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

王明刚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励精图治的的孝文帝改革》。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通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通过一段诗歌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时,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从东汉到北魏的政权更迭问题,由此我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由同学们根据多媒体分组讨论总结,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三对矛盾;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我就让学生阅读多媒体的材料,并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孝文帝,你会如何改革?”由此引出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此时学生兴趣还比较高,认真讨论,互相补充;当讲到“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这一问题时,学生学习热情大大降低,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考虑了“我应该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己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角色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知道哪些问题等等,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考虑自己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应该非常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一四五”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当我和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给我指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本节课内容较多,应根据课程需要适当分配;第二,对于孝文帝改革背景中补充的内容,应该依据课标做出适当增减;第三,虽然有学生活动,但是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间有待增多,所以学生的情绪不高,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通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己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