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教学反思五篇

黄飞

校本课教学反思5篇

  篇一: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为了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深入推及素质教育,我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利用肥城市的实际教育资源,开发了带有地区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以肥城地域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

  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在学习校本课程之前,很多同学甚至家长都对肥城名人知之甚少,更不要说相应的名人事迹了。

  自从开设了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以后,同学们开始肥城本地的历史及名人事迹。记得在第一堂课时,学生一看到校本教材的目录就感到非常惊讶:在我们的身边竟然有这么多的名人,赫赫有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就在我们村,《论语》中出现冉有的家就离咱们学校不远。当然,这惊讶中包含着对这些人物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也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地域分别搜集相关的名人资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他们所搜集的材料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有湖屯镇的三位同学联合起来,一起访问老人,考察陶山,将《肥城名人录》上的范蠡、唐中冕等人的相关事迹搜罗地异常丰富,几乎要形成另一种独具特色的名人录了。

  第二、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兼顾课程互补,增强学习的实效。

  任何学科的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同样与国家课程存在一定的联系。因而,我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比如,在讲授肥城的大书法家欧阳中石的时候就与语文学科中同学们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性联系起来,既认识了解了人物又增加学生对练字的重视,既进行书法创作,又可以更好地熟悉诗词、短文;在讲述米英俊等抗战英雄时,又将此时的历史背景同历史学科联系在一起,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而深刻的认识。这样,使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第三、在教的过程中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显实小特色。既然作为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的教师,就应突出其相应的特色。我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在涉及左丘明、鬼谷子等历史人物时,我直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左传》、谈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的故事。而在涉及到跟学生距离比较近的现代人物时如徐夫京等人,则直接让学生亲自去考察一番。这样下来,有的同学还戏称自己有种教师和记者的感觉了。这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最后,我在实施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感觉有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具体体现在: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只注重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总之,在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的教学方面,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我将充满信心,不断努力。

  篇二: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校本课程教学反思本学期的校本课程从这一周开始步入正轨了。教学以后,我还没有在机房里上过课,还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所以我很紧张,也很激动。周三下午,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由于初次上信息技术课程,所以不知该怎么去上,也不知道机房里是什么情况。提前学校里就把机房的钥匙交给我了。预备铃还没有响,我就拿着资料到机房等候学生的到来。由于初次上课,在选学生的时候也不知道具体在哪个机房上课,所以,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没有到齐,等了一会儿,终于所有的学生都到齐了。我发现,在机房里上课没有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仪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并且可以给学生演示,虽然很方便,但是用惯了多媒体的我还真有点不习惯,不过我相信随着不断地上课,我会用得越来越顺手的。这是第一次上课,不过已经到了第三周,所以我打算把预定的前三周的课都给学生讲完,其实内容也并不多,但是对于初次学习Powerpoint2003的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我就放慢了讲解的语速,尽量走到学生中间去讲,在讲到很抽象的东西的时候,我就用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看到具体的'操作方法,还时不时地会加一句“大家能看明白吗?”等到所有学生都明白了以后,我才继续讲解新的内容。对于这种需要动手操作的知识,只考老师的讲解时不可以的,这也是学生需要在机房上课的原因,学生需要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练习。这种基础知识的练习,不需要学生有什么创作,而是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就可以。我能够看出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不懂的地方还能积极的去问,看到他们这样,虽然教学起来有点累,但是我却很开心。第一次上课,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环境有了深刻的了解,这样的话,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根据环境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计划,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越做越好。

  篇三: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主体化的核心是自主化,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积极性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大胆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我班开展校本课程“奇石整合再造新景观”这一课程认识和做法。

  一、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根据以上观点,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开展他们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二、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

  校本课程也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内容中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贴近生活,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

  篇四: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课程的开发要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首先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也是主要实践者和参与者,最后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

  生真正拥有了主体地位,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其中发现问题最能反映个体自我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因而也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校本课程必须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

  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的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目标按主体的成长规律选择课题,在发现问题中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过分侧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这一课程目标定位之不足,使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的构建转向人的能力培养。

  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以来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一是合作学习。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如在口语交际课中,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查找资料,一起讨论,促进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是注重学生体验生活。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篇五:校本课程反思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传承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升华人生境界,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国学启蒙》。《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开设,就是想让每一位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成为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国学启蒙》一书虽然只有一百多页,但却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怎样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文化修养,弘扬民族特有的文化呢?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做足充分准备,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首先,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先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其次,我根据《国学启蒙》每一课书的内容,查阅许多相关资料作为补充。为上好《国学启蒙》课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喜好兴趣,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班内墙壁,有欣赏古诗词板块“花馨诗语”、“诗词赏析”,目的是提高学生欣赏诗词、鉴赏诗文的能力;有学生动笔板块“小荷初露”,这是培养学生凝思自悟、启迪创新作品的专栏;有评比板块“状元榜”,在这里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国学的情况;现在一进班,就会被浓郁的书香环境所感染。

  二、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既是“好知者”又是“乐之者”。

  “人之初 性本善”这些我们成人都不太熟悉的《三字经》,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孩子们更加陌生。刚拿到校本书时,孩子们就眉头紧锁。在刚开始教学时,我就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孟母择邻”“五子登科”……一个个小故事让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国学课很有意思,并不是想像得那么难,而且还很期待下一节国学课的到来。为了保持孩子们高涨的兴趣,我一方面,继续积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及诗词中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状元榜”。我鼓励学生背诵,谁背得好,谁就可以上班文化墙中的“状元榜”。 “状元榜”是从“秀才”、“进士”、“举人”到“探花” 、“榜眼”、“状元”,依次升级。学生们对这些科举称谓很感兴趣,因此学习地热情也特别高涨。每节课间,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到办公室找我背诵。我们班的李彤、申思、孙天泽、王思源……都把背诵国学当成了一种竞赛,尤其是桂梓腾,每天背一页,没有几天,他就荣获了“状元”称号,其他的学生们在为他鼓掌祝贺时也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国学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一下子倍增,在上次国学诵读展示活动,学生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蒹葭》、《满江红》到《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少年中国说》等大量的古诗文,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现在只要是校本课,上课铃一响,班里就会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可以说现在孩子们把学国学当成了一种乐趣。

  2、巧妙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能力 。

  要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在国学课程中学好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要让他们乐于诵读、熟背,更要培养他们乐于动笔参与。例如在学习孝字箴言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箴言时,一节课孩子们不仅懂得了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还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以前经常和父母发脾气,一点也不听她们的话,还要求他们为我干这干那,我现在很后悔,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小羊和小乌鸦都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从孩子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国学课程的巨大作用。

  现在学生们在上国学课时,能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有想法有感受,就会随时写下来。一学期过去了,现在学生写得读后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还有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其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我把这些文章张贴到墙报“小荷初露”板块中,这些文章一经展出就受到师生一致的称赞,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关注,无不倍感自豪,更愈于动笔表达了。校本课程不仅让孩子找到了写作的乐趣,更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三、注重家长的反馈,让校本课程更加深远地走下去。

  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开设,得到了家长一致的好评和大力的支持。在上次国学诵读展示活动中杜溪畅的家长这样说“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但丰富了女儿大脑内存,更重要的是她逐渐能把所学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她会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激励自己早起,;她会因学了“乌鸦尚反哺,羊羔犹跪乳,人不孝父母,不如禽与兽”帮我擀饺子皮,为爸爸捶背……” 在一次家长征文中,李哲的妈妈这样写到“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开设,真是太好了。特别是上学期学校组织的国学诵读展示活动,更是激发了孩子诵读诗文的兴趣,在那段日子里,每天孩子写完作业之后,总是主动的诵读《少年中国说》《满江红》等诗文,带动得我至今还会背诵《少年中国说》呢。展示那天,看到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诵读,我由衷地为大兴二小的国学诵读活动叫好,这个活动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听到这些家长的反馈,我信心百倍,是呀,校本课程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要想让孩子们了解其文化内涵,传承其文化精华,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我们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孩子们会在古诗词文化的滋润下,在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光辉灿烂的民族精神的照耀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