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教学设计和反思

马振华

《一座铜像》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