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懒亦有道的教学反思

莉落

语文教师懒亦有道的教学反思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并不以到处勤快见长。备课时,把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细密的安排都写在教案上;上课时,滔滔不绝地讲得满头大汗,自得其乐、自赏其才;批改作业时,把错别字一一订正……这样的勤快无异于抱着学生走路,把食物嚼烂了再一口一口喂给孩子。如此“保姆式”教育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自己拣食吃。

  说语文教师要“懒”一点,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教学智慧”,是“智”的另一张面孔。这样的“懒”从本质上说是为了让学生去“勤”,在“勤”中获益,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语文教师的“懒”,是“懒亦有道”之懒,是从“智”中琢磨出来的“懒”。如果有人既不“智”而尽想“懒”,就不免弄巧成拙。那么,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懒亦有道”,这“道”又在哪里,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了。

  “懒亦有道”是把自信还给孩子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想境界,首先学生要有自信,有自信才有自强的愿望,也才有自律的毅力、自理的能力,从而步入有序、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懒”,正是为了把尝试的机会让给孩子,引导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自信心。

  在这方面,李白坚教授曾经说过自己的“懒”道。他的孩子小时候写作文,会常常写错别字,而且总是常改常错。于是,李教授开始用“懒”法子治错别字。他对孩子的作文作过总体评价后,说“你这篇文章里还有5个错别字,我不改,你自己去找出来吧。”过了一阵,孩子说:“已找到了4个,还有一个真找不出来了,是不是你看错了”。李教授称赞孩子已找出了4个,同时很肯定地告诉孩子,文中确实有5个错别字,如果说这会儿找不出来第二天找出来也行。孩子进屋睡觉了,又过了一阵,熄了的灯又亮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孩子兴奋地跑了出来,说他通过查字典,终于找到了第五个错别字。

  显然,李教授的“懒”法子实在很智慧。以前给孩子指出错字叫他改,总是印象不深,改了还错。现在要孩子自己去找,虽说是大海捞针,有点麻烦,但“找”的'过程,却使孩子的脑“勤”了,对还不容易找到的错别字,也是印象特别深刻,对于颇费周折之后才找到的,就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写错了。而“找”的过程,也使孩子有了自信:既然自己可以发现自己写错的字,当然也有能力不写或尽量少写错别字,省得以后还要找。

  看来,有时教师的“懒”可以把学生“逼上梁山”,这一“上”反而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多了一分尝试,也多了一分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懒”亦有道,其实是提醒我们要从习惯思维中跳出来,从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着眼,多从实际效果思索。须知,懒于小可以勤于大,懒于师可以勤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