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馆》是二年级的一节欣赏课,我在课中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发挥。因为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积极地描述自已对音乐的感受呢?这是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动脑筋研究的一个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按自已的“水平”去想象,因为音乐想象决不拘泥于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每一个人在聆听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由于这首乐曲逼真的.模仿力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于是我通过说、听、猜、创、演等方法展开教学,并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配上道具、乐器,搭建造型等加以渲染和表达,从而很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
由于每个班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且在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做到了合理、恰当,摒弃了将每个环节都走过场的形势。尤其是在创编环节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现状进行教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让他们进一步完善。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励学生将自己的表演更大胆的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愉快的体验。
通过故事引导,在图谱、律动的`启示下,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曲式。在活动中,孩子们倾听音乐时的专注及参与游戏的热情,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魅力—它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
在进行律动表演中,我发现孩子们表演得很投入∶歌唱的声音低低的,行动非常谨慎,像怕碰破了水中泡泡一样。那情景就像一幅宁静的水中画面。可让我始料不到的是:律动表演刚结束,一个孩子轻喘着气,拍着胸口说:“老师,这音乐好吓人呐!”“你感觉到什么了呢?”我赶紧问到。“好象我沉到了海底一样。”(这孩子对间奏的感受较强。)“我感觉得像是一只大鲨鱼游来要咬我。”一个孩子插嘴道,一些孩子听到了纷纷在一旁作大鲨鱼咬小鱼的动作。“让我们来边听音乐、边玩大鲨鱼的游戏好吗?”看到孩子的兴趣很高,我赶紧向他们提议。“好!”、“好!”“可是变成了大鲨鱼后,歌词怎么唱呢?”在我的启发下,很快地一股新的语词出现了:我是一条鲨鱼,我是一条鲨鱼,我的肚子饿了,我要吃小鱼。(间奏)由上自下四处找小鱼。段这边许多小鱼,这边许多小鱼,追——抓,追——抓,抓抓抓抓。
(最后一段)追着一群小鱼逐渐远去。在分配好角色后,我又组织孩子边听音乐,边唱边玩“大鲨鱼来了”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加热情投入。(我想这与学前班孩子年龄较大,喜欢刺激性游戏性有关) 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我组织的这一次活动,因节外生枝而没有按教师用书上的活动流程来进行。但一想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