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过程展示妥帖自如,有情有趣,富有创造性。近日,笔者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对这一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初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到闰土是个机智勇敢、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孩子。看得出,学生很喜欢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当我要求学生朗读闰土给我讲的四件稀奇事的片断时,有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
生:老师,你曾经给我们听过广播剧,里面的音乐可真美,人物语言也声情并茂,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闰土讲的四件稀奇事那么有趣,我们也试试用这种方法朗读吧?(一经提议,学生纷纷响应。)
师:你的提议很不错。怎么读好我和闰土的对话呢?自己先试一试双簧戏,你一个人读两个角色的语言,看谁读得生动、逼真?
(学生加以练习,许多学生能正确把握好角色形象,读得神采飞扬。)
师:还有更好的朗读方式吗?
生:两人合作读,第1、16两段作为我回忆往事的开头和结尾,由大家一起读,老师请你给我们来点儿音乐。
师:真是个出色的编导!这次朗读,大家可以以课文为依托,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适当的语言加工、使前后衔接更紧密。
(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学生合作练习。)
教室里,大屏幕上出现了月下看瓜刺猹图,舒缓的音乐渐起,全体学生开始了有情有境的朗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由此引出了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生1:(急切地)闰土哥,听说你会装掠捉小乌,咱们现在就去捕鸟吧!
生2:(摇摇头)现在不行,须大雪下了才好。(津津有味地)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生1:(遗憾而又期盼地)嗨,什么时候才能下雪啊?雪花兄弟啊,你快快下吧,我好与闰土哥一起装掠捕鸟。
生2: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很自豪地)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观音手也有,鬼见怕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生1:(疑惑地)管贼吗?
生2:(娓娓地)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轻悄悄,绘声绘色地)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1:(疑惑地)它不咬人吗?
生2: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生1:(欣喜地)哦,闰土哥,你们那里真好玩,你懂的可真多。(略带撒娇味儿地)闰土哥,你什么时候带我去玩,你一定要带我去,一定要带我去哦(音乐渐息)
生众:(感慨地)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一组朗读过后,学生兴趣更为高涨。一对对,一组组,读得有情有理,绘声绘色。读的学生抑扬顿挫,入情入境;听的学生也恍如身临其境。看得出,他们都把这次朗读当成了学习语言的享受,课堂上掌声迭起。
回顾这个教学片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练兵场,更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沃土。
一、情趣盎然,爱由境生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笔者已是第三次执教,以往在教学闰土给我讲四件稀奇事时,我都是采用先请学生自学课文,理清脉络,再给每件事加小标题,逐一加以理解,最后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这种方法,学生学得扎实。可是一到朗读,总是干巴巴的,毫无情趣可言。宋代朱熹曾说: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直线发展的分析式教学,使学生缺少兴趣和激情,难与教材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因此也得不到相应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次教学,笔者根据学生的建议,临时改变教学策略,在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全身心投入的朗读去感受和体验课文的优美意境,并从中充分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天真可爱、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特点。这样,学生既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课堂学习,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了形象的表情声音身姿运动,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应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营造为学生喜爱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追求美读,字句关情
美读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美读,即是目视、心惟、口诵三者的自然协调,是朗读的较高境界。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加之文章有许多儿童化的语言,能带给学生许多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理解美,体验美,并表达这种美呢?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在与课文意境相符的情境中进行美读。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前,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思维之河缓缓流淌,师生的情感同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互沟通,相互交融。这里,教师并没有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式的指令,也没有简单浅层的指导,有的只是在学生自我历练、蓄情待发的基础上,让其尽情发挥,这是学生兴致所至时的一种激情的喷发,是文本语言的创造性表达。其间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其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美读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上述片段中,学生通过美读,自然而然地读得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不是对语感的一次有效历练吗?美读,使语言焕发出生命的异彩。
三、创意表达,焕发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文本,挖掘文中蕴含着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文省略了我的许多心理和对话的特点,抓住学生个性飞扬、兴致勃发的时机,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大胆处理教材,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文章的空白点,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其亲历了创造文本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良机,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独特视角和理解的有效手段。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并创造性地学习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