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燕子专列》教学反思范文
前段时间听了吴琴华老师执教《燕子专列》第一课时,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教学中吴琴华老师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本,让他们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整堂课以“爱”为主线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真正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新闻导入,直奔课题。
吴老师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话题直奔课题,首先出示新闻图片:雪停了,交通自然也在慢慢恢复。今天凌晨,这场雪灾中的第一辆湖北农民工专列K398次列车,从福建泉州出发,经过27个小时的运行后,满载着湖北省的几百名农民工到达了汉口火车站,归心似箭的农民工终于回到了家乡。吴老师以年前那家喻户晓的因雪灾大量旅客滞留车站,政府为农民工增开专列,送他们回乡过年的感动场面,让学生明白“专列”的意思。然后老师导语引出燕子专列,质疑入文。
二、读悟句子,直面燕子。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吴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播放CAI、音乐,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风雪漫天,燕子在风雪中拼命挣扎的情境中,让学生谈此时此刻燕子的心里想着什么,盼着什么?学生们又一次展开想象。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三、想象说话,升华情感。
在理解“长途跋涉”一词时,吴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她问:请想象一下,长途跋涉的燕子可能飞过哪里?
生1:飞过了高山峻岭。
生2:炎炎沙漠。
生3:峡谷。
师:高深的峡谷。
生4:飞过了未解冻的小河。
生5:飞过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长途跋涉的燕子经历了千难万险,飞越了千山万水。多么艰辛的燕子啊!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
指名读。
生1读,师:飞得真辛苦呀!
生2读,师:飞得路真长呀!
师板书:累
生齐读。
当学生们学到这时,老师说这就叫——未等老师说完,学生紧接着说——长途跋涉。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过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这样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写话练习,感悟挚爱。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教学瑞士政府呼吁时,吴老师很自然地过渡,面对燕子遇到这样的麻烦,瑞士政府十分重视,呼吁人们出来救助燕子。请你想象一下。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会怎样呼吁?假如你就是广播员你会怎样呼吁?请你写下来。学生们纷纷动笔,不一会儿精彩片断纷纷亮相。孩子们以播音员、电视主持人的身份,热情洋溢且激动万分地向人们呼吁倡议:
生1:在大雪里,成千上万只燕子随时会被风雪无情地夺走性命!你们快行动起来吧!
生2:居民们,让我们伸出自己的手,去拯救那些濒临死亡的燕子吧!
生3:燕子也是有生命的`呀!这些燕子正面临着死亡,请你们帮一下燕子,把燕子从冰冷的地上救出来,把它从死神的手里拯救出来。请你献出一点爱心吧!
生4:小燕子是多么的可爱,可如今它们却濒临死亡。大家快行动起来,去拯救那些小燕子吧!
生5:欧洲瑞士的人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不要因为寒冷,而蜷缩在家里。假如你是一只正躺在茫茫雪海中的奄奄一息的燕子,想想,你会怎样?
救救燕子吧!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同样的心境,甚至于有的孩子并不是呼吁,而是告诉人们这世上如果没有了燕子,春天就不美丽了,生态的平衡将会遭到破坏,害虫将无法消灭……孩子们的表现真棒!这的教学将孩子们对燕子的爱上升到了环境保护的层次,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