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王明刚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1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赞美了“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

  《塞下曲》这首诗孩子们早在上学期就熟读成诵了,也能大体了解诗意,所以教学的重点定位是“体会诗境,领悟诗意”。本文的中心词是“神勇无比”,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到“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这一中心句,再请学生围绕“神勇无比”,用浪线画出能表现出李广的“神勇无比”的句子,引入“文”的学习。学生找出“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动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表演射虎的一系列动作:拈、搭、运、拉。指名同学边做动作边读,通过自身动情的表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同时也懂得文章在写作时动词运用的准确性,习得写作方法。

  在对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有了理解之后,请学生再好好地读一读《塞下曲》这首诗,对照课文,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商讨,古诗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2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赞美了“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传漾

  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光将军,通过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对“飞将军”李广作简单介绍,初步形成李将军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将军形象。再将古诗与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让学生掌握文包诗的特殊写作体裁和古诗所蕴涵在文章中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李广将军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在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感悟,如:在学习、理解李广射虎的动作“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时,可采用学生动作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表演一下子就体会了李广动作的熟练,从而掌握了重点。学生朗读拖拉,应相机教会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3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我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全篇的教学以“诗”为重点,以“神勇无比”为抓手,想象神勇无比的人是什么样的,李广是神勇无比的人吗?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最后,又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出李广的神勇无比。我最后又补充了王昌龄的《出塞》,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4

  "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相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简言之:短文是情境,诗是浓缩。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简单的梳理了一下课文,帮助孩子了解诗的意思。通过课堂巡视,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能初步地划出诗句的意思。书后提出要求,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地说出诗句的意思。首先要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之上再来练习讲故事。就把复述课文就当作讲故事,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给孩子们降低了难度。我先让学生读,自己练着读,读完了之后读给你的同桌听。之后我范读,让孩子们边听边想,你听出了什么?学生都会说,非常恐怖,让学生也来读读,有感情地朗读,越恐怖越好,此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几遍朗读过后,学生就对课文有了很深的印象,看着黑板进行讲故事,然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说说诗句的意思,所以就把说古诗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为了帮助孩子体会作者的写法,我还设计了小练笔,再出一则《塞下曲》出示意思,让学生,也模仿着课文来写一写!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5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有关“飞将军”的神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文包诗”的教学,自己一直认为应是以诗为主,文诗对照,循文悟诗,相得益彰。

  这一设计,我个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时间调控不够适当。课堂中,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时间花费多了,导致文诗对照理解的时间少了。老师的语言似乎噜唆了一点。

  2、教学中,实践活动充分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尚要强化。当孩子处于愤悱之际,应充分给予读书时间,引导其深入思考,不必急于告诉。

  3、当孩子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准确时,教师应随机启发、引导,及时予于纠正,并捕捉这一生成点,使其成为课堂的亮点。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6

  在备课时,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感受文包诗体裁的特点,从中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文本语言与古诗相互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

  但文包诗的课文如何有效教学,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之前教《每逢佳节倍思亲》,我采取由诗及文,诗文对应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最后再回到诗。本篇课文由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飞将军”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全文由诗开始,诗是文头,文是诗身 。

  在教学开始,我让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文中的李广是个什么样人?”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人。接着,我抓住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时的主线,让生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词句,让生展开想象,并结合文中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说到哪就品哪。例如当生说到“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在此,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深深地”“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体会李广的力大无穷,并让生关注将士们的神情展开想象说话:当时将士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李广说些什么?并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将士们对李广的敬佩之情。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时,我的引导还不够,以致于学生的朗读也不到位。

  当课文学完,回到古诗《塞下曲》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意思,此时我发现学生对“平明”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本节课重文轻诗,先学文再学诗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文包诗的课文还是应该文诗对照着学。

  教学过程稍显混乱,没有清晰的主线。借鉴丁莲香老师的课堂开头“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人,读一个故事,学一首古诗” ,这样的学习的目的性似乎会更鲜明一些。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7

  苏教版第六册第8课《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文章通过描绘卢纶的《塞下曲》一诗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诗的后两句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课文对诗末句对应的描述是“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课文作者把“没在石棱中”解释为“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从表现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来说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如果要帮助学生理解原诗却不妥当。“石棱”的“棱”在新华字典上有两个解释:一是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接连的部分;二是物体表面上的条状突起:如瓦棱。诗中的“棱”字显然应取第一种解释,是石头的面与面的相交处,国画中有山石纹理一说,这里的石棱就相当于山石的纹理处。

  当堂教学时,我直觉地感到文中的解释不妥,因为一支靠人力射出的箭硬生生没入顽石中且使训练有素的将士也拔不出来,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描写,不是流传有绪的历史故事。当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书上说箭深深地扎进石头我觉得不妥,我们把它改成石缝吧(因为我怕学生不理解什么才是石头面与面的相交处),学生很支持我,就按我的改法把句子重读了一遍。

  课后,我再细细一想,才感到我的改法比原文还差,如果是“石缝”则必然有大有小,且李广即使射进很小的石缝也让人感到少了几分神力。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把课文的句子改为“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棱里”,然后老师再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让学生理解何谓“石棱”,它与“石缝”有何不同。这样既未改变诗句的原意,又让学生多积累了一个很有用的词--石棱,它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了石头某一部分的位置,简直找不出第二个同义词了。

  做语文老师的也许就要在这些小处着力,才能用智慧点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