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张东东

《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篇一: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把整节课分为以下三部分:知识导入、知识形成、知识应用,从这三个方面对本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大大推动了本节课的教学进度。

  本节课开始时,我给出需要达到的两个学习目标:(1)知道余角和补角的定义。(2)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检验在家自学的成果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我发现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比较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相对于定义和性质本身我更注重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

  学习目标后,我用一个简单的折纸活动导入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并在学生对知识有初步印象之后出示两个简单的计算题作为自学检测一,检验自学成果之外更帮助学生自己归纳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后,再给出确切的定义,使得学生自然而然的获得知识。得出定义后,我围绕定义提出了四个疑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定义。

  学生掌握知识后,要求学生用刚刚学会的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给出一列角的度数,要求学生求它们的余角和补角,并从中得出一些一般规律。

  完成定义的教学后,我出示自学检测二。自学检测二由两个与补角定义有关的问题组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复习补角定义,而得出的结论正是需要掌握的第二个学习目标——补角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余角的性质,知识的衔接自然,学生印象也比较深刻。在这之后,通过一个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开始接触简单的说理题。

  由于学生在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角的运算和角平分线等相关知识,在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之后,设置了一个需要综合应用知识的例题,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这节课的最后,我请学生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将余角和补角的相关知识列表比较,再回到学习目标,让学生再次对照目标,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指导和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

  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当堂训练,通过及时完成练习册和相应练习。

  回想起来,这节课的实施过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刚刚接触证明类的题目,普遍存在知道原因,但是不能用数学语音准确的表达,在用语的规范性也比较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下更多的功夫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音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有理可依的,要求他们有条理的表达解答问题的过程;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学生理解简单的推理过程,并且能够准确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

  另外,我上课的激情不够,没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我要更投入教学,力求能将每堂课上得生动有吸引力,使学生愿听,想听,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实施,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深入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内涵;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舞台;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篇二:余角和补角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的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简单图形——角的一个应用方面的概念和性质有个根本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数学中的几何语言的描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就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活动,充分拓宽学生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以下是对这一节课的一些体会: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一)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力等。明确这一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余角和补角是初步学习图形基础知识后,对角这种图形的一种简单的概念和应用,对之后的几何学习是基础、铺垫的一节课,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的一个培养的机会。本节课余角和补角概念的学习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余角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之后,用类比的思想同样归纳了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

  (二)了解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中有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把关键的知识点转化成问题,指出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是描述生活的重要手段。

  (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把握。比如对例子的数量及难度要有所选择,设置备选题,依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及思维方式。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适时进行调控,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注意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注意调节学习活动,交换组织学习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在这一节课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启发得到结论这一主要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有效的引导有助于自主形成知识。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由自己的探索得到的答案与由老师告知结果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记忆效果。

  (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这节课中,能够和学生良好的配合完成教学。整节课虽然完整的上完了,可是在类比补角的时候,整个流程显得比较急躁,可以将内容讲的更详实、缓慢些,不用对练习的完成量多做要求。典型例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但是个别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对学生的鼓励措施不够。因此对于一堂真正好的课,应该时刻注意着学生显现出的丝毫变化,抓住机会,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

  (三)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动手活动,思考的过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有必要进行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将反思的结果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