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来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吸取了许多的营养,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把握准确,课堂上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生活现实意义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在经历猜想、判断、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教师能够注意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和训练,真正做到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从创设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到课内探究再到延伸,层次非常清楚,一环紧扣一环,步步递进,显示了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扎实教学基本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电视机、电脑、实物投影仪等一系列多媒体设施已进入了课堂。它们为平淡的教学增添了色彩,为课堂增加了生气。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教学中数学语言还不够简洁,在规范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改善。作业布置不精简,分层作业体现不明显。组织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缺乏兴趣。怎样能改变这些问题呢?
1、课前充分分析,提高教学预测能力。
建议老师在认真准备,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前进行反思,反思以前在本部分知识的教学中阻碍教学进程顺利进行的沟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备课时注意强化重点、分解难点,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2、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既发挥教学优势,因材施教,又根据班级具体特点,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
①多用探究式;帮助学生探究概念、定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得方法、掌握规律,
②多采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③精心设计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质疑。这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
④精讲实练。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做到既达到教育目标,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创新能力。
3、将童趣引入课堂。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基础,如果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谜语、游戏引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但它们是死的,不会说话的,如果教师上课时赋予它们内容,赋予它们声音,它们就会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严谨、简洁,还要生动、趣味、激励。在课堂中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进步并寄以希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月我们数学组举行了校区教研活动,一起观看了全国第八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会的录像课《路程、速度、时间》,教师自然、亲切的教态,流利、精炼的语言,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反思、学习。
一、眼前一亮的感觉,课堂显得扎实而有魅力。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我们所使用的新课标人教版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提问题,想办法,主动探索。
二、课件设计新颖。
本次听课的一大亮点是课件设计非常新颖、到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习兴趣。课中,选用了刘翔的110米栏的比赛录像,并用flash动画制作了我(老师)与刘翔褰跑的场景,非常有趣地直观告诉学生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课件用得到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因为同是教二年级,又是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所以我这次是满怀希望来听lilian的课。孩子们整齐的端坐在我们前面,没有紧张和胆怯。看的出他们经过了多次的洗礼,对开课这样的场景已经熟悉了。由于电脑的问题,课没有如期进行。于是孩子们在小leader的带领下唱起了歌曲,背起了儿歌。那种感觉让人很是舒服。多好的班级啊。没有老师的训练,恐怕是不可能的。
本界责任杯要求寻找别人课堂的亮点。并且要有针对性的根据自己课堂缺的进行评价。在观看完了整节课后,我深有感触的是老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语音教学,一个b,p如何撑满一节课,这是我课前所疑惑的。当我看完课后,我才明白,即使是简单的字母语音教学,只要老师设计得当,孩子在35分钟里也能有很多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总结字母发音时并没有象通常的,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请学生自己按照老师要求给单词。孩子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知道的单词都贡献了出来。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个孩子说错了,老师也没有立刻请他坐下,而是请他再思考一下,并给出相应提示,引导孩子改正了错误。这里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学,自己学,并且学会纠正错误,正确学习。
在孩子们按要求给出了单词后,老师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请孩子们自己进行总结。字母在开头,中间以及单词结尾发音规律。由于单词都是孩子们自己给出的,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规律。这样的结果,我相信他们一定记忆深刻。因为这不是老师灌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主动学习,思考得来的。
同样在学会了一个字母发音规律后,老师请孩子们再进行字母p的发音规律总结。孩子们有了刚才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测,并最终得到证实。这样的探求知识的方式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联想自己的课堂,在最初的教学中,由于一直处于低年级教学。我似乎更喜欢通过我的嘴巴说出答案,而要求学生只要记住我说的话就可以了。也许在这样一种硬性规定下,大部分听话的孩子记住了我的话,但是时间长了,很快就会遗忘。而且养成他们衣来伸手的懒惰。再遇到问题,他们也不会自己主动寻求解决方法,而是被动的等待。
是我以前太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要以为7,8岁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被激发出。在本节课的最后,孩子们根据老师要求找到了很多rhyming words后,老师大胆放手,要求孩子进行rhyming words的创作,创造出新的诗歌。诚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很快上手。老师要求孩子互相合作,在小组里进行创作。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正是在教师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课的最后,我看到了孩子自主创造能力这朵小花结出的果实。一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他们的小诗,虽然意思不是很完美,但绝对符合压韵的要求。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并且已经有意识的在运用压韵。我仿佛看到多年之后的小诗人。你能说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将来他们不是小诗人吗?
崔老师曾经说过“扎扎实实打基础,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的性质是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向45分钟要效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扎实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如果教学目标不扎实,那么教学的手段再新颖,也仅仅是皇帝的新装──没有任何的价值。李老师在课堂上很明确地将目标定格在对诗歌内在的把握,特别是注意其意象和手法的剖析。而有些课堂只注重悟和品,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一遍两遍三遍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结果整个课堂虽觉得满耳是声美、画美,却没有任何实在的收获。
二、扎实课堂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教”,扎实的课堂没有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而应该是师生共同走。语文课堂如果仅仅是xxx为标准,大量地进行训练、辅导。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不想学。所以课堂不是一味地灌输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兴趣地学的过程。将必要的知识训练和专题辅导渗透在教学课堂中,这样才能达到体与练的结合。李老师在课堂上用让学生朗读和听录音等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词的兴趣,从而引发出词本身的婉约、凄凉的美。但是她没有忘记对学生的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见高考考点的渗透,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又在布置作业上巧下工夫,足见其备课的认真、仔细,和对一堂高一语文课集鉴赏和训练于一体的把握。
总之,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但也需要注意知识等的渗透。
听刘老师的课,宛若坐在小舟中顺流而下,没有惊涛骇浪,却在知识的涓涓细流中完成了整堂课的旅行,小学语文听课反思。以下可能条理性差一些,但确是我感触到的一些:
1、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同学们真会学习!”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正面鼓励了学习态度,我相信孩子会非常愿意跟着老师继续往下学习。反观自己的课堂,正面鼓励、侧面表扬、竞赛激励是经常用的,而且效果明显。课后自己也会经常告诫自己课堂上要多用一些激励技巧去正面引导,而非负面,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越来越好。
虽然坐的离刘老师课堂远一些,但能在模糊的视线中揣摩到老师与学生眼神的交流。老师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传情达意”。这是我现在在努力做的,努力用眼神把自己的心表达出来,使自己的心与学生走得更近,去共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共同探索知识更广阔的空间。
2、课堂上的一动一静,都是优秀课堂常规的展现。回答问题时踊跃而不乱序,思考问题时积极而不躁动,朗读课文时认真而不怠慢,这种种的种种都强烈地冲击着我。反观自己课堂,课堂常规着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上课10分钟之后就有孩子坐不住了,我只能用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方式去规整坐姿,注意力。但有几个个别孩子坐姿、注意力持续时间不是很久,一堂课中我要经常去鼓励。听师傅的课,现在师傅很少费口舌去规整课堂,孩子表现的都很好。疑惑是:我的课堂正常吗?自己给的答案是:有些不正常。这学期的课堂常规有时候觉得还没有上学期好。原因:自己在课堂常规要求上有些放松。这学期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巩固,在习惯和常规上有些疏忽,殊不知,习惯和常规是正常传授与巩固知识的前提。这一阶段我在尽最大努力去弥补过失,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3、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牢记在心。“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一段,(读第一段)我画的词语是‘装饰’,因为……、”清晰、简明、大气。这种方式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引领,而非是仅仅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觉得我应该有意识地把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入我的课堂。
4、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初读课文---词语和生字---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感悟。反观自己的课堂,大体环节设计上基本上没有问题,把握不太好的主要还是最后一个环节理解感悟。问题出现要依靠自己去解决,自己要深入研究文本,理解透彻,把握准确重点难点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讲授能力。多涉猎各方面知识,视野开阔,从更佳的角度去理解、审视文本。
5、使淳朴的乡下人家与古诗对话、融合、提升。在刘老师课堂的尾声,学生齐背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起欣赏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王建的《雨过山村》,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刘老师又推荐了戴望舒的美文《天晴了的时候》。理解课文内容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广阔世界里寻觅更甜蜜的知识,不仅一起寻觅咀嚼,还推荐放手,告诉孩子们课外还有更多的只是等待他们去寻觅。鼓励孩子跳出课文,去生活中找寻知识的源泉。我想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厚重的文化积淀。我觉得我越发重视晨读中的古诗教学了,在不间断的背诵和初步感悟中,孩子们的文化底蕴会越来越厚实的。········
听完了心理健康课——《合作与友谊》,我心里还算踏实,比较快乐,因为我在往好处想:这节课,虽然有缺点,但还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通过实践,对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肯定;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我最为欣喜的一点。
在评课过程中,我又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课的知识。首先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课应该解决的问题:一、班级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二、交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我明白了,心理健康课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学生,回归与学生,不是老师想当然。评价一节心理健康课,也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如: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课以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体现主体性原则,教师的亲和力要强等等。这节课的优点:分享合作的快乐,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总体的设计比较到位,各个环节都有,还有课件制作非常精美。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分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不够,有些环节不需在小组交流的,交流并浪费了时间,让孩子们谈烦恼掉进陷进里该怎么办还不够深入,没有将具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到位等等。
“我们老师,现在最缺少的还是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上,我的经验少,方法自然就少,有些问题,还是不能及时打破砂锅问到底,并给予方法的指导。反思这节课的得与失,值得欣慰的是,在课堂上,老师极力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言,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样的课,可能由于老师和蔼可亲,孩子们并没有做得端端正正,但我觉得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敞开心扉的,有老师说:如果让孩子们在一间大教室里,分组席地而坐,让场面多温馨呀!心理健康课,让孩子们放松心情,说出心声,这是我应该一直努力的方向。
今天目睹了江老师的教学风采,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了诗人王安石浓烈的思乡情怀。动人的音乐声中,陶醉于美丽的江南春景,怎能体会不出诗人那强烈的思乡感情呢?
古诗的教学,要孩子们跨越时空的阻隔,扫除文字的障碍,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重在情景的创设。今天,江老师的课堂上,情景的创设是很美的。首先,课件展示了“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的家乡其实离的不远,但是诗人不能回。但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呢?是“春风”,是“明月”,是那动人的江南春景,课件展示的那优美的画面,把孩子们和我一起带进了那美丽的江南美景之中,让孩子们很好的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思念的情感。
诗词在语言上是非常凝练的,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是经过反复的推敲,江老师带着孩子们体会了,作者的妙用。从一个“绿”字感受到了,江南早春绿的萌发,绿的蔓延,绿在作者记忆中的滋长。
如果课堂上能把对诗的理解,与作者的生活背景,仕途的曲折,以及现实的无奈,前途的渺茫结合起来,我想会让孩子对诗人更了解,对诗的体会更贴切,对历史知识的拓展收益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