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草原教学反思范文

莉落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文章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一个对偶句浓缩了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句话是文章感情的升华,也是文章中心的表达。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课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

  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理解。

  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2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

  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一

  目标要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住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

  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

  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

  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

  另外,课堂最后依然采用以往推荐阅读的方式,既有同一作者文章的推荐,也有同类作品的推荐,为学生关联阅读打开一扇大门。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