》那课的效果要好点,虽然说出来的话并不是十分优美,但是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刘翔生病的时候,依旧是坚持不懈,心里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好起来,再次站上跑道呢?”“刘翔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依旧站在跑道上训练”......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拓展方面存在着一些小疑问,其实这篇课文是适合课后拓展阅读的,因为刘翔身上的精神,很多运动员、作家等身上都具有,我在这节课的最后是要求学生去寻找一些你所崇拜的人,简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但是课后一想又这样的一个拓展又似乎不是很恰当,此外,这样的课外拓展如果没有一个形式的展示,很容易是空话,学生认为可做可不做,若是课外拓展延伸,那我应该怎样去做呢?何种形式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