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孙小飞

  《可能性》教学反思1

  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黄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抛硬币,让学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反面,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课件中准备的身边的一些现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能性》教学反思2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3

  可能性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基础上是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初步体验随机事件的可能性。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追问中,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足球比赛决定由谁开球的视频,由一句“你认为抛硬币决定由谁开球公平吗?”引出教学内容。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从而说明在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由谁开球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初步让学生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含义,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不断追问中引发矛盾冲突,在试验中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课标指出:“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追问中,通过每组每人抛两次硬币的试验,出现了三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引发矛盾冲突,使学生开始追根溯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对问题开始进行理性地思考。然后通过数据的继续累加,使学生由原来的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试验结果与1/2相差较大,逐渐开始认同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这一试验结果。学生开始由“半信半疑”转为“逐渐接受”。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数据的累加,以及历史上著名的试验,已经由“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转化为“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了1/2”,这一变化不是教师生拉硬拽,强行让学生认同所要的结果,而是在一次次的追问中,一次次的数据累加中,积累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同。通过学生的比较和想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在数据的不断变化中,学生真正明白“相等,原来就存在于不断逼近一半的过程之中”,实现了由上万次的“试验频率”向“一次”试验概率的回归,同时也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

  不足之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与1/2相差很大,与1/2接近,与1/2相等三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在回答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有可能抛硬币时用力不均匀;有可能是硬币正反面的质量不同;有可能抛硬币的手感不同,但是没有谈起有可能抛硬币的次数太少的原因。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适当地给予学生思考的一些时间和空间,如果在课前告知学生每人抛10次硬币和每人抛两次对比,学生也许就能想到是由于抛硬币的次数不同导致出现的结果不同。

  《可能性》教学反思4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同时,也让学生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这一过程,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创设四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关注学生,要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上课伊始,我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抽奖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各种可能性的事件来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虽然学生在以前没有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但在做判断的时候准确率高达100%,这也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所以在教授新课时还应多了解学生,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这样才是事半功倍。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让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体会可能性是有大有小。

  通过分组摸球试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小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试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运用,让学生的生成落实在开放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创设有效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转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获一等奖的人数多吗?获哪种奖项的机会比较大?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很高。

  从整堂课来看,我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比较到位。同时,我又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熟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并能乐于、主动地去探究与学习。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最后通过本科组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可能性》教学反思5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对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到了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

  《可能性》教学反思6

  《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习。

  一、教学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断。

  二、注重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本节课一方面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摸哪袋棋子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概率去猜测,通过思考验证,总结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概率的关系,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规则的公平性。并且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的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掌握了所学知识。

  《可能性》教学反思7

  一、源于生活导入

  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8

  激发学生兴趣故事导入。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学生早有很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知道事件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这些事情,通过实验活动列表统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通过抓“生死”签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摸球的游戏“5红1蓝”在摸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球的个数有关系,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摸球的实验,意图通过摸出球的次数的多少推测出袋子中哪种颜色的球多,哪种颜色的球少?最后设计了练习环节。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活跃状态,兴趣性很高,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个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学生,张洪伟提出了“摸出的红色球的可能性大,并不是说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红球。”给这节课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设计的练习题“红灯40秒,黄灯10秒,绿灯60秒”提出绿灯和红灯的时间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实际。

  给我一个提醒,设计练习题时不应该只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还应该练习生活实际。

  《可能性》教学反思9

  这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整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猜一猜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抽签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猜测3名同学会抽到什么节目,再亲自去抽结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引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并会联系生活实际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句话。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选择。练习设计贴近生活,在给小球涂色时,让学生当小设计师,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能简单的说明理由,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由于这方面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教学为主。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由猜谜的形式导入,当同学们猜中后,以此作为奖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以周二班会课选节目作为情境创设,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种情况,明确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接着出示分别装着黑白棋子的盒子,通过操作,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明确事件发生可能性与其数量多少有关。通过这两个活动后,趁热打铁,进行巩固练习,从同学们的反馈情况来看,掌握效果教好,就连平日里几乎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在积极的举手发言。

  课后回顾整节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导入环节用了两个谜语,略显多余,可将后面的小谜语去掉。

  2、举例应切合实际情况,对于例题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优化。

  3、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是说的太多、做的太少。数学课堂应注重于教会学生方法,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如果将第二个猜黑白棋子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操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4、巩固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题型设计应有针对性、层次性。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