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抛弃了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认为学习活动需要整个人(包括躯体、情绪和心智等方面)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心智的投入。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接受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做评判或训导;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教师不能单方面地施加压力或强制。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的事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材料的个人意义;维持着某种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可见,非指导性教学观倡导的课堂氛围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非指导性教学观,才可能开展较好的探究教学,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要理解学生,改革传统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天性和个性色彩的主体。因此,素质教育强调让学生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能力,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探究精神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生物教学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风:严谨、和谐、拼搏、创新。还要形成一种基本的学法:强化自学意识,养成浓厚兴趣,敢为他人之先,勇于知识创新,树立远大理想,磨炼意志品质。生物学教师也要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激励情境,着意培养能力;重视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生物课堂,实施合作教学。创造和谐、活跃、热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就是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是“互动”,那就不是“被动”;因此“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交流中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生物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演示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通过提示观察的具体要求(顺序、颜色、结构层次、排列、反应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宏观上面向全体,微观上因材施教;树立知识学习和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倡导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建立了民主的生物课堂,还要拓宽教学活动的时空观,建立教学过程的开放观。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物课程的设置已从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扩展到发展课、综合课、社会课;学习空间也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直至大自然;学习时间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直到一切可能接受社会、自然信息的时机。形成教学开放观的“教学规范”,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生物学教师必须开发、开放教学过程,根据生物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拓宽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渠道。
教师要拓宽教学的时空观,还要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生物学教学与学生活动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要加强生物课特点的分析,其主体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其实是非常丰富的。生物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习主体。只有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1.放慢速度,注重基础,顺利过渡。
高三新教材知识资料多,刚进入高三,知识突然增多,难度加大,学生会觉得不适应。学习的难度虽大,但是仍然注重考查基础知识,这时就应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帮忙学生慢慢过渡,逐渐适应高三的生物学习。
要认真理解生物学的各个概念、定律。看书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学生们对概念的要点一般都是清楚的,对概念还需要理解,要下工夫研究理解,不要搞题海。学生做题里面的错误一般都是概念的理解错误,或者理解错了,或者概念模糊,这样造成的错误是超多的,而且这些错误如果不去发现,不去真正的搞懂它,你会错很多次,而自己还不明白怎样错的,所以要弄清楚概念,要把概念搞清楚,错了一道题,要明白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是概念哪些地方理解的不到位,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思索的过程,才能有所提高。没有反复思考,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入不进去。不要匆匆忙忙做题,对于典型的题目,过去高考代表性的题目要很好的思考,看看应用哪个概念以及规律?怎样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概念搞清楚。高三复习阶段切忌脱离课本,利用超多的参考书和练习册。教科书是最精练和全面的,对它要读熟、吃透
2.以旧代新,建立知识体系。
高三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第三册书,但是高三的新教材知识是在高二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的一些深入的应用,从高考的最终任务出发,最好方法就是以旧代新,把高二两本教材的资料加进来,先复习,逐步深入,再引出高三教材的新知识,这样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应注意,此刻的学生,初中学习的生物知识所剩无几,高中课本对这些知识的涉及也很少,但是高考对知识的考查十分全面,复习时应有目的的把一些重要的初中知识整合到高中所学得知识中,帮忙学生全面的复习。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高三教材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比较多,资料相比较较抽象,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运用多媒体的过程,我针对教学的资料查阅了超多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修改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框图,表格,图片,录像等媒体方式,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时也节省了课堂写板书的时间。
4.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生物高考愈发注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也逐渐增多,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关心跟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学会将学到的生物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
5.加强对学生实验潜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潜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潜力。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务必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潜力。
(二)教训:
1.精简习题
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有的学生手里有超多的参考书,好的教学辅导书一本足够,练习册一本足够。高三的时间很紧,要做的题太多,把所有的高考题都做一遍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做题之前必须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题型或资料,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考试后有的学生就急于明白答案,把正确答案记在卷子相应的位置就完事大吉了。其实重要的是要知其然,发、更要知其所以然。此刻理综考试,强调考的是用知识,用的是潜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把知识活学活用,才能解好这个题。考完试后讲评很重要,要让学生分析自己做的题的对错在什么地方,把知识点深挖、吃透。不能简单的归于马虎或者粗心大意,根本的问题还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不够。在高考前,学生做过的试卷就是复习重点,尤其是以前做错的题,不就应羞于拿出来,实际是学生积累的一笔财富。
重点突出,全面复习,不能“押宝”。有人说做历年的高考题,能预测高考的出题方向。高考资料显然是主要考主干知识,但不可能避免个别偏题、怪题,涉及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复习要把握复习主干知识,但不能忽略小节。猜测或给学生猜测考哪部分资料是不可取的。高考年年考实验题,但是考的知识点,考的方式、角度是不同的复习务必全面。从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材料、处理、观察记录结果、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都要认真分析。
布置给学生的练习必须要精简,不能图多,否则学生做了很多题,任务重,却抓不住重点,效果反而不好。精选习题就需要老师去做很多题,并且细致的整理,归类。例如有针对性的找出不同的难度的题目适合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去练习,某一类型的题不图做得多,弄懂综合的一道题,一系列题目都能够掌握。
2.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培养分析潜力
教学中不能只顾自己讲解,一味的讲授式,使学生长期的只是被动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潜力。更多的就应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并且去交流讨论,找到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理解老师的讲解,同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讨论就可解决,老师不必题题讲解,耽误课堂时间。
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盲目地拿着答案来对,凡是跟“答案”一样的就算对,不一样就算错。实际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把题拿给学生之前,最好自己先认真做一下,多听听学生的“答案”,有无道理,是否恰当,有没有新意。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应多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是教师自己得到提高。
(三):推荐措施:
1.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高考中非选取题所占比重比较大,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答案偏差较大,但是并不明白如此答题的原因。做再多的题,仍然不会思考。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审题,针对这个问题,平时练习中,注重训练学生在题目中划出关键词,找出考察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思考,并写出分析后的答案,使学生找到答案唯一的原因。
2.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高考试题虽然难度大,对潜力要求高,但是考察的方向依然是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知识的积累,潜力是很难构成的,所以教学中仍然要注重落实基础知识。高三下学期我们要做超多的练习,讲评试卷的环节十分重要,我再讲题的时候,不是在讲某一道题为什么选A,更多的是,利用每一道题的4个选项,将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不厌其烦的带着大家重复,去复习,为的就是让学生对于反复去熟悉这些基本知识,熟悉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
3.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高三下学期,练习模拟题十分多,如果只是机械的做题,讲题,题目越做越多,错题越来越多,做过的再做也仍然出错,学生感觉收获并不大。这样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对做过的习题有目的的归纳总结,例如:针对考试说明,找出高考考察的知识点,把比较重要的几套题目分别进行整理。同一个知识点,能够考察的方法很多,能够正向推理,也能够逆向思考,放在一齐进行归纳总结,难点就更容易突破,学生印象也比较深刻,总结的资料也有利于后边的复习。
人体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这节课我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
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通过媒体结合显微演示,使微观生理过程变为宏观生理过程,学生再加以观察、思考,符合人的认识思维过程,这样比单纯的讲授生理过程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开展媒体组合实验教学,不仅学生学得透彻,而且教师教得得心应手,使我们的生物显微实验教学如虎添翼,达到了新的水平。实践证明,发挥媒体组合优势,能大大增强显微实验效果,从而使生物实验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作为一位生物老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以便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我们民族地区的学生,我们生活的环境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就更能让学生深有体会。也要求老师注重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就是一直。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多注意选择与学生生环境密切联系的课外知识。
我是一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对教材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知识的系统性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不能作为教学的绝对依赖。从上岗这段时间来看,我觉得我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系统地进行研究,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通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
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生物课堂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结论,他本身就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所以要求我们生物老师要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有时也可以画简笔画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上,应尽量灵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
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第二、调查评价可分两方面。
一是小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表的认真态度评分。
二是教师应给调查报告做出评价等级和评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总结归纳鱼类的基本特征;
2.了解其他水生生物的种类;
3.知道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
2.锻炼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习的兴趣;
2.了解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
2.其他水生动物的分类
3.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鱼类基本特征的理解及实际运用
2.其他水生动物的分类
四、教授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
已经完成了鱼类运动、呼吸等基本结构特征的学习
(二)教师课前准备
制作“鱼类辨析”游戏的图片
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
六、教学过程:
(一)鱼类特征的总结:
通过展示代表性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出现上下颌的分化;有脊柱……
(二)水生动物的分类
1.小组合作,进行鱼类的辨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发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动物的图画和文字介绍。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后对其是否属于鱼类进行辨析。是鱼说出依据,不是鱼的说明其与鱼类的异同点。
一定时间后由小组派代表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
海马:1.身体侧扁,全身无鳞躯干被骨板包围
2.有脊柱
3.终生生活在水中.能以直立状前进
4.用鳃呼吸
(鱼)
鲸:1整体形流线型,俗称鲸鱼
2.皮肤裸出,没有体毛
3.有脊柱
4.用肺呼吸
5.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
海龟: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
2.有脊柱
3.用肺呼吸
4.陆地繁殖,卵生
(爬行动物)
螃蟹:1整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
2.身体分节,具有分节的附肢
3.用鳃呼吸
(甲壳动物)
章鱼: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2.用鳃呼吸
(软体动物)
水母:1.身体呈辐射对称
2.结构简单,有口无肛
3.具有伸出的口腕
3.无呼吸系统
(腔肠动物)
2.教师分析答案
对答案进行判断分析
引导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介绍各自分类学地位及其他代表种类
3.布置任务:
鲨鱼是鱼吗?
由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判断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1.水域环境的保护的紧迫性
展示赤潮图片,介绍赤潮成因,危害;
2.水域环境的保护的成功实例
洞庭湖退耕还湖后鸟类数量种类明显回升
3.保护水域环境从身边做起
生活污水的处理
废旧电池的处理
七、板书设计:
(一)鱼
1.游泳
2.呼吸
3.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
体表被鳞
用鳃呼吸
用鳍辅助游泳
有上下颌的分化
有脊柱
(二)其他水生动物
1.哺乳动物:胎生哺乳
2.爬行动物:用肺呼吸陆地繁殖卵生
3.甲壳动物:体被甲体分节具有分节附肢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
5.腔肠动物:辐射对称具有消化腔有口无肛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1.水域环境的保护的紧迫性
赤潮成因,危害
2.水域环境的保护的成功实例
洞庭湖退耕还湖
3.保护水域环境从身边做起
生活污水的处理
废旧电池的处理
八、课后反思
鱼类基本特征的总结通过一一展示代表性图片的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并且较好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但是由于紧张,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解释清楚:所总结的五项基本特征不是必须一一符合才是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致于学生在随后的小游戏中不能很准确地进行判断
鱼类辨析是课后习题的一部分,但是考虑到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很难准确地进行辨析,于是把这部分知识设计为小游戏,由老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再进行小组讨论,效果不错。此外还把其他水生动物这一块知识也设计到游戏中,用形象生动的卡通画吸引大家注意,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提高课堂效率是或者说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庙个人,每节课都会有自己的精彩之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内容要详略得当
教学要学生会的不讲,主要的则详讲,次要的则略说,不可平均用力。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训练要有针对性
课堂反馈和检测要与教学目标一致,难易适中。作业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上课时,提问要有针对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获得激励和自信。
三、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时首先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学习特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二,要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三要备教法,针对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
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
四、要做好反思
反思要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课堂密切注意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课后反思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地方,反思学生的反馈情况,从而让自己不断得到提高。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
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
附录:(例题)
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
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同学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同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同学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同学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例如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同学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丰富同学知识、提高同学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同学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同学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同学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同学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同学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同学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同学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同学。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同学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同学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同学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同学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学,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应用的实践性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基于以上理念,教师进行了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
本节课内容包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3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核心知识点进行教学,就很容易使这堂课成为一节纯粹的生物学知识介绍,又重新走上了“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上。这样,无论是老师、学生,都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大胆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式。
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对这3种植物的特征进行系统小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之后进行情感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成员,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它们,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同时,给出课外探究参考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思考、回顾,又有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
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锻炼了一定的能力。无论从知识与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1.扎实严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之,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更合格的教师。
评价要由知识传授为本向能力培养为本转变。传统课堂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知识的传授为主,课堂评价也以知识记忆、强化训练作为重点,很少让学生讨论和质疑。这种课堂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个性、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批判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被消磨殆尽。
评价必须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更新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评价制度。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数字教育技术、“云端教育”、太空授课、电子书包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写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观念也都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教材概念、课堂概念已经新增了许多内涵与外延,如果教育者还不能转变观念,只能落后于教育的脚步。学生通过网校、网络课堂、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新型学习渠道所得到的知识容量、思维能力训练、技能提高以及学习的超前性是传统学习环境下所无法想象的,更是传统灌输式课堂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课堂评价方式也必须跟随时代,加快步伐。要把课本基本知识的教学评价放在初级和基本的指标体系中,把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还有更重要的学习兴趣习惯、意志品质、人格修养等高级指标放在教学评价的主要位置。
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校园网络及教学多媒体,缺少相应的图书和标准实验室。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学生的生均占有实验仪器量和微机数少得可怜,四率工程建设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教师没有资料可查,学生没有大量的图书可供阅读。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等受到影响,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生物实验的开出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学生的实践性未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的落实打了折扣。
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验手段的改进,新课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目前农村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来“普九”验收政府投入,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但面临的新的困难也日益显著,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缺少足够数量的独立实验室和必配仪器,理化生合用仪器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目前生源高峰,班级数及人数剧增的情况下,更是捉襟见肘,从而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质量。由于经费紧张,部分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留在当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少数实验依然是原先的Ⅱ类标准(四人一组),特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很大。教学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由于缺少多媒体液晶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师训、教参提供的各种教学光盘和课件只能成为摆设。
事事有度,适度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生物教学中,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知识的广度
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认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教,其结果将似蜻蜓点水,收获无几。实践中,要上好一堂生物学课,必须处理好全面讲述和重点讲述的关系,在尽量讲全、讲深、讲细、讲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至于什么知识内容应重点讲解,什么内容可以略讲,什么内容可以点到即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予以确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抽象理论,补充典型实例,经过具体分析,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但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并要适时适度。
2.教材的难度
教材的难度主要决定于教材中难点多少和性质。难点是指教材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哪些内容容易成为教材的难点呢?其一是教材中内容庞杂,头绪纷繁的问题。如“基因的分离规律”中出现的新术语。其二是教材高度抽象,空间构形复杂的内容。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空间结构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感受能力,如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DNA、蛋白质的结构等,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正确的空间形象。其三是教材中以高深理论作背景的内容。例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章的内容是以实践证据作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考古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有关,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感到疑惑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