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设计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来体现教学的严谨性。
整节课中我都没有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严密、枯燥、抽象的话语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玩学具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教学中的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为学生提供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感受什么是分数,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设计做到均衡学生差异,组建合做学习小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多些成功的体验,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中完成任务,没有把学生当作所谓新教学方式的道具,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殖,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较好的理解了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不足的是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忽视了时间的调控,教学节奏不够紧凑,另外课堂生成了多个问题,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时间的拖延,应该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时间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调整。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第十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
知识的整理及应用
难点:
综合运用
教学设想: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以往我总是带着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个性被压抑着。为此,我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课堂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新《课标》把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时,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识。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过程,强调综合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整理知识点后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意义、分类、运用等),使学生明确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民主氛围,突出主体。
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运用的过程。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始引导学生产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作品,选代表介绍,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谈话揭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节课教学步骤主要分为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等就是这样做的。其二,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采取启发诱导等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一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则采取又一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准确,所以还有些部分所运用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找准重点,更加有力的把握好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已几个课时了,学生有了三、四年级对小数的认识和对分数的简认识后,一开始觉得还入门较快,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还算好,特别是对于“平均分”的重要性理解还不错。
记得教学上一届学生时,我发给学生一些固定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片、线段、几个苹果组成的集合图,让学生任意选择材料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学生似乎学得还顺。这一次,我没有给出学习材料模型,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只是提醒同学们可以画一画、涂一涂、折一折,也可以就地取材,看看身边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上的,自己想办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没想到,学生的创造力真强,有用一个苹果分的,也有用一张长(正)方形纸折的(或涂的),有用四本书(四枝笔)来分的,还有不少同学不是用一个物体,而是画了几个小人或几个果子或几个三角形来表示的。在学生生成的作品中,我找到了知识的原型,从而让学生更自由地理解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或许多物体。
但在巩固环节,进行画笑脸比赛时却出了点小意外,没有上一届教学时效果好,主要是一个姓喻的学生没听要求,违规了,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情经过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12个圆的集合图,让学生画笑脸,谁先画完这12个就马上举手,其他同学全部停下,而姓喻的同学只画了一个就举手,弄得我宣布停止。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画完了的。在后面填空环节,没有一个同学得出:我画了12个笑脸,是这个整体的十二分之十二,即十二分之十二等于一。最后比赛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学情
1、揭示课题——分数
2、说分数,介绍分数。
(1)谁来说一个分数?
(2)介绍某个分数的知识。
①意义②各部分名称
3、分数的产生。
(1)从课题中感悟分数的产生。
(2)猜哪个分数最早产生。
(3)介绍分数产生的过程。
(二)、体验分数
1、分实物,动手操作,产生分数
(1)一个苹果(2)1米长的毛线(3)6个苹果(4)10根小棒(5)8颗糖
2、交流分数
(1)苹果(突出平均分)
(2)毛线产生多个分数
(3)6个苹果片突出一个整体
(4)10根小棒产生多个分数
(5)8颗糖产生多个分数
3、概括分数的意义
(1)概括单位“1”①概括单位“1”②找黑板上的单位“1”③举例单位“1”
(2)概括分数的意义①2人小组内交流分数的意义②举手回答分数的意义③感悟数学家说的分数的意义④体会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解答
2、利用媒体反馈交流答案
(四)学习方法的引导
1、本课小结
2、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导。
①看书,看课本
②看课外书,和同学一起讨论
③上网学习
④同学间相互交流
(五)动脑筋回教室
【评析】
这堂数学课,较好地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的这一重要方式。
动手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都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堂课,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例如,在体验“分数的产生”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苹果、毛线、10根小棒、8颗糖等实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在数学中除了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把10根小棒、8颗糖等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从而进行平均分。
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
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并没有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在动手分苹果、小棒、糖的过程中感受单位“1”的真正含义。从课堂的学习氛围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因为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的学习。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例如,在“体验分数”时,老师让学生合作分实物产生分数,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判断其他同学说的分数与所分的实物是否一致,学生在对与错之中掌握知识。这一堂课,学生的合作交流,有自由组合合作交流,有同桌合作探究,有小组合作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交流颇有成效,而不是走过场,搞花架子,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