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教呢?我思索着自己的课堂,存在这着很多问题。
一问:我的课堂究竟让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应该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今天,我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的40分钟才有效啊!
二问:这样的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
我应该学会从具体可感知的视角来检验学生的收获。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
三问:我要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的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
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后反思这一问题便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有效实施。通过反思,肯定会发现传统的影子,甚至课堂教学是新鞋旧路兜圈子,这就需要执教者具备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要看到自己的发展,敢于肯定自己,但同时更要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
四问: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应该是一个更高层的反思,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反思。这一问题是建立在自我对这堂课教学效果基本认可的基础上的,是对自我的再提升。有时,执教者经过三思而选择的教学方法,实施后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自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对课堂采用的方法会倍加珍惜,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更何况,学生群体不同、教学背景各异,都可能制约方法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善于向自己质疑,要挑剔每一个教学细节,要敢于否定自我。善于比较是教学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最善于揣摩同行的教学方法,善于借鉴名师、特级教师的教法。教师应该学会这一技巧,敢于与名师比,与特级教师比,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各地经常举办同题教研活动,这是不同教学方法展示的平台,是不同教学
个性展示的平台,是教学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更新观念,挑战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为更成熟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b p m f》这一课的学习是我班孩子到了阳罗镇小后第一次学习四个声母的读法、写法,以及和韵母的两拼读法。在学会了6个单韵母后,孩子们显然已经不再陌生拼音字母的学习了,而且,也已经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
1、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和书中的插图,孩子们能理解图意,引出bpmf四个声母,激发了学生兴趣、帮助识记,为学生学习字母提供了一个语言背景和环境。我始终把准确拼读、正确书写字母、韵母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准确的拼读音节的能力。对音节,只要求能够准确拼读、进行适量描红、抄写,不要默写,以减轻负担,保证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拼读要与识字、与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单纯技能上的训练。
2、书写的重点在于写字习惯的养成,写字过程中,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时观察范字的习惯、按笔顺写的习惯、写完后检查的习惯、簿本的整洁等,这个过程的重要意义远远甚于字写得好与坏。写字的过程要比写的结果来得更重要。所以,我没有过于看重孩子字写得是否又快又好,而是十分重视学生写字过程中的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入学、初握笔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3、在写字过程中,我注意孩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儿童化,尽量设计多种多样的适合儿童的练习。避免简单、重复的抄写。比如课堂上安排书空训练、口头书写、同桌互相写在对方手心上并检验等等。学生学得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了这一课后,孩子们算是正式开始拼读音节了。我想,今后依旧要这样脚踏式的地一步一步地让孩子们学会声母与韵母的拼读。
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考试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考试题目,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
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重理轻文,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自己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的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正在学习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又到年底,上级对学校的评估检查有开始了,。原先晚上漆黑的办公楼,此时却是灯火通亮。
我也在楼上跟着凑热闹。但我却是在网上冲浪,充电。在茫茫网络中,我有幸碰到了一个名叫:鸿鹄班主的博客。从其博客中,看出鸿鹄班主也是一位乡镇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很普通。刚开始,我看了她几篇文章,感觉很一般。随后就很长时间没有再去其博客。
今晚,我又玩完了开心网后,竟然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感觉到自己的语文教学老是不好,成绩也老是不好。在课堂上也感觉到越来越来费力。语文教学到底如何教?
无聊之下,我又溜达到了鸿鹄班主的博客,这么长时间没有来,竟然没有想到“鸿鹄班主”的博客也越来越丰富。我细细阅读着她的每一篇文章,发现她的每天都在反思,都在进步。看着她在教学上,所进行的思考,有些我也思索过,但却没有真正实施过。即使有些实施过,也是水过地皮湿。总是缩手缩脚,不敢出手。如果我坚持下来,今天也可能变的很自信了。
“鸿鹄班主”的“五个一”工程,让我汗颜,同样的条件,人家怎么坚持的这么好?
感谢“鸿鹄班主”,让我学到了朴素的语文教法,您将是我下步学习的榜样。
收获:
坚持实施“每周两节晚自习,一节阅读,一节进行随笔练习或者文章欣赏。”
坚持每天都要写日志。
语文作业也要体现写,不仅仅是写那几个字词。
《假如》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展露了儿童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我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最后一节的省略号,启发学生进行补充,创造,试图让他们像文中的小作者那样用一颗善良、纯洁的童心关心他人、关爱生活。同学们的交流很热烈,高高举起的小手左右摇晃,投给我期待的眼神希望我能喊到他的名字,有的甚至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站在座位上不住地喊:“老师,老师,我来……”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于是,我将本次的课堂交流转化为写话练习。
当我翻开孩子们的写话本,细细品味这些细腻而饱含美好愿望的文字时,为他们赞叹,也被感动着,文字背后是一颗颗纯真烂漫的童心。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花草树木画雨露阳光,让它们健康成长。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穷的人们画一幢幢高楼和美丽的城市,让他们不再为了生活而愁容满面。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乞丐画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不再四处流浪。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会为灾区的小朋友画一座校园,画许多学习用品,让他们能和我一样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孩子们画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看看世界是多么美丽。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台湾的小朋友画片片雪花,让他们摸摸雪花的冰凉,感受一个雪白的童话世界,在雪地上尽情打滚。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个超级吸毒气,让它将每个病人身上有害的病痛都吸走,人们可以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开心快乐的生活。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画一个能干的机器人,让妈妈不用操心家务,不再那么劳累。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留守儿童画一道彩虹桥,让他们在想念父母的时候可以随时抵达父母的身边。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辆自行车,可以自己回家,不用爸妈接我。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爷爷画一个健康的身体,让爷爷再也不会受到病魔的折磨,而是能到公园里散步听音乐,锻炼身体。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架飞机,飞到天上与鸟儿齐飞。画一艘船,划到海底,与鱼儿嬉戏。
孩子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当他们把纯真的想法化作文字展露时,必定打动人心。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已经不是仅仅只期待孩子们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身边的人、事、物,因为在我与他们相处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早已于无形中培植了这些,我知道他们已经拥有。我更期待倾听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看到他们别具一格,打上自己的烙印的文字。每每这时,我的心总能跟随他们飘荡在他们为我编织的梦境,乐而忘返!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课伊始,我出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在猜出谜底收获成功快乐之时出示课题,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唤起了求知的积极性。接着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书,教室响起了朗朗读书声。
二、结合生活,识记生字。
语文来源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生活与课堂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识字量,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生字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读一遍课文回答:“谁在画风?”时,我出示文中插图,采用与他们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记住“宋、涛、”等六个字。学生在问好中认识了生字后,学生做青蛙跳伞的游戏检查生字读音。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三、抓重点词句,以读为本。
《画风》一课,内容浅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为主线,学生带着问题读,并动手划出相关句子。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让学生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并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宋涛的兴奋、惊奇。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这一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读写结合、训练写作。
我合理地利用课文中三位小朋友通过动脑筋画出风的故事,提出“你会画风吗?你想怎样画风?”的问题,鼓励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风中的景物说一说,画一画,孩子们画出了弯了腰的小草,飘在空中的气球,被风吹起的花裙,烟囱上歪了的烟等等,每个同学都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不同的内容。尤其优先让后进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图画,既满足了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同时使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