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过海》教学反思

秦风学

《燕子过海》教学反思

  孩子是一群思想的精灵,在他们看似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他们已经有了对生活、自然,以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独到看法和见解。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他们思想的主动性。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地讲述,不停地分析,把老师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一部分学生,再以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来取代所有学生的思想。到最后,我们会看到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赋予了同一种涵义:由"园丁"必然会联想到"老师";由"青松"必然会联想到"先烈";由"云开日出"必然会联想到"希望"。学生不可以有单纯的想法,一定要有深刻再深刻的思想。这还是我们富有生命活力的未来吗?不是,他们是一批"假深刻"的克隆人。

  如何才能让孩子充满思维的活跃性,生命的新鲜性呢?作为老师,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变成培养学生个性的摇篮。

  一、自读感悟。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在接触一篇课文时每个人通过自己不同程度的朗读,都有会不同层次的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无论深浅,都是最真实,最具个性的。他们思维的火花也在这时候积极地工作着。

  1、初读课文,感悟整体。

  要学懂一篇课文,知道课文说些什么,首先就要让孩子去读。读过课文,对语言的感觉,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我在教学燕子过海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并且提出一个要求:"你能读懂些什么?"一读好,学生们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知道了燕子过海是很辛苦的。"" 我知道了燕子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我知道了有些燕子在过海时死去了。"等等。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最粗浅的感悟,他们也是欣喜若狂,跃跃欲试。那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这种极具个性的思维火花,是多么令人兴奋。

  2、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当然,仅仅有最表面的感悟,那是不够的。感悟语言,简言之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具体讲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能不假思索地感知语句所表示的意义。所谓"不假思索",其实就是感觉与思考的统一。我们在读课文时,对文中有关的指称对象的表象能及时进行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所内含的情感。不仅能够理解语言的直接的外在的含义,同时能够触摸到它的抽象含义,即言外之义。所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所赋予的深刻含义,就要让孩子多读课文。我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在整体感知以后,请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问:"我想知道燕子为什么那么辛苦?""燕子到底有多辛苦?""燕子为什么要过海?"等等。我请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寻找答案。读了一会儿,有些学生找到了。我请没找到的继续读。读了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答案了。我请他们把读懂的说给大家听。他们从对"不分昼夜"的理解到对"飞呀飞"的理解,想到燕子是一刻不停地在飞;从对"南方"、"北方"的理解到对"在海上"的理解,想到燕子过海的`路途遥远。最后,有学生说:"燕子过海要飞这么长时间,怪不得它们会这么累,我读这句句子也感觉很累。"另有学生说:"我读懂了"太疲倦"这一个词,"疲倦"已经表示累,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太"字呢?这表示燕子实在累得不行了,所以才会有后面"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这一句。我真想有一架飞机,可以把这些燕子全部送往南方。"听完了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掌来。一个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读,结合他对字、词、句的理解,及时进行课文以外的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所赋予的情感,表达出极具个性的思想语言。实在是让人振奋。由此类推,其他课也可以利用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了又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读中有我,内心体验。

  鲁迅曾说《红楼梦》一书:"单从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他还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在读的过程中,阅读个体的内心体验,不仅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而且,由于有阅读个体的个性,往往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在教学《燕子过海》一课时,让学生读过课文后,把自己当作伏在甲板上休息的小燕子,体验小燕子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手臂好酸呀。"也有的说:"我真希望好好睡一觉。"还有的说:"我真希望这艘船能带我去南方呀。"等等。学生通过读,通过换位体验,深深感受到燕子的辛苦。课文与学生个体融为一体,从而透露出学生内心独特的见解。没有感悟的生命是不会有活力的,没有体验的生活是不会有激情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读,就不会有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多读一读吧,让他们带着思维的火花,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