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PPT课件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向完整地朗诵散文诗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此刻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教师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对作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幼儿的口头语转变书面语言,成为幼儿自己的东西,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虽然就学习本首散文诗资料而言,还是有必须的效果,但与《纲要》中对幼儿是学习主体的精神还有必须的差距。
尽管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活动,用心地参与活动,强调幼儿学习创造性和自主性,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习、研究、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以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在第一个环节聊树时,我的PPT中没有预设到所有孩子可能说到的树,影响了孩子们的关注点,打乱了孩子们的思路,其实那里完全能够不使用PPT,而选取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凭空说。
在感受、欣赏散文诗的环节中我还能够多让孩子欣赏几遍,把这一环节放大,并带给一些讲述性的提问,如我家屋子里为什么会清清爽爽?天热了我和我的小猫咪为什么喜欢躺在树下睡午觉?等等,帮忙幼儿理解、丰富记忆散文资料。
作为一个语言活动,我竟可能丰富了孩子们关于树的形容词,及时帮幼儿提炼语句,使幼儿的表达更有序、连贯、生动。在散文诗的处理上我们也打破了常规的学念散文诗资料,而是更尊重幼儿,带给一些图片、简笔画,提示幼儿完整、清晰地表述散文资料,并不要求幼儿的回答与散文诗资料一模一样。另外在创编环节我在想假如我不给孩子们带给固定的句式,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孩子们会更有话可说。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老师及时帮忙幼儿提炼语句、丰富词汇,让幼儿的创编更有价值。
这次活动《树真好》,题材“树”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见的一种植物,对幼儿来说开展这样的题材资料,是幼儿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的整个设计资料整合了科学、绘画、社会、语言领域的资料,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从多个角度获得了“树”的一个完整概念。《树真好》我充分地思考了活动的探究性,活动中带给了两大环节让幼儿去探索和发现,使幼儿用心、主动地获得了许多知识。同时,活动中也建立了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始终以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之中。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但是,这也从未引起过孩子们的注意,虽然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东西,却很少思考些什么问题,于是,想透过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来关心身边的一些东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同时让孩子们养成一种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发现一些自然现象,并想透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方法,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去结识更多的植物朋友,让孩子真正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明白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了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春天生机盎然,树是幼儿熟悉的事物,且幼儿对树很感兴趣。《树真好》是一篇较为简短的散文,散文中的小鸟、小猫等都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对象,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这是我备的一节公共课,由于幼儿园活动接连不断,老师们都没空来听课,但是我觉得这个教学活动还是很搞笑的,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活动方式,也乐于去学习散文诗。
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欣赏散文、理解散文资料,感受树的用途,并能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尝试进行仿编,萌发亲近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根据目标,活动分为欣赏、朗诵、仿编几个环节,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抓住了语言活动的重点,节奏较为紧凑。
在课前我精心设计问题,对四个画面的提问都是都是不同的,如:“小鸟为什么喜欢树?还有谁喜欢树?为什么?小猫友为什么喜欢树呢?”等等。在幼儿用散文中的语言回答后让幼儿一齐来学一学,自然流畅的让幼儿学说散文。
在活动中,我对幼儿的回答及时作出回应。在提问“你喜欢树吗?为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树能够做桌子。”其他幼儿就跟着说“树能够做椅子”等等,回答都局限在“树能够做什么”上,我立刻回应:“都是树能够做成什么东西,那在树上、树下能做什么呢?”帮忙幼儿回到活动的目标上。有幼儿说到:“树能够做碗。”我立刻进行追问:“做什么样的碗?”帮忙幼儿将话讲清楚。在幼儿说“树能够做鸟巢。”时,我立刻问到:“鸟巢是什么做的?”让幼儿得到了正确的经验。在幼儿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我请其他幼儿帮忙他,让幼儿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倾听他人、评价他人。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敏锐的观察者、用心的促进者,适时地对幼儿的提问回以有效回应,引发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之间的.多向互动。
从活动效果来说,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兴犹未尽,观察、欣赏、记忆、想像、创编等多种潜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基本到达了活动目标。但是活动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作为散文欣赏活动,活动目标中要求幼儿欣赏散文,但按照活动设计,只是让幼儿完整的欣赏散文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幼儿的整体感受太少。因此可在第一次欣赏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幼儿很快的投入情境,欣赏后提问“你在散文里听到了什么?”让幼儿说说,不要求标准答案,然后“再来听听到底讲了什么?”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让幼儿来为树做点事,是为了让幼儿萌发亲近树木、爱护树木的目标,但在活动的组织上有些拖沓,而且整个活动的容量显得较大,所以可将最后一个环节放到延伸活动中,并将活动落实到实处,认课班级树,给它浇水、照顾它等,而第三个目标可渗透在前面的环节中。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充分挖掘活动中蕴含的价值,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情感的引导。
《树真好》这是一首贴近孩子生活,又琅琅上口的散文诗。散文诗以情景式的句式讲述了大树的可爱以及无处不在洋溢着的深深温情。大树能够让白鹭鸶做家,能够让小花狗乘凉,也能够不怕疼痛地让小毛虫卡咔滋咔滋的咬。从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中所要体现的是一个大主题,大真谛:母爱真好!是阿,母爱,每个人都深深感受,殷切期盼,并愿之伴随一身的感受,多么温暖,多么动人的一种情感阿!这种情感小时候有,长大了也有。长大了我们能够自己感悟,可孩子呢,他们始终被母爱包围,却不明白母爱藏于何方!那么这首散文诗《树真好》正好为孩子解答了这个难题。
我觉得这首散文诗透过拟人式的手法,将大树隐喻为妈妈,将白鹭鸶、小花狗、小毛虫隐喻为孩子,让孩子透过学习明白当白鹭鸶累了想找个家时,无论何时何地,大树就像妈妈一样无私地张开手臂欢迎它来做窝,为它遮风挡雨;当小狗跑热了想乘凉时,大树也会像妈妈一样为它遮阳送凉,擦汗扇风;当小毛虫饿的时候,大树还是像妈妈那样为它准备吃的,还会象小时候那样不怕疼,不怕累地奉上自己甘甜的乳汁。白鹭鸶、小狗、小毛虫多么象自己阿,自己不就是这样的小白鹭鸶、小狗、小毛虫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中生活着、成长着的吗!于是,透过学习了这首散文诗,孩子们一下子就很容易地将母爱理解了、感悟了。原先母爱无时无刻不包围着自己,妈妈平时每做的一件事都充满了对自己的爱与关心,当自己快乐时能够与妈妈分享,当自己悲哀时妈妈也来分担。妈妈多好,母爱多好,妈妈就是大树,大树就是妈妈。这样孩子透过一首简单的诗歌理解了一个人生的真谛,真是事半功倍,同时透过这样一首散文诗孩子更看到了母亲的辛劳,也会更尊敬妈妈、爱妈妈、体谅妈妈了。
另外,学习了《树真好》这首散文诗,还能够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更加有浓厚的兴趣。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都值得我们的孩子去关注、去发现。所以我们老师能够借助这样的教学让孩子去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小草在春天露出嫩叶,蜗牛在雨后爬出泥土,大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天天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许多搞笑的现象,进而了解大自然,体验自己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