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学习内容已经结束,经过一些练习,发现学生计算方面已经很熟练,正确率也很高,但是如果碰到没有出示具体的情境,像24除以4等于6这样的题目,问一问: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我班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只能说出一个意思,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答不出。
我疑惑不解,课堂教学时,我根据具体的情境图把所遇到的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讲解的很透彻,看似孩子们也明白了,但现在怎么这样啊!
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和同组的数学老师,她们给我的答案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一些这样的情况,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就不知怎么表达除法的意义了。
除法分为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两种。
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几;包含除法是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平均分成了几份。
在作业中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孩子们遇到等分除法是说时容易做时难;遇到包含除法是做时容易说时难。
我想:是不是我在教学时淡化了对孩子概念的渗透?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这个教材的特点是每节课都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根据情境图理解算理;练习题设计的也是这样的,几乎每一题都是看图写算式。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图意写出算式,理解意义。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也是遵循这样的特点,很少离开情景让孩子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结果使我想到教学也要举一反三,多做变式练习,不要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要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学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教学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这些很重要。
《表内除法(二)》这一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的授课视频让学生学习。通过视频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我的体会是: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最基础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在家中视频学习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及时的让学生进行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挑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有针地性的讲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需要改进的问题:由于受网络教学的限制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学生并不能够得到完整形象的解析。我们能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并不能完全的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还需要积极教研,努力学习,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学习。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能实时掌握,这一点是最需要改进的。希望草长莺飞时,我们已经相聚。
《表内除法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反思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了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本村小卖铺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促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需要改进的.地方:(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好。因此,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我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的表内除法是小学生第一次正式见到除法, 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分好层次的教学:
1、教材首先引进了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然后评价分的是否公平,再次拿出分的同样多的一组来讲解平均分的概念。
2、教材引进第一种分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把自己的学具分一分,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并且通过交流知道怎样分,而且原来一部分没有平均分的同学也学会了平均分。
3、接着教材介绍第二种分法,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我运用了教材所创设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来安排乘船的方法,最后同学们知道了,先确定每份多少个,通过一份一份的确定,等全部分完,那么份数随之知晓。
4、在已经明确理解了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的条件下,教材引人了表内除法,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例如,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 ÷ 4,想“几四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
5、本章节最难的地方是两步解决问题,我在突破此难点时候,是这样做的,直接缺少已知条件,让学生提出没有条件,此题没解的想法。例如,我直接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题目:小明要买5辆小汽车,要付多少钱?学生一看完就直接问我,多少钱一辆呀?这时我还装作说不知道呀,学生这时候泄气了,这怎么求吗!然后我随之说,想要知道多少钱一辆可以,但我不会直接告诉你们,得你们自己算出来,学生很快的进入了我设的圈套,这时我再给出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的条件。很快的,学生都能算出应付多少钱。之后,请学生自己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并说说怎样解答!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知道了 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表内除法
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
(一)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并认识了除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表内除法
(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1、除法计算练习:准确、快速
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习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工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习,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习。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习,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2、混合计算练习:审题、分步、仔细计算
学生对乘除、加减同级的两步计算,没有困难。但对加减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接触不多,在这类题目的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与计算习惯的培养。先练习同级计算,明确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后进行混合计算练习:乘除优先,加减紧跟。一定要进行练习的强化,充分利用题,先审题,说出运算顺序(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后计算。最后再进行有小括号的计算练习(包括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
3、解决问题:创情境、观主题图,重表述、说思路,最后列式:分步-综合
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从“观察主题图,看事情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从条件中明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学生充分观察,说明条件,学生的表述要准确,一定要学生自己说:说条件、提问题。再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分成两步。分步计算掌握后再尝试练习将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多说精练,重交流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