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王明刚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接下来通过对《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否焕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是能否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课首先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以为上课应该很流畅的。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遇到两个难点:(1)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教师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教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三条线段根据概念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只有具备了三点才能真正围出三角形。这时,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2)在作三角形高时,从概念入手,由于教学环节忽略了对概念的反复强调和细致理解,结果学生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和不向底边作垂线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