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吸水吗的教学反思

刘莉莉

它们吸水吗的教学反思

  评课选优终于结束了。虽然有点解放的感觉,但上完课还是有点遗憾,因为自己发挥得不是很好,总觉得能挑出许多小毛病来。但欣慰的是,经过这次上课,我得到了锻炼,也收获了许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一、应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如各种音像资料,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因为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方便学生理解;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导入部分,我就用多媒体出示四张分别由金属、塑料、木头、白纸做的物品的图片,直接提问学生:“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学生看见了色彩鲜艳的图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尤其对动画比较感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介绍古人造纸,我也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找到一段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了以后,非常想自己动手试试造纸,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学生动手探究的目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上,有许多的教学需要在实验上展开,实验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由于时间关系和材料的准备,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可是。合作的时候怎样确定各个成员的角色分配?成员间如何合作高效率地完成实验?实验后怎样进行汇报?最后怎样处理实验器材等等?如果教师组织得不好,学生就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懂得在实验的时候如何参与集体活动;汇报的时候不懂得倾听,不会从实验中引发思考、得出结论。结果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大家只能玩玩就下课了。

  但是,习惯的东西不是几天的时间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将这些渗透在每一堂课上,每次做实验都规定学生要按照要求来做,如老师没有说开始的时候不能动手;每组都选一个组长,其小组成员都要在组长的安排下进行探究;做实验时不能大声说话等。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能习惯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了。而这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恰恰是我欠缺的,这是一个细节,是我所忽视的,而长期下来,就会影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再培养就很困难了。我从这学期一开始,就很注重培养三年级学生的实验习惯。因此,在检验材料吸水能力强弱的实验时,学生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配合、合作完成探究。组长操作——滴水,一个同学记录,而另外两个学生观察。

  三、学生进行探究后记录的表格,设计要精心。

  本课的教学中有两张探究记录表,一张是《材料吸水能力的观察记录表》。一开始,我把猜想和结果分开记录。但师傅说,分开的话,显得罗嗦,因为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要求记录太多。于是

  我把猜想和结果放在了一张表格里面,在中间用两条竖线分开,就明显一边是猜想,一边是结果,既简洁明了又可以直接对比。

  在纸的观察记录表里,原来的观察方法一栏是让学生自己写的,但几次试教都发现学生来不及记录,而且也不会记录。于是,在实验时,为了记录,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实验时间不充分,观察不细致,发现也不多。后来经过商讨,决定用多媒体,在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时,只要学生说到的方法,我就演示,并用多媒体在表格里出示观察方法的图片,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画或写下来。经过这样修改以后,学生不但能细致观察,还能有目的的去观察了。

  原来,要上好一节课真的很不容易,别说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正确、教学设计要新颖,就连记录表格的设计也要反复推敲,尽量设计得合理、精致。

  两周的磨课磨出了一种感悟,一种对先进教学理念深切的感悟,这种感悟今后将一直指导我的教学。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变蛹化蛾、脱胎换骨”。希望我正处在这一蜕变过程的起点,正面临着脱胎换骨的过程,让我逐步从“经验型的教师”实现向“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科学素养教师”的转变,并终将实现‘蚕变蛾’这一本质意义上的转变。

  很多的感悟,零零碎碎地存在在内心表达不清楚,或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以后的教学。只是遗憾的是课太多,又要许多时间准备材料,真的没有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只是成了一个麻木的“教书匠”了,缺乏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