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一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诗。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刚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如何教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它对于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同一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时我非常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学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画面后很是兴奋。我也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因为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们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等他们明白老师是真的希望他们自己来说,来谈他们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一问,然后自顾自地说下去。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诉自己:要以学生为主;要配合好学生;一定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当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后,当他们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当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进行不下去了。同学们生怕自己说错了。又无人发言了。凭我的感觉,也该下课了。我只好进行课堂小结,留作业。
上完了这堂课,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吗?我的学生有收获吗?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知道如果是学校领导来评,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肯定的。我宁愿多上一课时,也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学生做我的听众。
篇二
一、在有效活动时间里,这就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还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这让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我们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作用,这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赏识学生,能够生发出有效的课堂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的课堂参与,赏识是必不可少的。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上从中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学生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三、 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我认为预设与生成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教材,课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比如在这堂课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语句,自己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比较成功,也适当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