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黄飞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篇一: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篇二: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与反思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习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习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习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习: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习: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习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平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习”,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篇三: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习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篇四:《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篇五: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例2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使用范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p5页例2

  作 者:郭晓燕

  单 位:浙江省临海小学

  撰稿时间: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2。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体验到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已有素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小侦探柯南吗柯南机智勇敢,破解了很多复杂的案子。柯南为

  什么那么厉害呢他每当案件发生之后,总是仔细收集线索,开动脑筋,理清线索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分析推理,最后找出狡猾的凶手。今天,我们将要去数学世界里寻找一些使用隐身法的狡猾的家伙,只有像柯南一样聪明机智的人才能将它捉住,你们愿意迎接这个挑战吗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厉害的数学小侦探。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小侦探柯南的故事引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2:出示书本第5页的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这里,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1.选择两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

  师:通过这两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哦,同学们真厉害,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

  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面包。这个数量很狡猾,它使用隐身法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的数量我们可以把它叫“隐含数量”。

  师:小朋友们还能发现隐含数量吗

  学生略一思索,很多小手高高举起。

  预设: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

  可以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30个。

  师小结: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一个善于思考,分析

  的头脑。不愧是数学小侦探。但接下来的案子会更加复杂,你们敢挑战吗

  2。 根据三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课同桌讨论,你能发现什么隐含数量

  生:同样,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

  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让学生复述54、8、46分别指什么)

  生:我知道两队买了以后还剩24个面包,用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第二队

  小朋友买了22个,推算出来的。

  师:你是把第一次推算出的46个当作新的信息,结合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求出还剩24个面包。同学们能听明白吗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我是通过“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2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8—22=30个。然后把共买的30个面包当作新的信息,结合一共做了54个面包,求出还剩下24个。 设计意图:发现、收集、整理信息的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转化、抽象成为纯数学信息,在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有关的数学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渗透分类的数学信息。

  3。 呈现两种分步算式。(板书)

  (1)54—8=46 (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要求全体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

  师:这两种算式的做法不一样,但最后求的都是

  生(齐答):还剩多少个

  课件出示问题。

  4。 这两种方法能列成综合算式吗

  (1)生轻而易举的完成第一种。54—8—22=24(个)。

  (2)那第二种呢,又该怎样列式 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师:在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要先算22+8,但是又要把22+8写在54—的后面。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6:我的方法是在22+8的前面和后面加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22+8。列式

  为:54—(22+8)=24(个)。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你是学习的小主人。(出示课件5小精灵的话。) 师介绍小括号(点击课件6)。

  “( )”的自述:

  嗨,大家好!我叫——小括号,我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发明的。别看我貌不惊人,作用可大了,只要有我在,就要先算我肚子里面的算式。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神奇的作用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方法的交流和提炼,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5。 读算式。

  学生试读,老师范读,个别读,同桌互读(54减8加22的和)。

  师: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在这些方法中,有的用连减的方法(从总数里面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有的是用先加后减的方法(先把要去掉的两部分合起来,再用总数去减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连减,先加后减。

  6。 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7。 在这两种解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提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啊,听到小侦探柯南说你们很厉害,它们就想出几道题考考

  你们,你们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改编成连线题):(喜羊羊的问题,见课件。)

  (1) 指名说图意。

  (2) 连线。

  (3) 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一的3(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3.对比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还有多少页没看(请用2种方法解答)

  (2)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第三天看的时候应该从第几页开始看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对比两题的异同,发现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计算方法截然不同。

  4.学生找生活中用连减计算解决的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请个别学生先在班级交流。

  (3)然后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有所评价)。

  5.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归纳小结

  1。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生2:我学会了如果算式在后面,但是要先算,可以用小括号。

  生3:我学会了有小括号表示有先算。

  生4:我学会了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课本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4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