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是书本的简单复制者,而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书本的升华再造者,活人教活书。
《蚕的生长变化》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认识到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蜕皮后蚕会长大。继而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有部分学生都露出厌恶的神情,确实我很是理解他们。在没有接触到《科学》教学之前,对于像蚕这样的肉虫系列,我也是很反感的。看着那些白白的,小小的虫子在桑叶上扭动着它们的身躯,我就有种莫名的厌恶。想以想它们在我手上爬行,我都会打冷颤。直到担任科学教学工作后,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也是壮着胆子硬着头皮动手捉了几次蚕,才逐渐克服了恐惧心理。
我理解他们,但是我又必须让他们也克服这样的恐惧心理,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课后单独留下一些同学,带着他们一起养蚕,并且鼓励他们亲自动手给蚕宝宝换桑叶,打扫蚕舍得卫生,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很快不怕蚕了,我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